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知县是最难当的官,事实上只要做好四本账,仕途前程就都有了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9-09 15:42:47

要说清代什么官最难当?那么毫无疑问是最基层的亲民官知县了。知县之难在于对上要让长官满意,对下要造福一方百姓,两者缺一不可。

至少在道光以前,官场中人大多不喜欢去地方任知县,因为知县不仅工作压力大,而且提升也很困难。不过对于会做官的人来说,只要做好四本账,那么这个知县做起来也就不难。

第一本账是钱粮账

知县的核心政务是钱粮、刑名两项,以及治安、农桑、文教等等,不过钱粮的完征与否才是重中之重。

自顺治朝制定《赋税全书》后,全国各省各县都有固定的赋税额度,知县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数征收赋税。如果完不成,那么就会根据情节的轻重而给予处分,严重的就会革职。

赋税征收是庞大的工程系统,涉及的方面很多。如果年丰的话,那么钱粮征收的难度就不大;而如果是歉年或是灾年,那么知县就要层层汇报,请求朝廷给予减免或赈济。

话说起来容易,实际执行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国家的财政完全是依靠这些州县官来完成的,朝廷对于减免赋税一直很慎重,其中就少不了知县的运作。

对于那些深谙人情世故和懂得钻营的知县来说,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而对于那些无能之辈或是书呆子,那么上司就会故意刁难,使得该年的赋税难以按时按额征收,从而受到吏部的处分。

朝廷在考核知县时,也是将钱粮放在第一位的,任内如果年年完成指标,那么在三年一次的大计考核中,就有机会获得提拔。所以对于一个知县来说,钱粮这本账能否做好,事关仕途前程。

第二本是陋规账

陋规是官场中多年形成的恶习,是地方官一种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经济收入。陋规是指下级官员向上司的货币和实物馈赠,大头主要是三节两寿。

各省的陋规都是固定的,比如巡抚大人过生日,下属的知县就要送礼,根据道咸时期的张集馨描述,陕西巡抚过寿,各县知县的陋规银为200两。其他各省也是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或多或少。

以陕西为例,仅是三节两寿知县就要给巡抚送1000两银子,此外还有红白喜事以及儿孙科举中式等等,一年下来知县孝敬巡抚的银两当不下于1500两。

问题是,知县的上司不止总督、巡抚,还有布政使、按察使、辖区内的道、府等等,涉及的上司官员很多。

当然陋规银的多寡与品级是挂钩的,所以知县衙门的账房师爷就要暗中作一本账,每到节日按账本数字挨个送去便行。

陋规账是常年保存在县衙的,交结时前任交给现任,上面的数字不能做任何更改,否则就要出大事。

据说江苏有一知县上任,因不满前任账房师爷的人品将其解雇,师爷暗中对陋规账做了手脚。结果该知县在给巡抚送陋规银的时候少了50两,不仅被狠狠地训斥了一番,而且不久之后就被巡抚弹劾而丢职。

所以说,陋规账事关官场人情交往,不得出现任何马虎,否则的话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第三本是私人账

正常情况下,获得一个知县实缺需要再吏部候补多年,而大部分知县的家境都不富裕。在候补期间他们为了谋生往往都是以借贷度日,数年下来早已是债台高筑。

通过多年的努力,即便是被放实缺,其上任前的开销也是十分惊人的。还以张集馨为例,他上任陕西布政使时,仅是京师送礼一项就高达18000多两银子。

知县位卑与布政使相差悬殊,但是送礼方面也不会少于3000两。本身已经是欠了一屁股债,如此大的支出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

为了顺利到省,他们还得从各钱庄借贷,而钱庄也会派人随同知县上任,以长随的身份监督知县还债。

尚未到任就要背上巨额债务,如果处理不好,时时处处都会受到债权人的约束,从而会影响到仕途前程。

所以,知县上任后就要在经济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债务危机,实现财务自由。

第四是人脉账

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如果是进士、举人出身的知县,就要顺势凭借座师、同年的关系,建立其自己的人脉圈子。非正途出身者,也要想法设法拜入京师权贵的门下。

不管怎么拉圈子,说到底还是要使银子。逢年过节,京师的信件和礼物都不能断,可能这笔投资眼前不会有收益,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如说任上如果出现工作失误,督抚也会考虑到该知县的朝中人脉,如果有后台那么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一个顺水人情。而要是没有的背景的话,那么只能听参了。

客观地说,清代的知县自乾隆朝以后获得提升的概率极低,但只要是做好了以上的四本账,那么至少也能保住知县的位置,若是运气好,屁股往上挪一挪也不是没有可能。

2 阅读:208
评论列表
  • 2024-10-07 20:23

    傻了吧唧的,《让子弹飞》没看过?以黄四郎为代表的地方豪强宗族势力能直接“弄”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