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员正三品、知县正六品,有清一代只有十几个岗位能享受高配待遇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5-26 07:41:34

清代地方官制中,各职官与品级是严格对应的,比如加兵部衔之总督、巡抚为从一品、正二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分守、分巡各道正四品;知府从四品、知州正五品或从五品,知县正七品,等等。

基本上只要我们知道其具体的职务,就能得出相应的品级。不过凡事也不绝对,全国各省中有极少数职官,其品级往往要比本职高,这是因为他们头上都有固定的加衔,这些高配职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五省兼提督之巡抚

巡抚和提督原本是两个单独设置的岗位,正常情况下都是由朝廷分别任命,即一个省分设巡抚与提督,分别主管行政与军政。

提督属于地方武职最高长官,秩从一品,且在朝廷的典章制度中就有明确规定,提督的直接上司是总督,而非巡抚,尤其是在督抚皆设之省份,巡抚对提督基本上没有节制权。

不设总督之省份,因提督品级高于巡抚,尽管巡抚有节制绿营之权,但却无法具体干涉绿营的军政事务,通俗地说就是绿营将官不直接听命于巡抚,而是由提督调遣。

最早有巡抚兼任提督的案例出现在山西省,清初时山西提督时设时裁,康熙中期至雍正初年这段时间,山西不设提督,所以就出现了巡抚难以节制绿营的情况。

不久雍正皇帝下旨,以山西巡抚兼提督衔,授予全权节制绿营之大权。此后不设总督之河南、山东二省巡抚也仿山西例由巡抚兼提督衔,嘉庆朝又加安徽、江西巡抚提督衔,至此全国共有五省巡抚兼提督衔。

巡抚兼了提督衔,其品级实际上已经是从一品,但因提督为从一品武职,含金量不及文职正二。可是与其他各省巡抚比起来,其政治地位和实权大大提升了,属于全国范围内的高配巡抚。

二、兼参领、按察使衔之道员

分巡道、分守道源于明制,清代中期全国各省设立的道员数量有九十多人,乾隆朝之前,道员没有固定的品级,或从三品或正四品、正五品,其具体品级要根据系衔而定。

比如系参政衔者为从三品,亦称参政道;由掌印给事中、知府补授者,则系副使衔,称副使道秩正四品;凡由六科给事中、各道监察御史补授者,则系参议衔,称为参议道秩从四品;由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或同知补授者,系佥事衔,称佥事道秩正五品。

乾隆十八年,将各省道员之系衔全部革除,并将品级定为正四品,又因道员分管一府或数府,是知府的顶头上司,所以将知府降为从四品,以符上下级之名。

全国92个道员中(光绪朝),有六个道属情况比较特殊,因加了其他头衔,其品级高于大部分的道员。

其中吉林东南路道、吉林东北路道、吉林西路道、黑龙江呼伦道、黑龙江瑷珲道,因驻扎在东北边境地区,职责重大,守卫着满洲贵族的老家。这五个道都被加了“参领衔”,而参领属于八旗武职中的正三品大员,故而此东北五道,具有文武双职的特性。

关内诸省之各道,则只有福建台湾道是个特例。福建台湾道始设于雍正五年,不过此时的台湾道与内地各省之道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由于台湾与大陆有海峡之隔,朝廷和福建不易管控,故加设巡台御史一人对台湾道加以制衡。

乾隆三十二年,福建台湾道升格为福建台湾兵备道,成为台湾实际上的一把手,且朝廷不再设立巡台御史。

乾隆五十一年,台湾爆发了林爽文起义,这次起义被镇压后,朝廷鉴于台湾道不具有监察权难以驾驭辖区内的大小官员,故而于乾隆五十六年加台湾道按察使衔,其品级一跃成为正三品。

有清一代文职道员加按察使衔的仅有台湾道一例,和东北五道一样,在全国的道员中含金量最高。

三、曲阜与顺天府四路厅

明清时期在京师地区设有京县,这是固定的行政划分方式,所以大兴、宛平二县知县虽然都是正六品,但却不能将其与一般外县知县对比。

外县知县中,山东曲阜知县因是先师孔子的籍贯地,又是衍圣公府所在地,所以朝廷有意拔高了曲阜知县的地位定位正六品,并将知县一职授孔氏后裔。

但是朝廷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既以孔氏子弟担任曲阜知县,不利于治理辖区内的百姓,曲阜知县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一切事务以维护孔氏家族利益为首位。

乾隆朝时,朝廷采纳了山东巡抚的建议,废除了曲阜知县的世袭制,其缺按照各省知县一样,由吏部进行统一铨选,并改曲阜知县为正七品。

不过从清初至乾隆中期的这一段时间来看,曲阜知县的地位等同于京县知县,不管是地位还是品级都要高于一般的知县。

顺天府四路厅,是指东西南北四路厅,其最高长官为同知。熟悉清代地方官制的应该知道,“厅”是清代特有的行政单位,有直隶厅、散厅之分,与直隶州、散州的行政等级一样。

不过不管是直隶厅还是散厅,名下都不设县。唯有顺天府四路厅下设数县,且按照定例,厅的最高长官为同知或通判,顺天府四路厅则统一标配正五品之同知。也就是说,此四路厅不仅管辖的范围大,且任职门槛也最高。

以上就是清代地方官制中,几个特殊的情况,可能御史掌握的资料还不够全面,尚有遗漏之处,如有还请各位读者指出。

4 阅读:681

左都御史有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