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之战,中国抗战史上最耻辱的一战。

日月晓史实 2023-09-23 07:36:02

上高一战,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上少有的胜仗。

薛岳在致电蒋介石的《上高会战战报》中称:此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2502人,俘敌14人

日军战俘

上高会战俘虏的日军士兵

至于中国军队的伤亡,根据罗卓英的报告,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13000多人,刘多荃的第四十九军3000余人,傅翼的新编第十五师1200余人,李觉的第七十军没有统计,仅统计的总计约两万人。

缴获的日军装备

会战的规模不大,日军参战部队只有两个半师团,中国军队也只有五个军;战场地域也十分狭窄,方圆半径不足一百公里;会战持续的时间也仅有二十天。但是,中国军队始终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这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进程中十分难得。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

首先是日军方面犯了低级错误。惯常的轻敌与狂妄,再加上极度的焦躁,在没有上级指挥部指导、各部队相互不协调作战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第三十四师团师团长大贺茂一厢情愿地制订了以有限兵力全歼中国军队第十九集团军,特别是中国军队主力第七十四军的作战计划,可谓冲动又鲁莽。第三十三师团的消极作战,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的战斗力低下以及大贺茂不顾一切地孤军深入,一连串的因素最终导致第三十四师团陷入危急境地。

中国方面,无论是战前侦察、部署以及兵力的战场配置,都显示出指挥的稳健与用兵的合理。战术上节节抗击,诱敌深入,控制主力侧翼待机和最后阶段的向心突击,因为符合战场实际而实战效果明显。特别是罗卓英命令第七十军的“离心撤退”,一反常规地把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引向了预定战场的反方向,这一动作不但很快使大贺茂的合围计划破产,还把第三十三师团彻底带出了战场,令大贺茂的侧翼暴露,孤军突悬于上高城下。

颓废的日军战俘

第七十军诡异的撤退路线,可谓是中国方面的一着妙棋。更可圈点的是第七十四军的正面防御。该军抗击日军第三十四师团的凶猛攻击达六天之久,将其牢牢地滞留在了上高城下,为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争取了移动合围的时间。为此,第七十四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对于中国的对日作战而言,将士之鲜血与生命是完成预定作战方案和取得战场胜利的意志力所在。

国军军官审问日本俘虏

但是,上高一战依旧暴露出中国军队攻击精神的欠缺和战斗力量的薄弱:“我第七十四军全军迎击于前,第七十军尾击于后,第四十九军侧击于右,第七十二军围攻于左,战斗态势既形成四面包围,而复以最大优势兵力对此包围圈内后援已绝之三千残敌,期一举而尽歼之,非力所未逮。不图于包围南北直径缩小至五公里之时,敌竟突围逃窜,卒未能达到歼灭之目的,不无遗憾耳。”日军第三十四师团两次被压缩在极为狭窄的地域内,从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连续三天中国军队的合围部队都未能结束战斗。二十七日以后,竟让兵力不大的回援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一部突入合围圈,接应被大量伤员拖累的第三十四师团突围而出,在随后追击的路途上再也没有形成合围态势。这对于中国军队来讲,不仅是遗憾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整体军事素质的问题。

国军士兵

无论如何,上高一战给了日军极大的教训,也带来双方从此作战样式与心态的微妙转变。

此战之后,赣北日军不再有非分之想,防区内的中国军队也没再主动攻击,南昌方面暂时平静下来。

原本四月要调到华北去的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在上高一战中不但名誉扫地,损失也不小,为此推迟了调动。

但推迟不等于不走,因为华北急需部队。

当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再次奉命开赴华北的吋候,官兵们隐约预感到他们要去参加一场大战,战场也许就在中国北方的连绵群山之中。

那片群山,名叫中条山。

中条山之战,中国抗战史上最耻辱的一战。

当重庆的军政大员为庆祝上高会战的胜利而推杯换盏之时,蒋介石认为:在军事上,一场小胜不足以证明中国军队素质低劣的现状得到了根本改变;而在政治上,国民党作为执政党的危机正在日趋加重,因为中国的民众根本不信任国民党,信任危机源自执掌权力的军政大员们的精神堕落。

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

一九四一年四月一日,中国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召开了每月例行的“国民月讲会”。军政大员尚未完全落座,蒋介石便突然进入会场。他没说任何开场白,直接把他亲自制订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朗诵了一遍,然后说他很惭愧,因为本党同志的“精神基础”仍未树立起来,所以“要完成抗战建国,实行三民主义,前途还很渺茫”。接着,蒋介石列举了一系列本党的“精神问题”,其核心是前方在流血打仗,后方在醉生梦死:

甲,醉生梦死之生活必须改正。

乙,奋发蓬勃之朝气必须养成。

丙,苟且偷生之习性必须革除。

丁,自私自利之企图必须打破。

蒋介石的话音未落,巨大的耻辱接踵而至。

中国山西省的南部地区,位于黄河由南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的巨大弯曲处的北岸。此处的黄河成为三省的界河:黄河转弯之前,河西为陕西,河东为山西;黄河转弯之后,河南是河南,河北是山西。三条著名的山脉高耸其间:太行山在东,吕梁山在西,中条山在南。东西走向的中条山,横亘在黄河北岸,东西长约一百七十公里,南北宽约五十公里,与太行山、吕梁山形成一个箕形山地,贯穿山西的汾河在此注入黄河,其下游河谷就是箕形山地的箕底。三省交界处向东控制豫北,向南控制洛阳,向西控制潼关,是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在华北的战略支撑点。中国第一战区的二十万大军驻守在中条山一线。

一九四一年五月,华北日军向中条山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突击作战。这次突击作战造成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罕见的巨大损失。日军的战场统计是:中国军队“被俘三万五千名,遗弃尸体四万二千具”。而日军的损失微乎其微:“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日军没有对中国军队的负伤人数进行估算。按照之前作战的常规计,中国军队每战负伤人数要比阵亡人数多出近一倍。无法想象在日军士兵的刺刀下,三万多被俘的中国官兵组成的将是怎样一支冗长的悲惨人流;更无法想象在并不开阔的战场上横陈数万具尸体,会是怎样一种令人惊悚骇然的景象。

中国第一战区的二十万人马伤亡殆尽。

中条山战略要地尽失。

蒋介石所说的“前途渺茫”顿成现实。

中条山扼守着中原的战略中枢,在战场划分上,被列为中国抗战诸战区之首,即第一战区。第一战区部队在卫立煌的指挥下,在这片至关重要的地区已经驻扎三年。三年来战区内没有发生大战,主要原因是这一地域内交叉驻防着卫立煌军、阎锡山军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特别是八路军创建的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成为拱卫第一战区的重要前沿屏障。

毫无疑问,中条山是华北日军的心腹之患。但是,日军也知道,只要不断壮大的共产党武装仍在苦战不休,只要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仍然牢不可破,进攻并占领这一地区仅仅是设想而已。

进入一九四一年,日军终于等来了良机,那就是:国共似乎要彻底分裂了,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也许会随之瓦解。

除了不断爆发的国共间政治和军事的剧烈摩擦外,让日军作出这一判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九四一年初发生在距此千里之遥的安徽大山里的一个惊人事件。

这一事件,史称“皖南事变”。

1 阅读:3570

日月晓史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