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7日,毛主席从休克中醒来。
按照以往习惯,工作人员将纸、笔放在主席手上,只见主席艰难的移动着手指,用尽全身力气画了三横。
颤颤巍巍的三横,让工作人员不明就里。见没人反应过来,他显得十分着急,过了好一会儿,再度艰难的抬起手,缓缓地在木床上敲了三下。
三横、敲木床三下,俱都与“三”有关,毛主席秘书张玉凤略有所思,不由问道:“主席,您是说三木的事情?”
毛主席听到“三木”二字,神色一松,微微点头。张玉凤由此找来有关三木及日本大选的消息,读了一遍后,主席再度点了点头,闭目休息。就在宣读三木及日本大选消息的第三天,毛主席永久闭上了眼睛。
自此这件事也被记录在册,成为毛主席晚年若干“最后一次”的最后一次关注日本局势变化、关注国际风云变幻。弥留之际,毛主席为何对三木及日本大选如此关心?谈及此事,就得从中日关系讲起。
一、中日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破冰,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政治地震”,其中尤以日本首当其冲。自从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一直充当美国“马前卒”,美国对华态度骤然转变,让日本顿感措手不及,不得以只能紧随其后。
故而在尼克松访华之后,日本政府悄然给中国政府传递消息,表示佐藤荣作首相“要求亲自访华”。
态度之倨傲,让中国政府当即回绝,并宣布中日谈判绝不会以佐藤为谈判对象。中方之所以如此,源于佐藤荣作的“政治倾向”。
作为日本二战之后担任首相一职最长的人,佐藤荣作素来奉行“亲美反华”的立场,上台之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公开宣称“两个中国”,阻扰中日往来,使得中日关系彻底走入死胡同。
佐藤荣作
故而当日方表示“要求访华”之后,中方态度会如此强硬,不过这仅只是针对佐藤荣作为代表采取敌视中国态度的日本政客。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就中日关系提出,要将日本军国主义和民众区分开来,若是日本人民愿与中国人民友好,中国自然十分欢迎。而对佐藤荣作之类持反华态度的决策者,也就没有笑脸相迎的道理。
在中国吃了闭门羹的佐藤荣作,面对历史发展赋予的新任务无能为力,最终被迫下台,田中角荣内阁登场。
登场之初,田中角荣便将日中邦交正常化视为一大政治目标。
所谓“投桃报李”,在其强调“接近第三世界是日本外交的大支柱”后,中方相继派了各界人士访问日本。
田中角荣
从1972年7月3日到7月17日,萧向前、孙平化、农民代表团陆续抵达东京,并向日方传递了同样一个信号:中日邦交正常化。
从中日双方的表现来看,眼下正是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最佳时机。就这一点,双方并没有分歧,故而双方讨论着重集中于何时访华、什么人访华?最终田中角荣决定亲自访华,彼时日本右翼分子一再威胁田中角荣。
有人威胁,自然也有人支持,三木武夫就是支持者之一。
作为二战之后日本自民党(日本国会第一大党)元老人物,三木武夫在日本政界地位超然,不过由于他处于党内“旁流”位置,故而始终未能执掌大权。
虽未能执掌大权,但他一直活跃于日本政界,是自民党较早喊出“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容分割的领土”口号的代表人物。其活跃政界以来,一直致力于呼吁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故而他的支持,也成了田中角荣亲自访华的一大依凭。
田中角荣访华后,中日关系破冰。
不过在其回国后,却遭到了日本右翼、自民党本党在内的诸多议员怒骂,称之为“国贼”,这让中日邦交正常化蒙上了一层阴影。
看似破冰的关系,实际危若累卵。一旦日本政府再度由佐藤荣作之类的人执掌政权,或将再度走进死胡同。
1974年11月,田中角荣被迫下台。
这位政治倾向中日友好的日本首相在国内经济危机等多方面影响下,结束了其短短两年的首相生涯。
随着田中角荣下台,日本政界正式上演“四方逐力首相”之争。日本政坛变化,亦吸引着中国政府的目光。
四方逐力,其中大平正芳(随田中角荣访华)、三木武夫对中日邦交正常化态度鲜明、立场坚定,而中曾根康弘、福田赳夫则是典型的日本鹰派。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角度来看,中方更希望大平正芳、三木武夫当选。
二、睦领友好的推动者同年12月1日,三木武夫就任日本新首相。
这位自民党元老当选首相那刻,第一反应并非激动,而是难以置信。作为四方逐力中最势弱的一方,他曾数次竞争首相,都因寡不敌众、势单力薄落选,原以为此次依旧,谁承想意外当选。
许是如此,他上台之后并未大刀阔斧进行内阁重组,而是将参与竞选的大平正芳、福田纠夫等人安排在重要职位,以平衡各方势力。
平复国内政坛稳定的同时,对外又提出“美中苏并重”,均衡发展,从而使得日本对外政策有了大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正是引申于三木武夫的一句经典名言:
“人类同乘一艘船,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
在他的推动下,中日关系进一步改善。
虽说三木武夫致力于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并提出“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侵华战争一事上的态度依旧有所争议。
1975年8月15日,他参拜了靖国神社。虽说是以“私人”的身份,可挑在日本投降这一天,且是在职日本首相“私人”参拜,无疑是在向外界传递某种讯号,故而招致各界不满抗议。
除此之外,三木武夫倒无其他破坏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举措,相应也实施了不少举措,以促进双方进一步交流。
就在中日双方关系正常化稳步推进时,意外爆出洛克希德事件。
洛克希德事件始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美国当时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军火供应商之一)行贿案,并牵扯到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
事件一经曝出,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国内外媒体纷纷聚焦于日本政府的反应。三木武夫上台时就喊出“廉洁、诚实”的口号,故而他当众表示会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日本政府有所反应的同时,中方也十分关注日本局势。
从洛克希德事件爆出之后,日本国内反应十分强烈,到7月,逮捕了不少相关人员,并将矛头直指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
早在三月,日本有关方面就初步掌握了田中角荣受贿的证据,不过迫于田中角荣的特殊身份,并没有轻易动手,而是扩大调查范围。
7月27日,田中角荣被逮捕。
事情并未结束,仅仅只是一场“战斗”的开始。
三、弥留之际关注大选田中角荣被捕后,各方政治力量纷纷介入。三木武夫执意查清此事,无疑捅了日本政坛马蜂窝。
指责声、谴责声此起彼伏,三木武夫被置于风口浪尖。
舆论几乎一边倒,认为“三木闹得太过分了些”。尚且不谈他为何执意要严加处理此事的想法,单说一查到底的行为确实牵扯到太多人利益。然而三木武夫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思,执意要将这场“战斗”进行到底。
三木武夫要追查到底,就有人横加阻拦。不止如此,洛克希德事件的主要人物之一——田中角荣也组织了强大律师团为自己辩护。
在多方政治力量介入下,贪腐案逐渐演变为“权力争锋”,福田纠夫、大平正芳等人暗中布局,意欲将三木武夫赶下台。
当贪污案演变为“首相之争”后,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注意。
一旦上升到“权力争锋”,事情复杂程度就一定远超当下所想,毛主席清楚意识到这场席卷日本的“洛克希德事件”一定不简单,让其十分忧虑,猜想他兴许忧虑以下几点。
1、日本首相人选
2、中日关系
3、洛克希德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
无论哪一点,都值得持续关注事件动向。
然而自从1972年初,毛主席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到1975年深秋,病情一再反复,便很少关注时事。
为方便主席观看时政消息,工作人员只能将文章、报道上的字重新抄写成大号字体,以方便主席阅读。
1976年5月11日,毛主席突发心肌梗塞。
虽说在医生全力抢救下,病情得以稳定,鉴于当下情况特殊,组织决定一般性文件就不交给毛主席批阅,故而关于“洛克希德事件”的进展,毛主席并不是很清楚,可他依旧关心日本局势发展。
毛主席关心不无道理,三木武夫在洛克希德事件影响下,早已独木难支。面对田中派、福田派、大平派的连番“围剿”,他已到了辞职边缘,好不容易建立的三木内阁呈瓦解之像,愈发被日本几大政权孤立。
一旦三木武夫被迫下台,谁来接替首相之位?是日本鹰派福田纠夫,亦或曾随田中角荣访华的大平正芳,又或者其他人?
日本首相更替,意味着外交政策的转变,到时和中方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彼时根本无人知晓。
1976年9月7日,毛主席从休克中醒来。
已然接近生命末端的他,显得格外清醒,清醒的第一时间,他便在工作人员递来的纸上画了三横,并在木床上敲了三下。
三横、木床上敲三下,无一不指向三木武夫。
工作人员连忙找到有关三木武夫消息的文章、报道,读完之后又读了一篇关于美国总统竞选的报道。
听完之后,毛主席才安详的睡着。没有提意见,就只是听工作人员读一读。事实上,这时候毛主席行将就木,就连抬手写字都十分困难,更别提像从前那般挥斥方遒,激情评论当下时事。可他为人民、为国家做事的那份心意,却从未更改。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
消息传来,三木武夫、福田纠夫等人,都发表了讲话,三木武夫评价其:
“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业绩。”
毛主席逝世没多久,席卷日本政坛争斗也落下帷幕。当初意外当选首相的三木武夫,再次因寡不敌众被赶下台,最终辞职,继任者为福田纠夫。
前面提到,福田纠夫是典型的“日本鹰派”,曾从岸信介、佐藤荣作手中接过衣钵。他当选日本首相,于中日邦交正常化蒙上了一层阴影,许多人猜测,福田纠夫或许会如佐藤荣作一般,坚持反华到底。
可在福田纠夫当选之后,一改“鹰派”作风,启用了不少亲华派的资深议员,同时打出“全方位外交”的口号。
和三木武夫一样,他也奉行与所有国家友好的旗帜,甚至提出了著名的“福田主义”,希望亚洲国家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一位鹰派代表一反常态,想来也是历史赋予各国新任务的必然性。新时代下,战争绝不是解决问题、谋求发展的最佳方式。
相较之下,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才是基调。
而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国力日渐鼎盛、影响力日渐扩大,迫使美日等国家不得不改变战略,关系破冰。
若是日本后继者继续走佐藤荣作等人的老路,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是死胡同,为政治生命、为国家发展,日本和中国和平共处明显更有利于发展。这也就是福田纠夫、大平正芳等人上台后,始终致力于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