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出发时

新汽车 2025-02-06 15:37:44

作者|葛帮宁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2024年9月,我参加了一场特别的纪实文集首发式。说它特别,一是名额有限,与会者不超过50人,且大多是当年并肩战斗的老一汽人;二是没有报道要求,就像去参加一场不事张扬的读书分享会。

发布会在长春汽开区新红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举行,主角是84岁的周玉华。当天,她略施粉黛,系一方丝巾,绿色毛衣外,着一件白色外套。站在小小舞台中央,她回忆写作初衷,说:“先生从病倒到现在已经26年……今年(2024年)恰逢我和先生结婚60周年,又逢先生90周岁,我希望把这些文字作为礼物,送给我的丈夫耿昭杰先生。”

如果你对周玉华这个名字有些陌生,那么你应该听说过耿昭杰——没错,就是一汽第六任厂长、业界公认的中国汽车工业继往开来的企业家标杆人物。他曾执掌一汽14年,带领一汽人进行以解放换型为主的第二次创业和以上轻轿为主的第三次创业。1998年,他因突发脑溢血而病倒,带着未酬壮志的巨大遗憾而退休。

那本纪实文集比较薄,只有3万余字,文字朴实无华,取名《我和丈夫耿昭杰》。文集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了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亲相爱,再到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一甲子岁月的点点滴滴。某种意义上,那是一本妻子写给丈夫、希望子辈能读懂父辈的家书,但又何尝不是一本女性写给女性、女性写给时代的回忆录?

文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讲述耿厂长病倒以及新冠疫情期间住院的部分——

她守在病床前,无微不至地照料他,每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甚至有两年没在床上睡过觉,瘦到90来斤;她每天凌晨3点醒来给他换药,每天从头到脚按摩3次,中药煮3次用3次;为让他振作,她必须自己先振作,开始写日记、学弹奏乐器、学画画、学跳舞、学开车……她用笑声感染他、用琴声带动他,只为让他度过痛苦难熬的日子。

年过半百,我深知命运无常、人生不易,但那本纪实文集里的细节描写,还是令我震撼。生活是什么?周玉华女士用26年光阴告诉我们——生活不是诗与远方;生活是柴米油盐的日常,是奋不顾身的投入,是相濡以沫的陪伴。

从业20余年,我耳闻目睹很多汽车人有这样的日常、这样的投入和这样的陪伴。这些人和他们背后的故事,构成帮宁工作室7年内容的拼图。

“看见”他们,记录他们,是帮宁工作室从创业之初就定下的初心。遗憾的是,过往“看见”的,往往只是聚光灯下的那部分人。他们或功成名就,或力挽狂澜,又或退隐江湖,即便遭遇起落变故,也留下了生逢其时的高光时刻。

成功者有成功的丰碑,失败者有失败的盔甲。我们不管多么努力挖掘,看见记录、最终呈现的,都只是他们身上的某一部分,换言之,是他们愿意被外人“看见”的一部分。

从创业第一天起,帮宁工作室便设立两个跟人物相关的栏目。一个是“汽车记忆”,以追溯历史故事、还原事实真相、记录人物命运为使命;另一个是“见识INSIGHT”,通过原汁原味的对话,呈现人物的悲喜和情感,致力于做最好的汽车人物报道。

7年来,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去叩开一些汽车人的心灵之门。每次在推开那道门之前,我总会有一段忐忑不安,既有等待的焦灼,也有对未知的担忧。好不容易推开了,往往又陷入新的焦虑之中——如何千方百计地延长访谈时间;如何设计既能让对方敞开心扉,而又不失水准的话题;如何更完整地呈现他(她)的复杂人生……

但这些,显然远远不够。

2024年,我们做了一些新尝试,将“见识INSIGHT”打造为访谈新汽车时代和先锋人物的视频栏目,以“寻找先锋,看见彼此,洞察行业,记录风云”为使命。自5月起,我们相继推出6期访谈节目——

《苏峻再创业》,探讨如何用爆款产品方法论造车;

《东风“新三杰”突围》,展现东风乘用车营销体系“大手术”;《项兴初三年考》,探索江淮的前行之路及在合作中保持本色;

《岚图露锋芒》,浓缩岚图成立5年中的上下求索;

《“黑芝麻”开门》,讲述单记章回国创业8年闯荡汽车智能芯片无人区的故事;

《极越渡劫》,看一家造车新势力如何不按常理出牌,以近乎偏执的方式生存。

可惜,劫分大小,极越那时渡过了小劫,最终没能渡过大劫,2024年岁末,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轰然倒下。由此引发的思考,业界已有诸多探讨,此处不再赘述。

本以为极越前CEO夏一平已成江湖记忆,但今年春节期间,我突然收到他发来的祝福信息,他写道——

“新春之际,惟愿每位给予过温暖的人:身体如灵蛇般康健敏捷,事业似金鳞般逆流勇进,家庭若暖玉般和美温润。愿新春的曙光为您披上锦绣前程。”

几天后,赶在上班前,我回复了他一条信息:“谢谢夏总。人生最重要的是不管身处何处,都能勇敢面对,并勇往直前。真心祝福您能早日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平静和内心的安宁。真希望再和您聊聊当下,如果有可能。”

我的想法是呈现现实中的夏一平,尤其想让外人知道,他在经历了那些惊涛骇浪后,在以怎样的方式,与身边的人、与这个社会相处?

结果是没有如果。跟预料的一样,我的微信回复如石沉大海。

这只是我们日常的一部分。我们日常的另一部分是,坚持做不易被外界“看见”的寻访,比如花大力气完成了一项工程——记录“中国汽研60年”。我们忠实地记录这家第三方汽车科技平台公司在穿越时代洪流时的浪漫与激情,以及对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思考与再出发。

为此,去年我们历时大半年,前后访谈近50位中国汽研各层级管理者,再加上若干次外围采访,形成100多个小时的视频资料和几百万字的速记文档。我们希望,假以时日能用这些厚重的文字底稿,逐步构建起中国汽车工业的宏大叙事篇章。

世界提供事实,我们赋予意义。

现在,帮宁工作室已进入创业第8年,如何更好地“看见”汽车人,更好地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依然是我和同事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我们出发的初衷未变:做坚守的旁观者,做理性的记录者,不人云亦云,也不捕风捉影,坚持内容为王,持敬畏之心,以涓埃之力,倾力打造帮宁工作室这个自媒体,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留下一些痕迹。

就像飞鸟飞过山丘。

又到了出发的时候。2025年,期待“看见”更多的汽车人。

0 阅读:0

新汽车

简介:有品质的汽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