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死后一年才下葬,墓地躲过日军毒手,却毁在国人手里

边白说文史 2025-04-17 10:12:03

左宗棠在悲愤中辞世后,过了一年多才入土为安。然而,日寇侵华时都没有毁掉他的墓地,却毁在了国人手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晚清肱股之中,左宗棠的起点可谓是最低的,出身耕读世家,家庭背景很是单薄。

在这一点上,他自己也没有丝毫避讳,甚至还给自己起了个颇有特色的雅号“湘上农人”。

他自幼聪慧过人,兴趣广泛、胸怀大志,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在同龄子弟中显得异常突出,也算是年少成名中的佼佼者。

只可惜,他家境堪忧,若不是妻子一家鼎力相助,连进京参加会试的路费都没有。

可他虽然有才,但考运却总是差强人意,连续三次赴京赶考皆名落孙山。

眼见“正途”入仕无望,他对自己的前途也曾一度心灰意冷,感觉这辈子就这样了,无论怎么努力最后也就是个举人。

庆幸的是,虽然他科场失意,但身边却不乏贵人相助,湖南巡抚吴荣光、两江总督陶澍、林则徐以及曾国藩的提携与举荐,通过围剿太平军展露出了军事才华。

就这样,曾国藩凭借战功在仕途上稳步擢升,最终成了晚清的肱骨重臣之一。

不过,也正是由于他背景单薄,为人又太过刚直,与李鸿章等人站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饱受同僚的排挤。

但宦海上的不如意,并没有让他屈服或作出改变,依然我行我素保留了刚直的本性。

1864年,阿古柏在新疆为祸,清廷在用兵的态度却难以统一。

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地区,把主要精力和经费都用在沿海地区,加强对海上列强的防御。

戎马一生的左宗棠却坚决反对,中华民族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坚决主张收复新疆。

这就是晚清历史上,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当时坐在朝堂上的光绪是个傀儡,帝国权柄掌握在慈禧的手里,可慈禧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却是模棱两可,任由大臣们自己去争。

要是换成其他大臣,见慈禧这个态度恐怕早就放弃了,但左宗棠没有,坚持己见获得了出兵的机会。

年近七旬的左宗棠抬着棺材出征,本来就显得很是悲壮和凄凉。

收复新疆期间所需的军费,大部分还都是他自己钻天拱地、想尽办法筹集的。

而且,他的大儿子左孝威,也在收复新疆期间不幸染病离世,死的时候才27岁。

戎马一生的左宗棠,本就在长年征战中留下了一身伤病,镇守福建期间又听闻李鸿章跟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73岁的左宗棠悲愤交加,身体状况急速下滑,最终于1885年9月5日抱憾离世。

由于左宗棠离世的时候,他的墓地还没有建好,所以直到1886年的冬天才入土为安。

当时,左家人找了一个名叫“黄佑春”的佃户给左宗棠守墓。

日寇侵华期间,黄家人害怕左宗棠的墓被破坏,下了大功夫在墓地做了一番伪装,并在别的地方临时修建了一个假墓,才把左宗棠墓给保留了下来。

可是没想到,到了1975年,施工队在长沙雨花区白竹村修路的时候,恰好被左宗棠的墓给挡住了。

施工队队长是个大老粗,只当那是个普通的古墓,想要绕过去材料又不够,索性让人把墓给炸了,清理出来的碎石也被用来修路了。

黄家后人黄志清闻讯赶到的时候,施工队已经把活儿干得差不多了,左宗棠的墓也只剩下了一小半。

尽管他很自责,也很伤心,但事已至此也没有一点办法。

毕竟他只是个普通的农民,想要阻止施工队的工程进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剩余的部分墓葬好好收拾一下,继续为左宗棠守墓。

然而,过了一年多,施工队在当地修桥的时候,把左宗棠墓仅剩的那一部分也给毁了。

这下黄志清不干了,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相关部门,然后逐级上报,一直报到了开国上将王震面前。

王震闻讯后勃然大怒,命人彻查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表示一定要严惩。

可是了解详情之后,他对这件事也很是为难,毕竟施工队也是为了地方建设,并非恶意破坏左宗棠的墓,因为这个处理人家也说不过去。

后来,王震跟长沙的文物部门进行了一番讨论,决定由文物部门牵头,重新为左宗棠建造坟茔。

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左宗棠墓的修建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直到1996年才建成,并被划进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左宗棠墓地被列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良好的修缮,

从此之后,黄家人再也不用担心左宗棠墓被毁坏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