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63岁,近几年以来每到冬天就比别人要怕冷,脚就跟冰块似的,不管怎么捂都热乎不起来,尤其是今年冬天更甚。
就诊前半个月,王先生发现自己只要大冷天出门走上几步时,腿就会出现疼痛,其左腿的疼痛感更是明显,每次行走一段距离,都需要歇上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可走上几步后又走不动了,且行走的距离也越来越短,从以前每次200米甚至缩短到了50米,故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为其进行下肢血管(CTA)检查提示左侧腘动脉起始部、胫前及胫后动脉不完全性栓塞并管腔不同程度狭窄,考虑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医生提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足部轻微感觉不适,如畏寒、发凉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症状,这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典型症状。
因此,长期腿脚冰凉的人要注意了,如果发现下肢穿多少都捂不热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一下血管,看看下肢血管是否因供血不足被堵住了。

冬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随着天气变冷,气温剧烈变化,人体受冷后,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可导致动脉压力升高,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等。
临床数据显示,每年11月到次年2月,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就诊的人数会明显升高。
而提起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头晕头疼、胸闷气短、口角歪斜等。
殊不知,一些脑血管病症状和“寒冷反应”相似,那些看似寻常的“怕冷”表现,也很可能是脑血管疾病的前兆!
1
手脚发凉,还觉得麻麻的
一般情况下,冬天手脚发凉,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毕竟低温状态下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四肢供血减少,四肢易出现发凉、发麻的现象。
但随着机体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血供马上改善,症状一般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如若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且长时间无法缓解,又或者只是单独某只手、脚出现了明显的发凉,就要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的表现,警示着颈动脉硬化早期的到来。

2
四肢没力气,“怕冷”不愿动
有很多人一到冬天就不愿意出门,怕冷,在外边走几步都会被“冻僵”,浑身僵硬无力。
这是因为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诱发脑血管疾病,致使肢体无力或活动障碍。
另外,中老年人要尤为注意腿脚冰凉及酸麻痛,如果经常脚发凉,或行走几百米后小腿肚子就疼,就应在早起和晚睡的时候观察自己的脚部皮肤颜色,如果下肢缺血时,其脚部皮肤颜色往往是发白或紫红色,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
3
头部特别怕冷,且伴有头疼
有的患者时常感觉头部有寒意,即使在温暖的室内或戴着帽子,也难以缓解。
这种头部怕冷可能伴随着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能是脑血管病变导致头部血液循环异常所致。
另外,头晕、目眩也是很多怕冷人士的常见表现,尤其是当从温暖的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的地方时,这种头晕症状会更加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血压波动引起,而血压波动与脑血管健康直接相关。

4
忽冷忽热,出冷汗
一些人怕冷的同时,还会有忽冷忽热的感觉,甚至出冷汗。
这种表现可能涉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而自主神经失调与脑血管病有一定关联。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血管等器官产生影响,维持其正常运行,负责调节身体的无意识活动,如心跳、消化、体温等。
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交感神经系统使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流失,同时汗腺分泌减少,以防止身体过度散热。
当身体受到热刺激时,交感神经系统使血管舒张,散热增多。
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可能会导致体温调节失常,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
另外,高血压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得体温调节出现异常,引发体温波动和出汗。
如何帮助脑血管平稳过冬?
1. 注意日常保暖
外出前要看天气预报,根据室外温度选择适宜厚度的衣物,出现极度降温天气时及时增添衣物,外出时记得带好围脖、帽子、手套。
2. 保证充足饮水
平时一定要记得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且适量摄入温热食物,可助于身体保暖。
3. 早上起床不要过猛
冬天天气寒冷,血压和心率会受到环境的变化而波动。而清晨时,受到交感神经兴奋的影响,容易出现血压的高峰值,因此不要急于起床或用力过猛,尤其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建议早上醒来后,先在床上养神闭目5分钟左右,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使肢体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复适当的张力,待身体慢慢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温度,再缓慢起床,避免冷空气刺激导致血管收缩引起心肌供血不足。
4. 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人在情绪激动时,处于生气、愤怒、暴躁的情况下,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导致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出现明显的波动,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尤其是晨起情绪过于波动会对血压造成很大的影响。
5. 适当进行体育运动
建议冬天多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羽毛球等,老年人应避免过早在户外锻炼,因为冬季清晨湿度大、温度低,容易受凉进而诱发脑血管疾病。
如果需要进行户外运动,最好将运动时间调整为上午10点之后,晨练时做好保暖工作,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慢走、八段锦等,切忌不要剧烈运动。
,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