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钟琪是康雍乾三朝名将,被乾隆皇帝称赞为“三朝武臣巨擘”,他一生南征北战,参加和指挥过的战斗不计其数,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青海领土、指挥大小金川之役,军功赫赫,一跃成为雍正眼前的红人。
然而,不管岳钟琪的功劳有多大,始终难逃被雍正抛弃的命运,只因他有一个致命短板。这位劳苦功高的将军最终落得个“斩监候”的罪名,在死牢里度过了艰难困苦的三年,直到乾隆登基后才放出来。
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祖上不乏骁勇善战的英雄人物,他的父亲曾因征伐噶尔丹有功,被提拔为四川提督,康熙皇帝曾赐予匾联“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
身为将门虎子,他自幼熟读兵法,跟随父亲出入军中,耳濡目染,对排兵布阵有独到的见解,成年后也选择投身行伍,开启戎马生涯。
康熙五十八年,准噶尔部在西藏制造争端,岳钟琪跟随十四皇子胤禵领兵出征。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他坚持和士兵同甘共苦,风餐露宿,沙场浴血,克服一道道难关,经历无数次战斗,取得引人瞩目的战功。
一次,岳钟琪奉命去招抚叛军,不料叛军首领态度坚决,非但不接受安抚,还扬言要和清军血战到底,态度十分嚣张,眼看着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当时他只带了六百名士兵,而对方有数千人,敌我力量悬殊,似乎败局已定,幸亏他当机立断,迅速斩杀叛军首领,令叛军群龙无首,只能在清军的奋力冲杀下作鸟兽散,最终三千多人被杀散。这一战,岳钟琪威名远扬。
还有一次,岳钟琪奉命到昌都待命,结果到达预定地点没多久,清军西进的必经之路被叛军切断,先锋军与后方大部队的联络也被阻绝,一时间进退两难。
再三权衡之下,他决定先发制人,挑选了几名会说当地话的精兵,趁着夜色摸进敌军驻地,生擒敌军将领,招抚部众,顺利打通进藏的道路。
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岳钟琪的仕途也进入快车道,在此之前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副将,在军中毫不起眼,之后他连升数级,一跃成为威名赫赫的四川提督,康熙亲赐孔雀翎。再后来不到三年时间,又升任为川陕总督,统领十三万绿营军。
雍正登基后,岳钟琪再创辉煌,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跟随年羹尧抚定青海期间,曾率六千精兵一路拿下数个番部,只用了十五天的时间,收复青海七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此,青海地区正式纳入大清版图,这一功绩彪炳千古。
抚定青海是岳钟琪军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凭此成为雍正面前的红人,被称赞为“旷世奇才”“国家栋梁”。
雍正七年,岳钟琪被任命为宁远大将军,成为全国八位总督中最风光的一位。
自清军入关以来,朝廷用人一直沿用“重满抑汉”的政策,汉人臣子处处受打压,就算你有卓越的才能,也很难担任要职,但是康熙和雍正却为了岳钟琪数次打破原则。
比如清朝规定一名官员不可以担任同一个地方的总督和巡抚,而岳钟琪既担任过甘肃巡抚,也担任过川陕总督。再比如各地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通常由满人担任,自岳钟琪之后,开始任用汉人。
然而,树大招风,岳钟琪在皇帝面前圣宠不断,逐渐招来朝中其他官员的嫉妒,那些人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将他拉下马,一场巨大的危机即将爆发。
岳钟琪显贵以后,大量任用族人和亲朋,让他们在各地做地方官,互相联络,形成庞大的势力网。这一举动引发满洲勋贵大臣的不满和愤怒,原本这些职位都应该由满人担任,如今全被岳钟琪夺了去,他们的利益自然会受到严重损失。
除此之外,皇帝的破格重用也让满洲勋贵嗅到巨大的危机,从顺治皇帝开始,朝廷从无汉臣独自领兵的先例,然而自岳钟琪当上宁远大将军以后,除了统领十三万大军,还掌管着雍正钦点的五千名满洲精兵,这样史无前例的恩宠不出意外招来文武百官的嫉妒,其中嫉恨之心最重的当数鄂尔泰。
鄂尔泰是清满洲镶蓝旗人,雍正时期的重臣,被雍正皇帝评价为“功迹实非寻常可比”。他曾担任云贵总督,和岳钟琪是八位总督中唯二有军功又有爵位的人。
同样是能文能武,同样是位高权重,按说鄂尔泰比岳钟琪更占优势,因为他是正经的满州八旗,又是开国功臣的后人,但是在朝堂上却处处被岳钟琪压一头,这让他如何服气?
除了权力争夺,两人还有一些旧恩怨。
雍正四年,鄂尔泰担任云南巡抚,那时他尚未立下军功,想要趁朝廷推行改土归流的时候,将乌蒙和镇雄两府纳入云南的管辖范围内,给自己创造一些政绩。
原本一切顺利,两府入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谁料半路杀出了岳钟琪,一道奏折弹劾他擅自调兵,令他受到皇帝的斥责,希望彻底落空。
阻人前途,此仇不共戴天,从那时起,鄂尔泰就嫉恨上岳钟琪。后来,鄂尔泰步步高升,一路从外调官员调任为京官,当上大学士,入主军机处,权势越来越大,但无论他站得多高,似乎都无法摆脱岳钟琪的影子。
他曾对宁远大将军一职势在必得,谁料最后花落岳家,新仇旧恨,教他如何不嫉恨?
不过鄂尔泰也十分清楚,岳钟琪能从汉人副将做到封疆大吏,靠的是实打实的才能和功绩,绝非寻常之辈。而且他为人严谨慎重,在官场上如履薄冰,想要揪住他的错误谈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他当时深受雍正的器重,旁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只能等他被皇帝厌弃时再出手,才能保证一击必中。
因此,鄂尔泰时时刻刻盯着岳钟琪,等待一个合适时机的到来。
雍正九年,鄂尔泰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
这一年的五六月份,准噶尔汗噶尔丹在和通泊大败清军,清军数位大将战死,五百余人被击杀,杀出重围的只有两千余人,损兵折将严重。
而在前一年,清军也曾遭到准噶尔部的重创,准噶尔部趁岳钟琪回京的时机,向西路军的物资囤积处科舍图牧场发动突袭,几十万骆驼、牛羊和战马被劫掠一空,震惊朝野。
接连两次吃大亏,雍正大怒,下令严惩当事官员。偏偏正在雍正盛怒的时候,岳钟琪提交了一道分析战败原因的奏折,他认为和通泊之战的失败原因是领军将领大意轻敌。
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的分析非常客观,也十分深刻,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和通泊的领兵将领都是满洲大臣,战败的部队是八旗兵,这相当于公开宣扬满洲大臣不行,八旗兵更是糟糕透顶。
满洲甲兵一直被视为国之根本,如今被岳钟琪说得不堪一击,雍正和满洲勋贵哪能开心,甚至怀疑他想要取代八旗兵。
生性多疑的雍正一怒之下下了一道圣旨,认为科舍图牧场被劫与和通泊战败,都和岳钟琪脱不开关系,“不能计虑于事先,审度形势不妥”,两次失利,他难辞其咎。
此前,雍正从未如此严苛地斥责过岳钟琪,鄂尔泰敏锐地察觉到时机来临,火速联合早就对岳钟琪不满的满洲勋贵联名上疏,弹劾他贻误战机,罪不可赦,请求判处“斩立决”。
这番举动无异于火上浇油,将岳钟琪置于万劫不复的火海中。
不久之后,岳钟琪被降三等侯,削少保,又被召回京师,以误国罪撤掉所有职位,被兵部拘禁,昔日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彻底从云端跌落尘埃。
然而,雍正还不解气,又判处岳钟琪“斩监候”,先收监,待朝审后再斩立决。
虽然没有立即斩首,但岳钟琪的处境也没好到哪里,他在死牢里担惊受怕地度过了三年时光,直到乾隆登基后才被放出来。
乾隆在释放岳钟琪的时候曾说:“岳钟琪贻误军机,罪无可宥,如果不是先帝念他曾为朝廷效力,早就将他正法了。”
之后,岳钟琪回到成都老家,整日闭门不出,直到十一年之后才被重新启用,当时他已经六十二岁,老当益壮,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时立下卓越功绩。
岳钟琪是雍正一朝屈指可数的名将之一,可惜无论他的功劳多大,始终无法彻底取信于皇帝,汉臣身份永远是他最大的绊脚石。
而对于清朝来说,始终将压制汉人、防备汉人作为国策,这也导致很多优秀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对国家来说也是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