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多尔衮后宗室亲王谁的权力最大?恭王若认第二,怕没人敢说第一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9-02 16:34:40

如果问清代最有权势的亲王是谁,那么睿亲王多尔衮毫无疑问排名第一,他以皇父摄政王的名义执掌朝政长达八年,就连孝庄文皇后和幼帝顺治都得仰其鼻息。

那么自多尔衮后,哪位亲王权力最大、恩赏最隆呢?相信大部分人会认为是怡亲王允祥,因为广大的网友们赐给他了一个响亮而又高大上的名号——常务副皇帝。

允祥声名在外,一旦有人驳斥他的政治地位很多读者就会不习惯。但是御史认为,允祥与后来的恭亲王奕䜣比起来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一点从两宫垂帘之后给予奕䜣的异常恩赏中就可以看出。

两宫之所以能成功发动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顾命大臣铲除,并打破祖制实行垂帘听政,完全仰仗恭王的支持。作为政治利益既得者,两宫必然要给恭王一个超高规格的赏赐。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两宫太后及幼帝同治在恭王的安排下安全回銮。到京后屁股还没坐稳,就下旨拿办载垣、端华、肃顺。同时,两宫也极力笼络恭王,使得政变之后的朝局迅速趋于稳固。

十一月初一日,在恭王的主持下,两宫太后在紫禁城养心殿举行垂帘大典,从制度上明确了两宫太后的政治地位。

当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两宫太后以幼帝的名义授恭王为议政王。这里面也有一个插曲,据说刚开始的时候,有朝臣提出建议,仿顺治朝睿王之制,以恭王为摄政王。

慈安太后对政治不是太感兴趣,而慈禧太后却是一个权欲熏天的野心家,她认为一旦恭王坐上了摄政王的位置,她的政治空间将会受到打压,很有可能像当年的孝庄文皇后那样被睿王压制。故而,慈禧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授恭王为议政王。

别看只有一字之差,权力大小却有天壤之别。摄政王按照理解就是代皇帝行使最高权力,等同于皇帝;议政王只是协助、辅佐皇帝处理朝政。

不过即便是议政王头衔也是十分难得,有清一代只有恭王获得过如此高的地位,远不是雍正朝怡亲王所能比的。

议政王只是恭王获得的权力之一,同一日旨意让他兼任首席军机大臣、首席总理衙门大臣。晚清时期,国家内政中枢为军机处,外交中枢为总理衙门。恭王一身兼任两要职,代表着国家的内政外交皆掌于他之手。

不仅如此,恭王还领宗人府宗令、授管宗人府银库,总管内务府大臣。也就是说,除了内政外交之外,宗室事务以及皇室事务,皆由恭王掌控,其权力地位可谓登峰造极。

按说有这么多的头衔和实职,恭王已经获得了应有的政治回报。然而两宫太后又给了一个让宗室王公可望而不可求的至高荣誉,那就是赏其亲王世袭罔替。至此,清入关后的第二个恩封铁帽子王正式诞生,与世袭罔替同步的还有赏食亲王双俸。

两宫太后给与恭王如此高规格的恩赏,显然是过界了,也容易引起了宗室王公和朝臣的嫉妒与不满。毕竟此时的恭王才27岁,还没有像当年的睿王那样有着叩关入主中原的大功。

为了给宗室和朝臣们一个交代,两宫太后搬出了先帝咸丰,说给恭王的恩赏完全是出自先帝的意愿。上谕中也说的十分明白:

“著以亲王世袭罔替,实属论功行赏,用慰先帝在天之灵,非予一人之私愿……我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再三申明此系先帝恩旨。”

这道上谕显然是掩人耳目,所谓的“再三声明此系先帝恩旨”,明眼人一看就是糊弄人的。咸丰帝与恭王的关系朝臣们都清楚,自咸丰即位后就对恭王处处防范,若非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恭王恐怕很难有出头之日。

所以说两宫太后的说法完全是托词,其目的就是借先帝之口来恩赏恭王,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朝臣信服。

恭王自垂帘大典后获得了应有的政治待遇,但两宫太后犹嫌不足,十一月二十一日下旨,将恭王的生母康慈太后升祔太庙。

康慈太后即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咸丰生母去世后,便由她一手抚养,算是咸丰帝的养母。后来因为与恭王争储,导致兄弟、母子感情出现裂缝。

至咸丰即位后,孝静成皇后被尊为太后,但是她死后没有享受到太后的应有的待遇,不论是葬礼还是规格都被大大减杀,而且也没有按惯例将康慈太后升祔太庙。这一点也是恭王一生的心结。两宫太后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颁旨让其升祔太庙,也算是了却了恭王的一桩心事。

到了同治改元的时候,除了退位让贤之外,恭王的恩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新帝改元又不能不加以赏赐,怎么办呢?只能赏赐他的子女。

同治元年正月初二日,赏恭王子载澄赏三眼花翎,长女赏固伦公主。皇帝赏赐宗室子弟三眼花翎不算什么稀奇事,但是赏赐亲王长女为固伦公主还是首例也是唯一一例。

按大清典章制度,只有中宫嫡女才会封固伦公主,妃嫔所出封和硕公主,若中宫抚养宗室女出嫁时最高礼遇也只能封和硕公主。

一场宫廷政变给恭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让他成为继多尔衮之后大清朝最有权势的亲王,客观对比不管是头衔还是实权,恭王都比常务副皇帝允祥有过之而无不及。

0 阅读: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