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练习者众多,体育总局版学习者很多,但对此版本批判者也很多。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在于不少人练习了没有明显效果。
于是,各种古版,玄版,秘传版迷惑了很多人。
其实,从导引术角度看,八段锦的每个版本实质是一样的,甚至易筋经也是一样的。
总局版八段锦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在于:
1. 过分注重动作标准化,譬如托天两臂要贴紧耳朵,但同时就忽略了每个人不同的状况;
2. 过分在乎好看,养生功不是表演,舒展大方的同时可能就失去了导引意义。
鉴于此,我通过细化“双手托天理三焦”来表达总局版八段锦应如何练,才不失导引要义。

其根本出发点在于:
把握住“引体导气”,让身体随时处于一种圆和张力之下运动。
一、总局版:“双手托天理三焦”新编核心口诀重新梳理了一下,从预备式到双手托天理三焦完成一遍,大概为八句口诀:
两脚并立稳形神,两手自然垂腿边
重心右脚左外摆,手起抱球脚肩宽
双手交叉向上托,托到胸前双手翻
大臂小臂再手指,手心向上眼随转
头正收敛下巴含,双手继续上托天
托到双臂似伸直,体会顶劲手回弹
交叉双手缓松开,划弧树掌呈直线
双手回收抱球式,八段锦功一式全。
这个口诀基本表达了“双手托天”的用意,可以说,用意即节奏的张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常常用“行云流水”表达练功练得好,事实上,这是不恰当的。
从技击传统武术讲,实战的姿势多有些拙劲;从导引角度讲,动作有阻塞感才是正道。
我将“双手托天理三焦”分为五个步骤,初学者应将这些动作表达充分,不应强调丝滑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五个动作,但其实是在一种连贯和节奏中,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分段。
第一个动作:预备式抱球在腹
1.并立放松:两脚并立,站稳,意识放到脚底涌泉穴,两手自然下垂放到身体两侧。这样更容易松沉;
2.调整呼吸:嘴巴吐气,停两秒,鼻孔吸气;连续三次。吐浊吸清。
3.肩宽抱球:重心放到右脚上,左脚左跨半步,肩宽站立。屁股微微下蹲,膝盖微微屈,双手内收,指尖相对,抱球于腹部。保持“圆和张力”。

第二个动作:双手交叉托胸前
从预备式抱球的松沉状态起步,保持张力托手;双手手指从抱球慢慢交叉,大拇指可贴住;
双手向上托,带动身体上升,感受双手上托时身体向上被一点点拉伸,被拉直的感觉,身体站直,双手正好托到胸前;大臂、小臂、交叉手指大致相平。

第三个动作:眼随双手托起转
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指翻转,手心向外向上托;
眼睛跟着双手,随着上托,头部跟着后仰;
感受双手上托,双臂带动肩膀和头部后仰带动颈椎同时运动的张力。

第四个动作:双手托天下巴含
头部回正,下巴微收,双手上举不停,垂直头顶,真正双手托天,托到胳膊似乎伸直;
但有点回弹的力量;双手带着头部,整个身体向上拉伸,似乎脚根被带起,但脚部有股重力作用在下拉。
重点强调:体会双臂伸直但还有股弹回的力量,身体上下拉伸的感觉。
提示:注意力不能完全放到头部,需要分一部分意识到脚下。

第五个动作:手掌松放收势圆
此为收功放松动作:
借双手托天的回弹力,交叉双手手指自然松开,向两边向下划弧;
两手臂与肩平行呈一条直线时,手掌为竖立状态,然后顺手重力,手指向下垂落,带动手臂下落,继续划弧,最后双手抱球于腹部,回到预备式状态。

这样“双手托天理三焦”才算完成一遍,始终身体处于一种弹性状态中,而不是僵硬的使劲拉伸。
三、体会“双手托天理三焦”停顿和变化虽然,五个动作是连贯的,但其中有细微的停顿,初学者应非常清晰地觉知它们,甚至单独停顿也是可以的。
1.托到胸前翻转时
双手手掌向内向外旋转时,有一个细微的停顿,刹那间的停顿。
用心体会这个停顿:
感受向上托的力量或气劲,如何在旋转中被保持、被蓄力、被延续、被增长。

2.托到头前眼观时
双手继续上托,下颚微收的瞬间,有一个细微的停顿。
此时,力量发生转换。
体会:双手垂直在头顶,力量的延续以及与头顶百会穴之间微微的互动和张力。
3.托到天顶尽头时
双手托到顶部,向上的力量被双臂自然下拉的弹力作用,出现一个停顿。
体会:双手被自然弹回的那个瞬间,体会身体也随着那个弹回,自然被下拉的感觉。
4.下到两侧臂直时
双手臂在两侧要成直线时,有一个细微的停顿。
此时,手掌右竖立慢慢放平,会有个细微的停顿。
感受:手掌竖立变换平放时,掌心麻涨感,以及气劲保持、放松、逐渐弱化的过程。
5.回到起势手抱时
最后一个停顿,是比较明显的,就是收势动作,双手抱球时。
此时,双手恰好回到腹部,双手手心向上,手指指尖相对的瞬间,会自然停顿。
体会:有股力量带动手臂下沉,膝盖微曲,再次坐胯的动作。像有个弹簧一样向上弹了一下,又被拉回。
掌握这五个动作,体会五个停顿和转换,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引体令柔,导气至和”。
掌握了“双手托天理三焦”其余七式基本原则是一样的,体会其圆和张力,气自然也会平和中正。
卫昌国学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