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消费市场中,预付式消费已经无处不在。
从美容美发店的充值卡,到健身房的年卡,再到超市的购物卡,这种“先付费,后消费”的模式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这看似便捷的消费方式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2025年,预付式消费领域又呈现出了哪些新的态势?
01预付式消费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其雏形可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古代,人们就有向商家预先支付一定费用,以获取未来商品或服务的行为。而在现代,预付式消费真正开始大规模兴起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以我国为例,早期的预付式消费主要以会员卡的形式出现。

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了《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这是会员卡这种预付式消费形式首次在法律文件中被提及。当时,能够发行会员卡的机构主要是高端奢侈型且重资产型的商业机构,如高尔夫球俱乐部等,目标客群也是绝对的富人阶层。
这种预付式消费更多是作为便捷后续消费以及显示特定场所高门槛和独占性的手段而存在。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需求日益更新,预付式消费模式开始向其他行业拓展,尤其是零售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乱象。
例如,代币券这种预付式消费形式一度泛滥,商家随意超发,导致市场混乱,甚至出现了用代币券进行洗钱、行贿等违法犯罪行为,还严重影响了企业税务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为此,国家多次发布禁令,对代币券进行整治。

尽管如此,代币券在一定程度上让普通大众逐渐接受了日常服务业中的预付费模式。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以城关区为例,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教育培训、健身美容等12个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1%。
在全国范围内,预付式消费更是广泛应用于餐饮、零售、健身、旅游等众多行业,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消费模式。
02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预付式消费的市场乱象引发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关注。
代表们指出,部分不良商户利用制度漏洞,肆意挪用消费者的预付资金,甚至形成职业化“圈钱-跑路”产业链。根据12315投诉举报数据分析,预付消费存在商家跑路、服务缩水风险,已成为消费投诉的热点之一。
从现实情况来看,商家跑路事件屡见不鲜。
一些商家在收取消费者大量预付款后,突然关闭店铺,人去楼空,消费者的预付资金打了水漂。例如,某家健身房在开业不久后,以优惠活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办理年卡,但没过几个月就突然关门,消费者无法联系到商家,预付的费用也无法追回。
除了商家跑路,服务缩水也是常见问题。消费者在办卡时,商家往往承诺提供优质的服务,但办卡后却降低服务标准,如美容美发店减少服务项目、健身俱乐部设备老化不及时更新等。
此外,预付式消费还存在诸多不公平的格式条款。
商家通常以“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最终解释权属本店”等条款限制消费者的权益。
而且,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与商家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难以了解商家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这也增加了消费风险。
面对预付式消费的种种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对消费者的解除权、已消费价款的计算方式、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以及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等问题进行了相应规定。

在地方层面,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加强监管。杭州召开预付式消费信用场景推进会,通过在“信用杭州”平台统一发布“预付式消费”信用场景,进一步加强预付式消费市场的信用监管。
一些创新的监管模式也不断涌现。济南首创预付消费“信托式”监管新模式——济南“预付宝”正式上线,余额可查,随时可退,闭店、过期自动退,为消费者的预付式消费加上了“安全锁”。
同时,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构建全市统一的预付式消费监管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监管服务平台,实时归集经营者信息,供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发挥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优势,创新开发预付费监管服务产品。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也需要提高警惕。首先,要理性对待商家的促销活动,避免因贪图一时的优惠而盲目充值。

其次,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经营稳定的商家,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查询商家的备案信息、信用记录等方式,评估商家的可靠性。
在消费过程中,要保留好相关凭证,以便在出现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预付式消费在给我们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和问题。
2025年,随着监管的加强和消费者意识的提高,预付式消费市场有望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在享受预付式消费带来的优惠时,消费者切不可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护好自己的钱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预付式消费的浪潮中,既享受到便捷,又能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文本来源@虚实之间 的音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