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总是“咕咕叫”?别以为只是饿了,或许是身体在求救,要警惕

忆因聊健康 2025-02-11 11:24:32

王先生,30岁,就诊时告诉大夫,他从四五个月前一直肚子痛、肚子胀的,肚子还总是喜欢“咕咕叫”,而且肚子疼的地方不固定,有时候感觉满肚子都疼,还伴有大便习惯的改变,有时候一天需要解稀糊样的大便5~6次,有时候好几天才解1次干结大便,一直反复发作,很是影响他的工作,所以这才前来门诊就诊。

门诊医生为其进行查体,心肺查体正常,按压肚子无压痛、反跳痛,肝肾区叩击无痛,肠鸣音可闻及,结合王先生的病史、查体及相关检查,考虑诊断为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

医生提醒,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消化科门诊中约占30%,在我国城市的患病率约为10.5%,是继感冒之后的第二大常见病,多见于中青年人。

该病是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为特点,并且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伴有排便规律和排便性状的改变。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肚子“咕咕”叫的情况,肚子饿了,亦或是肚子受凉了都容易出现。

声音小时不打紧,声音大时周围人都听见了,这就有点尴尬了。可肚子里没有长嘴,这咕咕声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在医学上,这种肚子咕噜的声音被称为肠鸣音亢进,是肠蠕动增加的表现。

正常人饥饿状态下可出现一过性肠鸣音亢进,因此时胃肠内残余食物少,加上消化液刺激使胃肠蠕动增强,出现咕噜声;当胃酸相对较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同时可有胃部痉挛性收缩,从而引起胃部不适感。

单纯的肠鸣音亢进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调整日常饮食,按时吃饭,多吃易消化、产气少食物即可改善。

但如果不是因为饥饿导致的,那就要提高警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要留意!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

当患者出现消化不良时,会影响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食物在胃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发酵后使有机酸气体分泌增多,进而易出现胃痛、肠鸣音亢进,患者可遵医嘱服用消化酶缓解症状。

另外,还有一些乳糖不耐受者在喝完牛奶后,会出现肚子叫甚至腹泻的情况,此类人群最好不要喝牛奶,选择酸奶会更安全。

02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消化系统症候群,患者胃肠动力学异常,出现肠蠕动或增强或减弱,对各种刺激,如进食、肠腔扩张、肠内容物以及某些胃肠激素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即内脏高敏感性,易出现肠蠕动增强,出现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形状异常,常伴有黏液便。

另外,约1/4到半数的患者伴有消化不良、上腹烧灼样痛、胃灼热症、恶心、呕吐等,还可伴有抑郁、焦虑、紧张、多疑、敌意等精神症状,亦常伴有心悸、气促、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03

胃肠炎

肚子咕咕叫的频率大且声音响亮,同时还可以感觉到肠子在不停的运动,此时应该及时排查是不是急性胃肠炎或菌痢等胃肠道疾病。

因为炎性物质刺激肠管蠕动,可引起肠鸣音亢进,同时刺激胃部引起不适感,通常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患者需明确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平时还应注意饮食环境、饮食卫生等。

04

肠梗阻

如果肠鸣次数明显增多,每分钟可达10次以上,且声音响亮高亢,甚至出现叮当声或金属音,说明肠道排气不畅,可能存在肠梗阻的情况。

肠道中的内容物不能排出,导致梗阻平面以上肠腔过度扩张,积水积气,肠蠕动增强出现咕噜声,但难以使梗阻解除、内容物下行,胃肠内食物堆积,会引起腹部不适感。

因此,如果患者出现肠鸣音亢进,同时伴有严重胃部不适感,如明显的胃痛、胃胀,以及腹泻、大便不通、恶心、呕吐、黑便、发热等症状,应尽早就医,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总不好,怎么办?

近年有研究报告,约有2/3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不适症状可能与某种食物特别是高发漫食物有关,剔除这些食物后,55.2%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说明饮食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肠易激综合征总是治不好,可能需要改变饮食习惯。

什么是发漫食物?

发漫食物其实就是指容易发酵的食物,主要是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许多常见的水果、蔬菜、坚果和食品添加剂都是发漫食物。

它们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会使肠道渗透压增高,引发腹泻。

这类食物遇到肠道里的细菌后,很容易发酵产气,从而产生腹胀。

如果产生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甲烷,则会减慢肠道蠕动导致便秘。

如何改变饮食习惯?

1. 避免不耐受的食物

许多人可能同时会对3种或更多的食物产生不耐受现象,由于发病隐匿且症状没有特异性,人们很难自己找出不耐受的食物,可以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测。

如果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发现了自己不耐受的食物,通过饮食调整,避免不耐受食物,即可摆脱不耐受症的困扰。

如果不耐受食物很多,可将中度和重度敏感的食物列为忌食,轻度敏感的食物列入轮替食用(替换食物可参见下图)。

2. 避免刺激性食物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接近一半的患者在进食生冷、辛辣食物,以及饮酒、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后出现腹痛、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的现象。

因为酒精会影响胃肠道运动、吸收和黏膜通透性,咖啡、浓茶等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可对胃肠道产生慢性刺激,增加胃酸分泌和结肠运动活性。辣椒素可刺激瞬时感受器降低痛觉阈值,进而引起腹痛等不适。

因此,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该尽量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减少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

因为脂肪可以刺激胃结肠反射,这种反应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会被放大,而且脂质的吸收会增加结肠敏感性。

膳食纤维可分为可溶性纤维(比如卵叶车前子和车前草)和不可溶性纤维(比如米糠、麸皮)。

可溶性纤维可以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而不可溶纤维容易加重症状。

4. 低发漫饮食

低发漫饮食的关键在于对菌群的调节,限制高发漫的膳食纤维,可以让喜欢低发漫的细菌占优势,菌群的改变能够减轻炎症,并使得肠道的敏感性下降。

日常饮食中发漫食物的总摄入量一般为15~30g/d,低发漫饮食则强调控制每日摄入发漫食物的总量降至5~18g,而非完全避免摄入某种食物。

有研究表明,低发漫饮食能改善50%~8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这种饮食不仅能明显改善腹泻、腹胀以及产气过多的症状,它对缓解腹痛也有一定的作用,它能改善整体的消化状况,并显著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低发漫饮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限制期”,严格限制所有富含发漫的食物4~8周。第二阶段:“再摄入期”,对发漫食物逐渐再摄入并确定对不同食物的耐受程度。第三阶段:“个体化期”,根据个人耐受程度而选用不同的饮食习惯并长期坚持。



,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

1 阅读: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