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有的女人离婚前,觉得自己是红酒,有好男人品;离婚后才发现自己是板蓝根,有病的人才会喝。”
贾平凹,这位出生于陕西丹凤的作家,用他独特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中国社会的浮世绘。
从《废都》到《秦腔》,从《高兴》到《古炉》,贾平凹的作品总是带着泥土淳朴的气息,却又直指人心最隐秘的角落。
贾平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他善于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人生真相。
正如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所说:“贾平凹的文字像一把钝刀,看似不锋利,却总能精准地剖开生活的表象。”
这种独特的叙事魅力,在他的长篇小说《暂坐》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暂坐》是一部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群女性在茶馆“暂坐”中发生的故事。
它通过对十二位都市女性生活经历的生动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当时那个年代女性的生存图景。
这些女性中,有人沉醉于婚姻的幻象,有人在离婚后陷入身份焦虑,也有人最终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有的女人离婚前,觉得自己是红酒,有好男人品;离婚后才发现自己是板蓝根,有病的人才会喝。”
“红酒”的错觉:婚姻中的迷失书中有一位叫“海若”的女性,她曾经是大学里的才女,嫁给了一位成功商人。
婚后,她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等待丈夫回家。
她以为自己就像一瓶珍藏的红酒,值得丈夫细细品味。
直到发现丈夫出轨,她才明白,在丈夫眼里,她不过是客厅里的一件摆设。
贾平凹写道:“她终于懂了,所谓红酒,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在别人眼里,你可能连矿泉水都不如。”
这让人想起民国才女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姻。
张爱玲曾以为遇到了懂她的灵魂伴侣,甚至写下“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的情话。
然而胡兰成很快移情别恋,让张爱玲彻底清醒。
她在给胡兰成的分手信中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女性在婚姻中最危险的,不是遇人不淑,而是在婚姻中逐渐失去自我。
当一个人把全部价值都寄托在“被爱”上时,就会像红酒一样,等待别人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没有人会永远珍视一瓶开封太久的红酒。
书中另一位女性“伊娃”,在35岁那年结束了十年的婚姻。
离婚前,她以为离开婚姻就能重获自由;离婚后才发现,社会对离婚女性的偏见就像一堵无形的墙。
求职时,被人委婉地拒绝说“这个岗位需要稳定性强的员工”;相亲时,介绍人总给她推荐“条件相当”的离异男士。
她苦笑着说:“原来离婚后,只有婚姻失败的人才会来找我。”
贾平凹写道:“这个社会给离婚女人贴的标签,比结婚证上的钢印还要牢固。”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也是有着类似的遭遇。
离婚前她是养尊处优的全职太太,离婚后却要面对职场歧视、社会偏见。
剧中她的前夫陈俊生对她说:“你以为离婚是解脱?那只是另一种困难的开始。”
这些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社会对离婚女性的宽容度,远低于我们的想象。
就像板蓝根被默认为“治病才喝”一样,离婚女性也被默认为“有问题才离婚”。
这种偏见不仅来自外界,更会内化为女性的自我怀疑。
书中最令人振奋的角色是“辛起”。
她在经历婚姻失败后,没有陷入自病自怜,而是开了一家茶馆,取名“暂坐”。
她说:“人生本就是暂坐,何必执着于一个座位?”
她不再等待别人来“品鉴”自己,而是主动经营自己的人生。
贾平凹写道:“女人这辈子,要么自己站起来,要么永远跪着。站起来的女人,连影子都是笔直的。”
皮包奢侈品创始人香奈儿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她年轻时做过歌女,做过杂事,但在认清现实后,她选择创立自己的时尚帝国。
她说:“我的生活不曾取悦于我,所以我创造了自己的生活。”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觉醒不在于离开婚姻,而在于找回自我。
就像茶叶不会因为被热水冲泡就失去本味,女性也不该因为婚姻的成败而否定自己的价值。
书中,贾平凹用这一句话呼应了书名《暂坐》:“人生如暂坐,苦乐自知;但若能看清真相,便不算白活。”
它为我们撕开了婚姻的浪漫面纱,展现出女性在婚姻围城中的真实处境。
它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不会永远是“红酒”的清醒、面对“板蓝根”处境时的勇气,以及最终找回自我的重要性。
婚姻从来不是人生的全部,自我才是。
愿每个女性都能翻一翻这本《暂坐》,像书中的辛起一样,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有勇气重新出发。
毕竟,人生这场“暂坐”,重要的不是坐在哪里,而是以怎样的姿态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