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版本太多了,其实源头都差不多,是根据中国导引术改编而成。
胡孚琛教授研究说,易筋经不是传自印度,而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导引术。并称,秦汉时期方仙道中的养生术已经具有了易筋经的雏形;唐代时易筋经开始了最初的创编。其特点集合了道释两家思想,中唐以后养生界已经有“易筋”、“易髓”的说法。
至于具体的动作,胡孚琛教授认为是整合了孙思邈《千金方》中“天竺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其最终完成是由释家出家人,但其基本框架属于道家文化。明代时,易筋经已经流传于社会。
众多的易筋经版本之中,要说特色,我推荐三种,大概能包含大部分易筋经练法要义了。

周潜川先生随永严法师学习峨眉气功13年,对于释、道功法都有研究。其学版本易筋经会通十二庄养生功,周老师所传版本更合导引呼吸法。
周潜川老师解读的易筋经,源于传统韦陀十二势,其动作基本沿用传统练法,但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差异。
周老所传易筋经动作不复杂,甚至比流行的体育总局版动作还要简单一些。
这个版本强调十二势之间相互连贯,用前式之势和劲延续下一式。
这个版本强调动作自然,但节奏和张力要到位。
这个版本强调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但不用力呼吸,自然呼吸与身体微运动相互关联。
凡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朋友,试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之妙。
我之前有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链接:
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周老师版本不容易上手。

清代诸多易筋经版本中,更多强调其武术要义,强调拍打、内壮、外壮,对于导引术提及较少。
周守儒版本可谓最丰富的版本,既有传统理论部分,更有丰富的导引动作。
正式功法就有:十二类,224式,包含正身图说、侧身图说、折身图说、卧身图说等。还有韦陀十二势、十二大劲、立八段锦图说、坐十二段锦图说、操腹九冲图说。
可以说,这简直是
无论你学习哪个版本的易筋经,周守儒整理的一套功法都值得认真研读。

熊氏易筋经其实源于易筋经十二大劲,但由于其差异性特色,一直是功法爱好者的神圣秘法。
其实,熊氏易筋经早在1962年就被人民体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只是当时选用版本为简化版十式。
熊式易筋经编排融合了吐纳易筋经方法,其分级方式值得赞叹。
熊氏易筋经分三级,共14式。
第一级8式,包含握拳翘指、按掌翘指、双掌前推、左右托掌、双掌开合、左右撑掌、双掌上撑、双手下垂动作配合呼吸81次;练习时不必用力,纯任自然;
第二级四式,弓步拗身呼吸、握拳上扬呼吸、上撑下垂呼吸、下蹲起伏呼吸,也是配合呼吸81次;因为身体有起伏变化,有叠骨功效;
第三级二式,包含吞阴呼吸,俯仰呼吸,需要有一定力量。

其顺序练法与周守儒记载易筋经十二大劲略有不同,但用力方式与呼吸配合类似。
感谢关注
卫昌国学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