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之后,范蠡作为大功臣却连夜跑路,后来辗转多地活成了一代传奇,临走前他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他功成身退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奈何对方死心塌地跟随勾践,最后惨遭杀害。
范蠡和文种是勾践麾下的两大谋臣,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只因精明的范蠡,早早看透勾践的本质,认为这个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而文种被名利蒙蔽双眼,没想到勾践会恩将仇报。
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入吴国都城,活捉吴王夫差,吴国灭亡,勾践一雪前耻。
越国灭吴的第二天,勾践的肱股之臣范蠡忽然辞官退隐,带着家人连夜乘舟离开,仿佛晚走一步就会招来天大的灾祸。
范蠡临行前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继续留在越国只怕不得善终,劝说文种也像他一样功成身退。
范蠡此举绝非杞人忧天,作为精明的商人,他善于洞察人心,深知勾践的为人,清楚对方不是值得跟随的明君。
然而文种作为灭吴的大功臣,却有不同的打算,他觉得自己是有功之臣,勾践不会亏待他,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彻底看走了眼。
越国对付吴国的时候,文种曾向勾践献了九条计策,最终在他的帮助下成功灭吴。吴国灭亡后,文种没有等来论功行赏,反而被赏赐了一把宝剑。
在古代,君王想要向臣下施恩,可以赐金赐银赐官职,唯独不会赐宝剑,除非某个位高权重的臣子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君王为展现仁慈,会赐臣子宝剑自裁,留个全尸,算是最后的体面。
所以,当文种收到勾践赏赐的宝剑时,满脸的不可置信,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勾践赐剑的说辞:“你的伐吴九策,寡人只用了三策就成功灭吴,剩下的六策也别浪费,不如你到九泉之下辅佐先王继续打吴国吧。”
这就是对待大功臣的态度?
杀人还要说得这么冠冕堂皇?
文种只觉得可笑。
这时候他才深切理解范蠡给他的建议,“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今吴国已灭,自己可不就成了没有利用价值的良弓和走狗。
其实,历史上不乏诛杀功臣的君王,比如刘邦铲除异姓诸侯、朱元璋处死开国功臣蓝玉等等,但多数都会找一个令众人信服的罪名,像勾践这样明晃晃除掉功臣的事情,几乎从未发生过。
再说回范蠡,自从隐退之后,他利用善于经商的天赋闯出一番名堂,成为大名鼎鼎的“陶朱公”,善始善终,和文种形成鲜明的对比。
范蠡曾用“长颈鸟喙”来形容勾践,可谓十分形象,长颈鸟看似沉稳,实则伺机而动,看似温顺,实则暗藏杀机,他在信里预言了文种的结局,并非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他彻底看透了勾践的本质。
这个人冷血无情,子民、士兵和家人全不放在眼里,就连身为国君的尊严都能踩在脚下摩擦,还有什么事是他做不出来的。
勾践是一个脑回路特别奇特的人,很多行为都无法用常规逻辑去思考,他视黎民如尘土、视士兵如草木,就连血脉相连的儿女,都能当作攀登权力高峰的垫脚石,这样的人不光冷血,还十分可怕。
勾践为了检验国内民众的忠诚度,突发奇想制造了一出救火闹剧。
他命人放火烧毁国都百姓的房屋和船只,然后逼迫百姓们都去救火,如果百姓救火时死亡,可以得到和阵亡将士等同的抚恤金,但是如果百姓不去救火,那么就要按叛国罪论处。
这些规定荒唐至极,分明是将黎民百姓当作卑贱的尘埃,拿人命当儿戏,当时火势异常凶猛,救火必死,可不去救火也活不了,百姓们别无选择,只能咬着牙冲进火海,最终三百多人葬身火海。
对于这样的结果,勾践非常满意,他认为国内民众的忠诚度很高,大家都愿意为了国家牺牲,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完全是一场不必要的牺牲。
勾践对百姓无情,对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同样冷血。
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在槜李开战,吴国军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涨,勾践感觉胜算不大,于是派出了越国敢死队,令人没想到的是,越国敢死队到了沙场上不是奋勇杀敌,而是纷纷把长矛对准自己的喉咙,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勾践的计策是用越军自裁的方式震慑吴军,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这操作太奇葩了,吴军确实被震慑住,但不是被吓得不敢动手,而是完全想不明白越军为什么要这么做。
勾践趁着吴国士兵发懵的时候,命令主力部队火速出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吴军,还射伤了吴王阖闾,取得最终胜利。
战场无情,刀剑无眼。军队出征牺牲在所难免,但是还不等敌人动手,自己先自裁,越军是古往今来的独一份。
除了对外人狠,勾践对妻儿的态度同样令人发指,夫椒之战后,勾践以战俘的身份前往吴国侍奉吴王,为了讨好夫差,他还献祭了自己的王后和儿女,主动将王后送给夫差玩,腻了就留在宫里做苦役。
他的嫡女、越国尊贵的公主被送到吴国皇宫里当最卑贱的奴婢,伺候宫里的美人,整天被人呼来喝去,吃不饱穿不暖,如同身在地狱。
儿子的命运更加凄惨,勾践居然请求让他的儿子去吴国皇宫里当太监,一国王子被敌国奴役,已经是生不如死的事情,还要失去做男人的尊严,试问有几个人能承受这样的摧残。
两国交战,战败一方被奴役蹂躏,历史上时有发生,比如汉朝的公主和亲、宋朝的靖康之耻,但都是无奈之举,像勾践这样主动献祭的却少之又少。
妻子儿女都是至亲之人,可勾践在战败后丝毫不为他们考虑,为了东山再起,为了重回权力巅峰,他可以牺牲一切,这样的人何其可怕?
通过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在勾践眼里人命就是草芥,是可以随时拿来牺牲的工具,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爱人”两个字,只有能不能利用的衡量标准,这种人已经不能用冷血无情来形容,简直是无人性。
勾践到吴国侍奉夫差期间,很多操作同样令人无法理解,在吴国皇宫里,他坚持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白天穿着最破的衣服,干着最累的活儿,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拿着扫帚洒扫庭院,然后抱着草料去喂马,忙得脚不沾地,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还在睡觉的床榻上方挂了一颗牛胆,早晚都要尝一口,吃饭睡觉前也要吃一口,用苦涩的胆汁时刻提醒自己战败之耻,这也是“卧薪尝胆”典故的来源。
世人提到“卧薪尝胆”四个字大多会想到勾践忍辱负重,很少思考这种自虐行为背后的意义,铭记耻辱的方式有很多,勾践却选择了最虐的一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异于常人。
更无法理解的是,勾践打败夫差重回越国皇宫后,依然保持着“卧薪尝胆”的习惯,睡草席、吃粗粮、穿破衣,似乎只有让自己时刻感受痛苦,才能保持复仇的欲望。
除了卧薪尝胆,勾践还曾主动尝夫差的粪便,起因是夫差久病不好,御医们都束手无策,一日,太宰嚭端着夫差的便盆出来,勾践忽然凑上去用手指挖了一点塞进嘴里,因为他听说粪便的味道可以反映人的身体状况,尝完以后开心地说:“大王的病快好了。”
太宰嚭和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其他人是感到恶心,太宰嚭却觉得可怕至极,堂堂国君连敌人的屎都敢吃,这种人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于是向夫差谏言:“勾践不除,必成大患。”可惜他的意见没被采纳,最终导致吴国走向灭亡。
其实,在战败之初,太宰嚭曾主动为勾践求情,使他免于一死,勾践十分感激,亲自奉上金银财宝。时移世易,等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即以“不忠”的罪名诛杀太宰嚭,丝毫不顾念昔日的救命之恩。
范蠡长期跟在勾践身边,见证了他的人生低谷和高光时刻,从他的种种行为中得出结论:一个不拿人命当回事的君王,一个甘愿忍受耻辱丝毫没有怨愤之色的人,他的底线和忍耐力都超乎想象,这样的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范蠡懂得审时度势、明辨人心,所以他功成身退,文种空有治国之才,却不懂急流勇退的道理,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惨淡收场,两人的结局也给世人敲响警钟,并不是所有领袖都值得跟随,该退场的时候,千万不要贪恋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