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父自带“三把火”

京法网事 2025-04-06 22:40:03

编者按

起诉、送达、开庭、宣判

游刃在严丝合缝的法律程序中

他们持守裁判者的公正

做定分止争者

但人间百态 千丝万缕

岂是几本法律书文能够囊括

利益冲突 情感纠葛

历史问题 政策限制

他们要做破解难题的那把“金钥匙”

倾听、走访、安抚、调解

一点一点揭开事实真相

一步一步走进群众心里

一遍一遍叩问理想初心

个中辛苦与惆怅、欢欣与鼓舞

又岂是一纸文书能够写尽

即日起,京法网事推出

系列法官故事、民生故事

揭秘判决背后的故事

说出法官真实的心声

今天一起来看

昌平法院法官助理周珺

讲述她的师父张焱的故事

我的师父是张焱法官,我总跟在她后面开玩笑地说她真是“人如其名”:有着电光石火般的工作效率、温暖如炬的为民情怀,生活里更是热情洋溢、技能“满点”,不愧是自带“三把火”的全能型法官。

疾风淬火——争分夺秒的正义之光

速裁团队案件体量大,工作节奏快,而张焱就是最“卷”的那一个。每当听到一阵节奏急促如鼓点的脚步声,一抬头准能看到她抱着卷宗匆匆走过,法袍边角翻滚摆动,仿佛一团流动跳跃的火焰。

今年春节前夕,我和她刚开完庭,就看见三个熟悉的身影从门口迎了上来,原来是前不久一起讨薪案件的当事人。17位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做瓦工,项目完成后被拖欠了部分劳务费,因工程层层转包,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和包工头之间相互推诿,他们讨薪四处碰壁,为此诉至法院。

农民工即将离京回乡过年,为了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张焱迅速致电各方负责人调查情况。经了解,总承包单位已将部分款项汇至分包单位,但因分包单位与包工头之间的项目分成有争议、款项尚待结算,导致农民工们的劳务费迟迟发不下来。为此,张焱分别与分包单位、包工头背对背沟通,释明相关法律规定,敦促二者诚信用工、及时履约,最终在她的努力下,分包单位、包工头给出了初步的劳务费支付方案。

张焱趁热打铁,在次日迅速组织开庭调解。因包工头无法到庭,她随即启用云法庭。原被告就具体劳务费数额、给付日期进行了多轮谈判并达成一致,当庭签订调解协议,约定分包单位和包工头向17名农民工分期支付剩余劳务费,欠薪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现在大家都拿到了工钱,路远的兄弟们就先回老家了,托我们几个专程过来道个谢,多亏了您我们才能过个好年!”我的思绪被三名农民工的话语声拉了回来,他们将锦旗递到张焱手中。那一刻,我不由得想起她常说的那句话:“速裁就是为民解忧,让正义速达。”

我所在的速裁团队平均年龄30岁,张焱是我们当中的“领头羊”,她牵头打造了全流程速裁快审模式,制定了《速裁团队运行方案》,明确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等各自职责,发挥团队成员优势特长。

法官担任速裁团队负责人,对新收案件进行初次甄别,对于房屋租赁合同等事实清楚、争议简单并适合调解的案件,由调解员先行调解,法官进行法律指导和审核确认。若调解员未能调解成功,由速裁法官进行二次案件筛选,简案分流至2名法官助理,做好排期、送达、调证、阅卷等庭前准备,协助法官做好速裁审判工作,繁案则分流至后端法官进行审理。我们团队还会定期开会研讨,张焱及时给予办案指导,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在张焱的“传帮带”下,沙河法庭速裁团队办案数量稳居前列,我们这些年轻干警们也保持着创优争先劲头,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获得了快速的成长和进步。

暖焰化冰——纾解民忧的温情之芒

沙河法庭不大,却装满了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漏水、占地、继承、分家……桩桩件件看似琐碎,张焱却总是那么耐心,把每个细节记在脑海里,把案件办到群众心里。

让我记忆犹新的当属一起继承纠纷。原被告四人是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其父母名下有两栋楼房,大姐早年离家在河北定居,其他三个则留在北京,负责管理和出租楼房,兄弟姐妹因房子的事儿没少吵架。父母去世后,原本的矛盾因楼房面临拆迁而愈演愈烈,于是大姐和三个弟弟妹妹因楼房分割、资金分配问题闹上了法庭。庭审中,张焱发现,双方所举证的房屋信息模糊,租金收益也难以查明,双方彼此针锋相对,于是张焱决定先勘验,再另寻契机。

到现场后,张焱发现两栋楼的房屋面积、结构有很大差异。由于缺少房屋具体资料,张焱只能一头扎进两栋楼房调查,从清晨到中午,她爬了一层又一层,实地测量各房间数据和楼房外围尺寸,对楼房布局、结构和面积进行全面梳理。当七十多间房的情况均记录完毕时,汗水也浸透了她的衣背。

正当张焱与原被告复盘房屋情况时,老二谈及多年管理房屋的艰辛,气愤地说道:“你离家多年,房子都是我们打理,你凭什么来分!”老二一边说,一边对大姐挥舞着拳头,甚至撂下“宁可蹲大牢也不让步”的狠话。

审理家庭纠纷案件不仅要化解矛盾,亲情纽带也不能轻易断裂。面对突然升级的现场矛盾、两栋结构复杂的老宅、十几页勘验记录,我们正发愁这两栋楼该怎么分,张焱却另辟蹊径,给出了她的思路:房子可以先定份额,但不进行实物分割。

一边是身处异地、离家多年的大姐,一边是忙着打理老宅、从未懈怠的弟弟妹妹,若直接平分两栋结构复杂的楼房,双方很可能会在管理出租中再次爆发矛盾,不利于一家人感情的修复。她试着安抚当事人,提出调解方案:按照法定继承和扶养老人情况,双方协商房屋份额,楼房拆迁之前暂不分割,由家住本地的三人对两栋楼房进行管理和出租,并给予家住异地的大姐部分租金补偿;楼房拆迁之后,所得拆迁补偿再按照份额进行分割。

听完方案,兄弟姐妹四人情绪平复下来,表示愿意在法官的建议下继续沟通。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双方就房屋份额进行了多轮“拉锯式”协商,张焱劝大姐理解弟弟妹妹这些年照顾父母的辛苦,也劝老二体谅大姐离家打拼的苦衷和不易,她推心置腹地对双方说:“本来就分隔两地,再吵下去家都散了,父母肯定希望你们相互扶持。”听到这,双方被张焱的话语打动,都愿意各让一步,曾经扬言要鱼死网破的老二竟然红了眼眶:“张法官,我明白您是真心为了我们这个家!”最终,双方确定楼房份额后签订调解协议,大家心中的疙瘩也纾解了。

在这样的案子里,我愈发能体会到,法理与人情水乳交融,而张焱就像一位“情感修复师”,始终以“假如我是当事人”的理念耕耘,以柔情抚平伤痕、解开心结,为故事画上圆满句号。也正是因为这份努力与付出,她先后获得了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法院先进法官、北京市法院民事审判业务标兵等荣誉。

星火成诗——平衡人生的智慧之辉

张焱不仅专业能力抗打,还有一双能著文章、会做美食的“妙手”,大家常常形容她是调宣工作的“笔杆子”和手艺精湛的“生活家”。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张焱总提醒我在日常工作里多思考、勤练笔,要在审判工作中发现问题,将调研成果反哺审判实践,实现调研和审判的“双向奔赴”。

在沙河法庭的收案中,婚姻家庭类纠纷占比颇高,张焱梳理过往案件发现,夫妻在离婚纠纷中常常因婚内共同财产引发执行异议之诉,为了推动这类矛盾更好化解,她围绕二者合并审理的程序构建进行研究和思考,撰写论文《执行异议之诉与婚内夫妻财产分割之诉合并审理的程序构建——以夫妻共同财产执行为视角》,总结经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并给出建议对策,该论文在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中国执行论坛等评选活动中获奖。

张焱善于总结审判实践经验,抽丝剥茧,析事明理,她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数次斩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荣誉,撰写的案例多次入选《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等,还参与编写了书籍《民法典继承编条文理解与司法适用》,入选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2024-2028)。

闲暇时候,工作连轴转的张焱也有排解压力的小爱好,摇身一变成为一名“甜点大师”,蛋糕、点心、面包……没有她不会的,她还经常把美味的自制甜点带给同事分享,大家都对张焱的手艺赞不绝口。张焱说自己十分享受烘焙时自我独处的宁静,一边慢慢等着甜点出炉,一边伴着香气思考法律问题时,是思路最清晰的时刻。她还把烘焙比作调研,说做甜点需要严格把控用料配比,失败了还要控制变量分析原因,一步步调整,就如同写案例、论文一样,不断修改打磨,逐渐完善逻辑论证,才能完成一篇好作品。

山水有时尽,师恩日月长。张焱如今已转岗至立案庭,我也在经手不同案件中慢慢成长,虽有苦有甜,但每当圆满化解的那一刻,我能感受到与她产生了真正共鸣。希望在未来能做一团如她一般的法治微火,不负熠熠法徽,坚守如磐初心,在司法为民道路上勇毅前行。

周珺,硕士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2022年进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工作,现为沙河法庭四级法官助理。

供稿:昌平法院

编辑:林小平 刘宇航

审核:王亚楠

0 阅读:0

京法网事

简介:权威发布北京法院审判信息、司法动态,普及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