"北方城市没落"这一说法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各类讨论中,成为观察中国区域发展的一个热门视角。但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一命题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现实图景和认知误区。
北方城市的变迁,远非简单的"没落"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场涉及经济转型、人口流动、产业升级和文化认同的多维叙事。
一、北方城市的定义之辩在探讨北方城市是否没落之前,首先需明确“北方城市”的定义。地理学上,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

但在经济地理和文化认同层面,情况则更为复杂。中国常划分为七大分区,即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
其中,山东虽属华东六省一市,却凭借山东大馒头等文化符号,被大众普遍视为北方省份。由此可见,在讨论北方城市时,有必要先对其定义达成共识。
二、数据视角下的北方城市发展(一)城市排名中的南北差距
从新一线城市榜单来看,南北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2019 年,15 个新一线城市中,南方城市占据10席,北方城市仅5席。
2018 年大连跌出新一线名单,2022 年沈阳也步其后尘,如今北方新一线城市进一步减少至4个,分别为西安、天津、郑州和青岛。
在GDP排名前10的城市中,仅有北京这一座北方城市,这一数据更为直观地反映出北方城市在头部城市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二)人口流动的差异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 年至2020 年的十年间,东北三省(黑吉辽)及内蒙部分地区共流出1161 万人。
同期,全国人口增长率为正,净流出的省份仅有6个,且均为北方省份,包括甘肃、内蒙、山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十年间人口增加2169 万人,浙江增加1014 万人,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人口增长。
这表明北方部分省份在人口吸引力方面存在不足,而南方省份则展现出强大的吸纳能力。

(三)体制内指数的差异
在体制内指数方面,北方城市普遍高于南方城市。以辽宁为例,超过十个城市的体制内缴存人数占实缴公积金职工人数的比例超过70% 。
而在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一比例相对较低,部分城市甚至低至百分之十几。这反映出北方城市在就业选择上,体制内单位的影响力更为突出,体制外的工作机会相对匮乏。
三、北方城市没落的表象与本质(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从普通民众的体感来看,北方城市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新兴行业如互联网领域,除北京外,北方城市的相关企业数量较少。
此外,北方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东北部分城市为例,夜间公共交通在8点半至9点就停止运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夜间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
尽管哈尔滨凭借“尔滨式服务”在文旅领域火遍全国,但也侧面反映出其过去在文旅服务方面的口碑欠佳。

(二)明星城市的兴衰
北方曾经拥有一些明星城市,如大连。十几年前,大连凭借信息服务外包行业和对日韩的外贸服务,成为北方重要的产业高地。
然而,近年来大连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逐渐掉队,且北方在近十几年中,缺乏新的、以产业为基础的明星城市崛起,形成了既无新明星城市,老明星城市又走向没落的局面。

(三)产业类型的差异
北方城市在大型科技研发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沈阳的大飞机产业。但这些产业多依赖举国体制和过去的科研、工业基础,与南方城市依靠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产业模式有所不同。
在市场资源分配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北方城市的这种产业模式面临一定挑战。
四、北方城市没落背后的机制性原因(一)市场资源与行政资源的博弈
过去十几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内驱力逐渐从行政资源主导转向市场资源主导。在这一过程中,东南沿海城市凭借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发达、营商环境良好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市场资源。
而北方城市在市场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发展速度相对放缓。

(二)城市发展格局的变迁
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从黄河文明到长江文明,再到沿海文明的变迁。近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出现新趋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凭借人口虹吸效应迅速崛起。
然而,北方人口大省相对较少,在这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北方城市的优势不如南方城市明显。

(三)高铁网络的影响
高铁网络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之间的连接方式,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过去北方城市在交通便利性方面的优势被削弱,而南方城市在新的交通格局下,进一步巩固了其发展优势。
五、北方城市没落的错觉与真相事实上,北方城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没落。从经济数据来看,北方城市的GDP并非逐年下降,而是在全国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南北差距逐渐拉大。
这种“不进则退”的现象,给人一种北方城市没落的错觉。此外,北方城市在精神层面给人一种失落感,这种感觉源于人们对城市多样性的追求。北方城市在形象和特色上相对模糊,与南方城市丰富多样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北方城市是否没落不能简单地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尽管北方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拥有自身的优势和潜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北方城市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以实现新的崛起与复兴。
文本素材来源@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