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到底算不算一线城市?”
“成都和重庆谁更有发展潜力?”
“为什么我的家乡排名下降了?”
此类关于城市排名的话题,频繁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讨论热潮。

从虎扑论坛的步行街板块,到各大新闻媒体的评论区,人们对城市排名的争论从未平息。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对城市排名保持着高度关注?这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和现实逻辑?

人们对城市排名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主队意识”。生活或成长的城市,与人们有着天然的情感纽带。
对于出生在某座城市的人来说,这里承载着童年的回忆与家族的传承;而长期在一座城市生活的人,也会在此建立起深厚的社交网络,城市的每个角落都留存着他们的生活轨迹。
即便许多人离开家乡多年,提及家乡城市时,仍会充满自豪与眷恋。
这种情感在网络平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虎扑论坛原本以体育话题为主,但在城市排名相关话题上热度极高。

每年各类城市排名发布后,其步行街板块都会引发大量网友讨论。网友们积极为自己的城市发声,对排名的细微变化都极为关注,这充分体现了“主队意识”在大众关注城市排名过程中的影响力。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这种城市认同往往更为严肃。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地图炮”言论常常会伤害人们的情感。
中国有着深厚的集体主义传统和乡土情结,城市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承载着家族历史和个人身份。当有人对某个城市发表负面评价时,往往会被视作对个人自我认同的冒犯,从而引发激烈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GDP逐渐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统一量化标准。尽管大多数市民并不清楚GDP的具体构成,但这一指标将复杂的城市发展简化为可比较的排名,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
一方面,面对中国城市的快速变迁,人们需要一个简单直观的指标来了解城市的发展态势。GDP排名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认知框架,帮助他们快速把握城市的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看到家乡城市的排名上升,人们会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此外,城市排名往往被视为个人发展前景的风向标,人们通过城市排名来评估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例如,在一个省内,GDP排名靠前的城市通常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资源,居民也更有可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这种对量化排名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国教育体系中根深蒂固的排名文化。就像家长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一样,市民也通过排名来“评估”自己城市的表现。

民间对城市排名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治理逻辑的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GDP增长率是考核地方官员的主要指标。
2013年,中组部明确要求“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这从侧面说明此前存在过度依赖GDP考核的倾向。
在这种考核机制下,为了提升城市排名,获得晋升机会,一些腰部城市的主政官员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增长。

他们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大型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对GDP排名的过度追求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随着世界银行推出营商环境报告,各城市迅速分解指标,针对性地优化“开办企业所需天数”等可量化项目。
“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行,正是这种指标竞赛的产物,反映了政府为提升城市排名在治理方式上的创新。

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演进,城市评价体系逐渐从GDP导向转向多元维度。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等机构从第三方视角构建了包含经济、文化、生活、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了城市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注重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在新的评价体系下,政府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城市管理者更加关注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人才吸引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各地掀起的“抢人大战”,就是城市管理者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而采取的重要举措。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储备资源,这表明城市排名的变化促使政府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城市的长远利益。
城市排名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大众心理、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大众而言,城市排名关乎情感归属、身份认同和个人发展;对于政府和城市管理者来说,城市排名是衡量工作成效、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排名的评价体系也将持续完善,引导城市朝着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城市排名,让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有益参考,而非引发地域对立的源头。
文本素材来源@小志一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