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王昌龄:回乡路上因说错话,稀里糊涂地死在濠州刺史手里

边白说文史 2025-04-24 14:32:05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58岁的王昌龄从被贬之地返回老家,谁知在途中说错了一句话,就稀里糊涂地死在了濠州刺史手里。

王昌龄出身寒微,但聪慧机敏、喜爱读书,从小就树立了入仕报国的志向。

尽管家里的条件不尽如人意,但是父母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他创造了读书条件。

就这样,他一边耕种、一边读书,寄希望于将来考取功名,不辜负亲人的期望。

所以,王昌龄早期所作的诗句中,“耕”、“渔”等词比较常见,描写的意境也大都与此有关。

说起来,这也是他早年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将生活中的感受融入到了文学创作当中。

不过,科举在隋唐时期才刚刚兴起,还不是很成熟,对于毫无背景的寒门子弟而言很不友好,这也使得王昌龄想要通过科举入仕这条路很难行得通。

由于考取功名太难,王昌龄也曾一度心灰意冷,离开家乡外出游学时,甚至还当了一段时间的道士。

25岁那一年,心有不甘的王昌龄,决定另辟蹊径,投笔从戎想要凭借军功入仕。

结果自然也是不尽如人意,他在这条路上也没有走通,兜兜转转几年下来仍旧一事无成。

但是,这段从军经历对他来说,倒也并非一无所得。

他在从军期间有了很多感悟,也作了很多流传后世的边塞诗,并重新返回书案之前提笔作文。

也许是老天眷顾,30岁时他终于金榜题名,尽管只是个区区九品小官,但也总算是进入了仕途。

可惜的是,王昌龄跟很多入仕的文人一样,做文章方面很有一套,但是对混迹官场一窍不通。

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书生意气”,空有一腔雄心抱负和忧国之志,却什么都干不了,难以跻身朝堂之中。

王昌龄自从入仕之后,就一直没有什么建树,难以往上晋升也就算了,还是屡次被贬。

在为官这条路上,他可以说是碰得焦头烂额伤透了心,胸中的志向也被无情的现实无情地浇灭了。

被贬到湖南龙标之前,他就在江宁丞的位置上,毫无建树地苦熬了8年。

有意思的是,他在龙标尉上也坐了8年,日常就是负责一下地方管理、治安调查和税收等工作。

日复一日,王昌龄觉得这个位置上实在也没什么意思。

再加上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也担心老家的亲人,于是就离开了龙标。

因为那个时候到处都是战乱,他又是个无权无势的低阶县尉,返回老家的时候只能背个小包袱自己走,还要尽量躲开战火波及的地区。

由于他一直绕道走,所以路上的行进速度很慢,直到第二年的十月份才走到濠州。

也是出于官场上的礼节,王昌龄一到濠州,就先跟濠州刺史闾丘晓打了招呼。

却没承想,正是他这一个举动,让自己永远留在了濠州。

闾丘晓不是一个什么好官,庸碌无为、胆小怕事,就是靠着一些不齿的手段才坐到了刺史的位置上。

战乱发生后,畏战怕死的他就一直蜷缩在濠州地界,对朝堂平叛的命令置若罔闻,按兵不动,观望局势的发展。

可是没想到,闾丘晓对突然到访的王昌龄却很警觉。

王昌龄都已经表明了只是途经濠州,但也不知道闾丘晓犯了什么神经,一直派人盯着王昌龄的一举一动。

在濠州逗留期间,王昌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大发感慨,说朝廷之所以会有如今的局面,就是因为唐玄宗没有采纳宰相张九龄的谏言。

张九龄第一次见到安禄山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不地道,有“反骨”之相,将来必然是大唐的一个祸患,劝说唐玄宗尽早将其除之。

结果,唐玄宗不听忠良之言,反倒是听了李林甫谗言,对安禄山青睐有加,直至酿成了大祸。

王昌龄这么说倒也没错,但是传到闾丘晓的耳朵里可就变了味。

也不知道闾丘晓是出于什么心理,反正就是把王昌龄给杀了,事后也不知道把王昌龄的遗体埋在了哪里。

以至于后世想要祭奠王昌龄,都不知道该去哪里,只能在他最后任职的龙标县修了个衣冠冢。

也是天道好轮回,杀害王昌龄的闾丘晓也是没有好下场。

宰相张镐是王昌龄的死忠粉,率部跟叛军作战的时候,闾丘晓还违抗过他的命令导致宋州沦陷。

再加上,王昌龄有很多好朋友也到处替他鸣不平,张镐就借着机会把闾丘晓给斩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