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走出精神空虚

无知的求道者 2023-12-11 15:10:11

有一次聚会,我的朋友死气沉沉的对我说:“我现在感到特别迷茫,千篇一律的生活几乎占据我生活的全部,看似有方向,但是,我的灵魂却没有方向,一天到晚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都不知道做什么了。我多么希望有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即使不是仗剑走天涯,哪怕只占到我人生的10%,我也愿意,但是,并没有。我可以选择捡废品度日,我同样可以选择大汗淋漓的种田,只要能让我快乐一些,只要能摆脱在这种空虚的生活就可以。”

机械式的生活模式会将一个人的情感功能大大压缩,久而久之,会感到对一切都茫然无措,不知道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前进,每天浑浑噩噩,无所适从,灵魂好像枯萎了一样,没有热情,没有悲伤。为了填补这种内心的空虚,很多人通过玩手机,聚会,刷电视剧的方式打发无聊的生活,但是,它如同吸食鸦片一样,只能缓解一时,过后,又会导致更大的精神真空。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努力试图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作为内部动机,哪怕它只是三分钟热度,因为有了这个梦,我们的生活才会有理由和方向,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也意味着动力和快乐,灵魂才会生动。

梦想

空虚潜藏的危险

我们的生活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过去了,却发现活得不对劲,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呢?空虚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好像在数着日期过日子。多少岁月一成不变的乏味,虽然事与愿违,但也无能为力。这样的日子将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样的生活状态对每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常态的,所以认为是正常的,殊不知,它的背后隐匿着巨大的危险。

在16型人格调查问卷中显示:72%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缺乏目标,没有方向感,进而感到迷茫。

有人在知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空虚是什么样的感觉。

有网友回答:空虚的感觉就是,什么也都做,想看电视,想上班,想看书,想旅游,想弹琴,想画画,想逛街,想和朋友出去玩,想给任何家人打电话。但是!你做了每一件事都觉的毫无意义!每天浑浑噩噩,混吃等死领工资,感受不到做事的充实感!只想醉。

不只是这位网友,很多人都做出这样的回应:明明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去做,但是,依然感觉无聊,依然有一种迷茫感。

也许我们的开心正是源于此,事情虽多,但没有一件是自己喜欢的,所以觉得没有意义,至少从内心感受角度来讲,我们都是这么认为的。

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心理恐慌几乎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迷茫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谁,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恐慌和畏惧。就好像你是一名迷茫的司机,每天开着空车漫无目的的转来转去,空耗着油箱里面的油,就好像现在的我们,对生活总有一种六神无主的感觉,内耗着自己的精神。

空虚

英国文学家葛劳德曾说:“生活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空虚的心灵。”

很多人对于目前的状态认为是常态,当然,我也并不否认,正所谓“谁的人生不迷惘”。但是,这种被我们看似平常的状态往往让我们心存侥幸,进而忽视了它背后的危险,因为它很有可能导致抑郁,甚至于自杀。

百度百科对空虚和抑郁的恶化过程做出这样的解释:“空虚”,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当人们长期生活在空虚状态中,不满足本身的需求,遭到长期打压,就会产生抑郁症等病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全球约有三亿五千万名抑郁症患者,患病率约为11%。其中,15%的严重患者选择自杀结束生命,2/3的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估计高达100万。

当然,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抑郁症,在这个数据当中,有多少是出于空虚而导致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需要引起意识上的启发:空虚,它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海明威于1954年凭借巅峰之作《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获奖感言上说道:“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但是,在他荣获诺贝尔奖七年之后,自杀了。而在此期间,他完全停止了写作,这也意味着他的创作力不断下降,他无法面对名誉高压后的巅峰坠落,更加无法面对这种失重后的空虚。就如同当初他所言的那样:“有些人生活着,但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他知道一切都是空虚。”也许或者可能这是他做出最终选择前的感受,我们不得而知。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也足够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空虚犹如海明威说的那样,没有丝毫感觉,而抑郁只感受悲观。如果将两者打分的话,空虚为0,那么抑郁则为负值(根据严重不同程度而打分),也是自杀倾向的开始。如果说60分是衡量合格的分界线,那么,空虚作为正负的分界点,是迈向乐观,还是坠入抑郁,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空虚

内部动机才能化解空虚

人们通常会不由自主的追求一种满足感,以弥补内心的空虚,比如财富,成功,名誉等等,我们以为这样会让自己好过一些,但是这种内在的空虚感依然存在,它就像一个无底洞,无论怎么填也填不满。我们需要知道,空虚属于“内伤”,外敷几乎无效。通俗的讲,我们之所以感到生活无措,是因为我们一举一动缺少心之向往的内部动机,而非外部动机。

心理学家德西认为,我们的行为都存在动机,并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它是驱动人类行为的食物,它可以是惩罚,也可以是赞扬;它可以是生活所迫,也可以是荣耀加身;它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逼迫;总之,你喜欢并勇往直前的是内在的,你厌烦但又无奈的是外在的。

我们不禁思考,“吃饭”是外在动机的,还是内在动机呢?这取决于你是“嘴馋”还是“不想活活饿死”。

我们接下来考虑下一个问题,当你腰包里面的钱足够你吃一百年也不会饿死的话,同时又没有你喜欢吃的食物,此时,你对于“吃饭”这件事情会是什么感觉呢?可能大家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无聊,应付事,对吧。当你不知道吃什么才觉得快乐,但是,又不得不吃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吃饭本身没有了强烈的内外动机,它也就变成了一件迷茫的事情,也就是说饮食这种行为除了维持生理运行之外,不存在太多的“灵魂意义”。

意义在哪里

美国诗人克里斯托弗·莫利曾说:“只有一种成功—能以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你的一生。”

克里斯托解开了人生的本质之一,即使只是从单方面的精神层面来诠释自由意志的宝贵。

如果有两名异性同时喜欢你,其中一名是你特别喜欢的,而另一名却是你指腹为婚的未婚夫,你更愿意嫁给谁呢?如果你选择了前者,就是违背了父母的意志,如果选择了后者,就是违背了自己的意识。如果选择了前者,想必你总会畅想美好的未来,如果选择了后者,可能就是心如死灰的柴米油盐。暂且不论日后哪段婚姻更幸福,至少目前来看,与前者领证可能更幸福,因为这是你“自愿”的结果。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您的这个理论太过理想化了,现实中的生活压力不会给你太多自由空间的。

是的,这方面我需要承认。

根据由时尚健康与12580联合发起的“城市压力大调查”,有超过90%的受访者感到孤独和迷茫,75%的人不会主动释放压力。经济和工作是首要的压力来源,令46%的人深受困扰。此外,49%的人经常感到疲倦。

从理论与现实结合或许给了我们些许启示,生活就像逛超市,有些东西你必须买,没得选,因为这些东西是生理需要。而有些东西你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因为它能保证灵魂的鲜活。我们的一生可能就是这样,永远在自由和被迫之间摇摆,有些可以选,有些却没得选。

所以说,你的幸福和快乐更大程度源于你的“心之所想”和“梦寐以求”的内在动机,它才是消除迷惘的最大动力,而非硬塞给你的外部动机。也就是说,如果工作对你来说是一种压力,你需要在工作之余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且它是令你欣喜若狂的,我们称之为梦想。当然,如果说这份工作,既是你喜欢的,同时又能挣钱,那么,它就已经接近理想化了。而这种生活节奏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绝大部分消除你的空虚感。

目标

梦想多多少少要有点

我们往往认为迷茫和颓废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但是,并不是,因为这至少还残留一丝灵魂的意识。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无望,它就犹如一台没有情感的发动机,没有快乐,没有悲伤,只有空虚,只能任由现实的摆布。老话常说:“人生要有一点念想,生活才会有滋有味”。然而,“念想”只是“梦想”的一缕神识而已,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快乐,那么,你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因为它意味着精神动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针对505位年轻人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82.18%的人表示怀有梦想,并且坦言“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感觉非常快乐”。

梦想为什么会如此神奇呢?

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表明,快乐可以促使我们进入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状态可以使我们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向大脑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促使人更加积极的思考问题,同时对身体活动的驱动力更加充足。而不良情绪往往会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和记忆力,且做事缺乏信心,并且伴随烦躁和疲劳感。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灌输了梦想可以创造奇迹的美味,而科学更加严谨的揭示了它是如何做到的。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非常的积极向上,会很自然的变得聪明而乐观。而我们的心之所想一旦达成,又反过来加持此前的愉悦感,我们的小脑袋又会再次优化升级。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这是一个盘旋直上且良性循环的完美圆圈,反之,就会形成恶性下沉。

梦想

之前看到这样一句话:“我非常的不快乐,感觉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方向。但是,我又不知道怎么办,我没办法心安理得的做一个废物, 也没有对自己百炼成钢的狠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那些让你“狠下心”去做的,往往是你所排斥的,同样也是痛苦的。当你为了谋生,一面应酬那些让你厌恶的事情,同时又抽出一部分精力应付那些负面的情绪,是何等的心力交瘁啊。

然而,那些令你“无怨无悔”的,多数是吸引你的,内心往往是快乐的,即使它让我略感疲惫。所谓“乐此不疲”也意味着快乐这种正面情绪会帮助你一起度过千难万险,而不是拖累。就像萧伯纳说的那样:“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伟大的梦想。”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梦想一旦幻灭,可能也是快乐消散的那一刻。其实,我们混淆了梦想和欲望的区别。梦想,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而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就像一粒种子,散播在“心灵”的土壤里,可以开花结果,但永远不会凋零。而欲望则不是如此单纯,它永远带有“得失心”,每一个环节的“患得患失”都会激起情绪的涟漪。梦想就好像养儿育女,仅仅是为了圆一个“父母梦”,直到老去的那一刻,依然惦记着他们。如果是为了盈利,那不可能,因为无论放在哪个年代,“养孩子”都是一笔赔本买卖。

由此可见,梦想可以衍生快乐,快乐又来成就梦想。梦想和快乐是一对“好搭档”,他们手拉手,肩靠肩,微笑面对一切挫折,每克服一件小事而萌生的成就感,又将梦想的阶梯不断向上延伸。这种强大动机的梦想阶梯,即使空虚多么的穷追不舍,也望尘莫及。虽然我们不知道梦想的顶端是什么,但是我们深深会意到快乐的感觉,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0 阅读:42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