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logue|对话F1总裁兼首席执行官:F1回归中国意味着什么?

进共达黎 2024-06-12 11:11:06

独家对话行业领袖

采访、作者|吴文卓 编辑|Mos Wu

图片来源:F1

今年 4 月,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成功回归上海。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这是后疫情时代 F1 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大奖赛,也是中国首位、也是唯一一位 F1 车手周冠宇的主场首秀。周冠宇代表 Stake F1 车队 Kick 索伯参赛,吸引了中国日益壮大的赛车迷群体积极参与,彰显出中国人对这项运动与日俱增的热情。

这一重磅赛事顺利收官之后,Jing Daily 有幸采访了 F1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Stefano Domenicali,了解 F1 为重燃中国车迷热情、挖掘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而实施的战略举措。在深入探究 F1 历史上这一激动人心篇章的战略、技术和文化层面的基础上,透彻剖析赛车运动如何在现代中国的动态景观中不断发展、繁荣。

暂停四年后,F1 又回到了中国。为发掘中国市场的潜力,重新点燃车迷的热情,F1 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战略举措?

首先,我们很高兴能在今年重返中国,庆祝 F1 中国大奖赛上海站的 20 周年纪念。今年比赛门票售罄的速度是前所未见的,首先是因为我们过去几年一直未能在这里举办比赛,更重要的是本次是周冠宇的首个主场比赛。

今年的比赛与以往相比有两大不同。首先,我们有了周冠宇这样一位开拓者,也是本土冠军。比赛期间的那个周末,不仅是周冠宇和他的家人骄傲和自豪的时刻,也是中国赛车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车迷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参与其中,见证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 F1 赛车手在家乡赛道上比赛。我想,当他在比赛结束后从赛车中走出来时,我们都看到了这次比赛于他、于车迷的意义。他创造了历史,成功完成了中国大奖赛。而就在 20 年前,坐在看台上观看比赛的他还只是个小男孩。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第二点是,我们首次在中国引入了冲刺赛赛制。这也是我们 2024 年赛历中的第一场冲刺赛,所以能够看到车队和车手们充分的准备和精彩的表现,非常令人兴奋。全世界的车迷都非常支持这种赛制,因为它提高了比赛的戏剧性以及激烈的对抗和竞争性,让周末赛事更加精彩刺激。今年在中国,冲刺排位赛和冲刺赛的直播收视率比之前的练习赛上升了 41%,这表明这种赛制很受中国车迷的欢迎。

2024 年 F1 中国大奖赛迎来中国首位、也是唯一一位 F1 车手周冠宇的主场首秀。

图片来源:F1

近年来,中国市场对赛车运动的兴趣激增,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F1 计划如何与中国蓬勃发展的车迷群体互动,在中国市场培养可持续的影响力?

我们相信,2024 年 F1 中国大奖赛标志着我们这项运动在中国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开端。我们的数据表明,F1 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全新的水平,也收获了新的受众。我们在中国拥有超过 1 亿车迷,其中一半是在过去 5 年中开始关注这项运动的,超过三分之一的车迷是女性。

F1 的赛道内外都有很多精彩纷呈的故事,这真的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尤其是新车迷。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包含旅行、品牌合作伙伴、技术和戏剧性等元素,因此车迷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与我们互动。

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有幸见证了周冠宇的崛起。他现在是许多年轻人的榜样,他们关注着他在自己杰出职业生涯中所取得的种种优异成就。他的经历也会鼓励更多人勇于参与到赛车运动中来,无论是作为车手、工程师、机械师还是其他身份。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车手在赛车的世界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当然更希望能在未来看到更多的中国车手。我也鼓励年轻人考虑在 F1 担任其他职务。强大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是从事赛车运动的坚实基础。

这是一个十分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

F1 在中国拥有超 1 亿车迷。

图片来源:F1

中国在全球技术创新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作为 F1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您看来,科技在赛车运动的未来发展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特别是在提升车迷的现场体验和数字平台体验等方面?

F1 是一项将尖端科技与人类非凡耐力相结合的运动。赛道上仅有 20 个参赛名额,只有最优秀的车手才能胜出,车手必须具备罕见的身体素质、敏捷的思维和坚毅的胆识,其幕后团队则是全世界最善于高速创新的团队。

对于现场的车迷来说,我们正在鼓励推广人员打造体育世界最无与伦比的车迷体验,将精彩的赛车、音乐、美食和娱乐融为一体。例如,我们的许多场馆现在都吸引到了国际知名音乐艺术家在赛道比赛结束后进行表演。

至于在家中观看比赛的车迷,我们正在开发转播产品,通过升级的专业图形、新的摄像机角度和重播技术等,让车迷进一步沉浸在这项精彩的运动中。F1 Kids 也在今年回归,致力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到我们这项运动中来。

Liberty Media 收购完成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 F1。我们通过旗下的 F1 TV、F1.com 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以及我们的全球转播合作伙伴来展示 F1 的魅力,同时不断改进我们的节目来提供世界上最优质的转播产品。比如,今年我们开发了新的摄像角度和视觉图形,能够进一步拉近车迷和赛事之间的距离。

F1 始终致力于创新。在我们正式成为国际锦标赛转播的常规制作商 20 周年之际,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现在收看赛事的 15.8 亿观众带来了非凡的体验。

近年来,随着新车迷,尤其是年轻女性车迷的急剧增长,车迷群体显著扩大。多样化的观众群也给 F1 赛车转播团队带来了挑战。他们需要制作既能满足狂热车迷对细节的需求,又能让好奇的新观众了解这项运动的节目。为此,团队专门精心为 2024 年的竞标赛开发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全面呈现来自赛场的无数精彩故事,覆盖从比赛转播到关于车手、赛车和计时数据等的深度信息。

今年,车迷们会立即注意到全新的叙事方式、升级的回放效果和车队广播技术、全新的摄像机角度,以及借助增强现实技术(AR)来实现强调效果的赛道焦点。F1 的增强现实系统原已用于在赛道上展示合作伙伴品牌标识,现在则将用于叠加比赛信息。

我们也与联想成功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他们是我们的全球合作伙伴之一,也是中国大奖赛的主要赞助商,他们的产品为我们的运营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F1 不断创新拉近与车迷的距离。

图片来源:F1

疫情重塑了全球体育赛事的格局。F1 是如何应对相关挑战的?你们又从中总结出了哪些可能会影响未来赛事举办的战略,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需要考虑物流因素的市场?

我们回归了赛事,今年我们将突破性地首次在整个赛季中举办 24 场比赛。可以说我们真正地回来了!

疫情加速了我们向远程运营的转变,现在我们的大部分制作都在英国进行,减少了人员和设备的运输量。我们还调整了交付日程的物流工作,与 DHL 等合作伙伴和我们的推广商合作,按时、按计划完成交付。

我们的下阶段运营主要会投资新技术领域,减少对有形基础设施的依赖,将货运改为海运等碳排放量更低的方式并减少所需的设备数量。目前,我们 75% 的赛事主办方使用可再生能源为赛事提供动力,相较 2022 年的 50% 有了显著提高。而在奥地利进行的低碳能源发电试验与 2022 年大奖赛相比,已经成功地将维修站、围场和广播区的排放量降低了 90%。

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为 F1 在车迷参与度和潜在合作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机遇。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F1 计划如何利用中国市场的人口变化来建立意义深远的合作关系?

中国的人口、经济和强大的体育迷群体,意味着这里将始终是我们的重要市场之一。在整个赛季中,中国是我们电视到达率排名第一的市场,相比去年同比增长了 14%。这就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中国为赛车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们也为中国品牌走向海外、周冠宇等明星的营销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这也是近年来联想、商汤科技、海信、安慕希、潍柴动力和小米等中国知名品牌纷纷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一个成熟而多样的市场,拥有巨大的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因此全球体育运动需要真正去思考自己能为中国观众带来什么,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我们希望,我们的车迷与 F1 保持 365 天的联系,这意味着要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不仅能够在我们的 24 场赛事中与我们互动,更可以在网络上、在大众文化中以及在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与我们互动。今年,我们的赞助商阿美石油公司与中国篮球协会合作,在上海 F1 围场内建造了一座篮球场。

近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需要在一些领域内设定目标,不断推进。例如,由于需求旺盛,主办费收入在持续增长;由于广播公司热衷于参与,媒体转播权交易在持续增长;今年我们将在 10 场赛事中推出 F1 车库等全新接待服务,让车迷以奢华的方式深入了解我们的世界,这种服务已经受到了车迷的热情欢迎。通过动态广告、地区合作以及授权产品和商品(如 Puma 定制系列)等,我们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增长空间和收入来源。

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本地名人有兴趣参与出席我们的赛事。今年我们邀请到了姚明、谷爱凌、林俊杰、吴彦祖、林志颖以及 Tommy Hilfiger 和 Martin Garrix 等国际巨星,这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 F1 赛事的兴趣。

F1 邀请林俊杰、谷爱凌等明星来到赛事现场。

图片来源:F1

随着数字内容消费的兴起,特别是在微博、豆瓣和小红书等平台上,F1 将如何调整内容战略以引起中国观众共鸣,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度?

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发展,在哪里发展。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了解新车迷群体,探究他们想通过 F1 看到什么。我们会研究他们喜欢在哪些平台上进行哪些类型的消费,并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已经开始为追赛心态更为随性,或者没有时间观看整场大奖赛的车迷制作更多内容,包括新手指南或精彩片段等。自 2018 年在中国开设微博和微信账号以来,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近期增加了 340 万,今年我们刚刚在 Bilibili、快手和豆瓣等平台上推出了我们的产品。近年来,我们也在赛事中邀请到了许多极具影响力的本地博主,为他们的粉丝创造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和幕后体验,包括维修站通道漫步、赛道参观,甚至还可以在车队车库内收听车队电台,因为策略团队会实时向车手传递信息。

中国一直走在创新的前沿,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等领域。F1 计划如何与中国本土公司和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推动这项运动的创新?

F1 一直处于技术前沿。从安全带到呼吸机等许多从 F1 开始的创新都造福了整个社会。到 2026 年,我们将拥有使用可持续燃料的混合动力汽车,这对这项运动和汽车制造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突破。中国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的进步非常令人惊叹,虽然我们对有关技术的对话持开放态度,但现阶段,我们暂时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计划。

随着 2024 年 F1 赛季的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在中国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中,您对赛车运动增长和发展有着怎样的主要目标和愿景?

F1 的周末赛事在规模、场面和观赏性上都不亚于超级碗,每年举办 24 场。要想取得成功,身边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专心致志地完成每一项任务。2024 年,受众对这项运动的需求依然强劲,赛事场场爆满,观众人数创下新高,观众参与度不断提高。2023 年的上座率也创下了历史性的记录,共有 600 万名车迷出席了周末的赛事。2024 年的许多赛事门票已经售罄,说明人们对这项运动依然有着强劲的需求和深厚的兴趣。

通过挖掘我们的历史,再结合新的故事讲述方式,我们能够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体育叙事——无论在哪里,人们都会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目前,全球 40% 的 F1 车迷是女性,F1 三分之二的社交媒体粉丝年龄都在 35 岁以下。现在,我们还在与 Reese Witherspoon 的制片公司合作,制作全女性 F1 Academy 系列的幕后花絮特辑。同时,我们也将与 Apple Studio 合作拍摄一部由 Brad Pitt 主演的 F1 赛车电影,计划于 2025 年上映。

我们的 F1 Academy 项目为女性赛车运动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今年出现了来自北美、欧洲、拉丁美洲、中东和东南亚等不同地域背景的女性赛车手。这不仅能够鼓励未来的赛车人才,也为这项运动打开了与全新品牌开展合作的大门。今年,化妆品品牌 Charlotte Tilbury 正式开始与我们合作,成为 F1 Academy 的官方合作伙伴。这既是该品牌的首次国际体育品牌赞助经历,也是我们的首次美妆品牌赞助合作。我们正在开拓一片全新的领域。

上海这座城市已经构筑起一种赛车运动的文化影响和传统。F1 在中国已经有 20 年的发展历史。我们认为,F1 在中国市场已经相对成熟。赛车运动近年间的增长十分可观,而且我们预计,车迷群体将继续增长,尤其是在新受众不断涌现的女性和年轻群体之中。2021 年 11 月,我们将合同延长了三年,确保 F1 在上海的比赛至少持续到 2025 年。我们将继续与推广方和合作伙伴携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赛车运动。此外,我们还将继续与中国当地的合作伙伴协作,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推广这项运动。

有人把这种发展称为“F1 狂热”现象。坦白说,我们对此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们的运动和赛制取得了成功。有这么多的城市都有兴趣举办我们的赛事,让我们感到备受关注,也非常骄傲和自豪。

F1 将继续与中国当地的合作伙伴协作。

图片来源:F1

采访、作者

Jing Daily 中国区执行主编

吴文卓

作为商业记者、文化研究者,吴文卓在中英双语报道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善于结合其视觉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解读当代社会文化景观、消费趋势和跨文化传播现象。她于 2019 年加入 Jing Daily,竭力优化 Jing Daily 中文内容矩阵、提升内容公信力和影响力。她拥有美国南加州大学策展实践和公共领域硕士学位。

0 阅读:78

进共达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