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你容易痛苦和内耗,不是因为你脾气不好,而是

谢安迪说情感 2025-03-01 08:28:55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生活看似平静,心里却总像压着一块石头?

明明没发生什么大事,却整夜辗转反侧,脑子里反复回放某句伤人的话、某个尴尬的瞬间?

前几天,有朋友跟我说:因为工作上一个极小的失误,她被领导在会议上随口提了一句。

那天之后,她连续三周失眠。

白天拼命找同事确认“我是不是能力不行”,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循环播放当时的场景。

有人劝她:“多大点事,至于吗?”

她嘴上说“是是是”,心里却像被猫抓了一样难受。

我跟她说:你的痛苦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你一直在逃避面对自己的情绪。

我们总以为痛苦是因为自己“性格敏感”“脾气差”,或是“命运不公”。

但宗萨钦哲仁波切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情绪不是敌人,逃避才会增加痛苦

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倒了会疼,但大人总说“别哭,站起来继续骑”。

后来我们对待情绪也像对待膝盖上的伤口:贴个创可贴假装看不见,然后咬着牙说“我没事”。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的“培养觉知”,恰恰是让我们停下这种自我欺骗。

1. 情绪需要被“看见”,而不是被“解决”

有个朋友曾向我倾诉:“每次和男友吵架,他总问我‘你到底想怎样’,可我根本说不清自己在气什么。”

她的状态像极了多数人的困境——情绪涌上来时,我们急着分析对错、寻找解决方案,却忘了先问自己:“我现在到底在感受什么?”

其实,情绪的本质是一种信号。焦虑是在提醒你“对未来失去掌控”,愤怒是在告诉你“边界被侵犯了”,委屈是在说“我的付出没有被看见”。

但当我们把情绪当成问题去解决时,就像收到一封邮件却直接点了“删除”——你永远不知道那封邮件里写了什么重要信息。

2. 用“标签”代替“体验”,只会让情绪发酵

有一次坐地铁,旁边的小孩一直踢我的腿。

我先是皱眉,接着心里开始翻涌:“家长怎么不管管”“我今天怎么这么倒霉”……

宗萨钦哲仁波切所说的“避免被鼓动起来”,正是要打破这种“情绪连锁反应”。

我们总习惯给情绪贴标签—“我不该生气”“焦虑是懦弱的表现”,然后陷入自责。

但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它只是当下的真实体验。

就像海水涨潮时,你非要在沙滩上建一堵墙挡着,结果只能是墙倒了自己被淹没。

3. 压抑的情绪,终会变成“内耗的债”

心理学中有个“情绪气球理论”:每压抑一次情绪,就往气球里吹一口气。

你以为自己“扛得住”,其实气球早已胀到极限,一根针就能让它爆炸。

那些失眠、头痛、暴饮暴食的“小毛病”,往往是身体在替你说出那句:“求求你,看看我吧。”

宗萨钦哲仁波切这句话告诉我们:觉知不是高深的修行,而是对生活琐碎的诚实。

给你几个建议:

1. 给情绪按下“暂停键”,而不是“删除键”

记得有一次,我和闺蜜因为一点小事有点不愉快。她坚持去爬山,我想去海边。

我冲口而出:“你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但这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道歉或冷战,而是深吸一口气说:“我现在很生气,我需要十分钟冷静一下。”

这十分钟里,我做了三件事:

· 去厨房倒了一杯温水,感受杯子传递到掌心的温度;

· 站在窗边看楼下的树,发现叶子已经变黄了;

· 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十分钟后,我对她说:“我不是反对爬山,只是最近工作太累,想要彻底放松。”

她愣了下,突然笑了:“你怎么不早说?我也怕你嫌爬山太折腾呢。”

觉知不是消灭情绪,而是学会在情绪涌上来时,给自己一个缓冲地带。

2. 用“具体”打败“模糊”的焦虑

有个读者曾留言说:“每天一睁眼就心慌,总觉得要出什么事,但又说不清到底怕什么。”

我建议她试试写“情绪日记”:每当焦虑来袭,就立刻写下三个具体问题:

· 此刻我的身体感受是什么?

· 我脑海中反复出现的画面是什么?

· 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我能做什么?

一个星期后她告诉我:“原来我80%的焦虑都关于‘万一客户投诉怎么办’。但当我列出一旦被投诉后的应对步骤时,反而没那么怕了。”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的“留心你的情绪”,正是要把那些模糊的恐惧拉到阳光下晒一晒。

焦虑像一团缠在一起的毛线,当你找到线头并一点点解开时,它就不再是张牙舞爪的怪物。

3. 允许自己“做不到”,反而能“做到”

我认识一位连续创业很多年的老板。他总说:“我绝不能脆弱,否则团队就垮了。”

直到某天开会时他突然晕倒,醒来后第一句话却是:“医生说我再拼命就要猝死了。”

住院期间,他第一次允许自己躺在床上发呆、看无聊的综艺、吃妻子煮的粥。

他苦笑着跟我们说,“以前总觉得情绪是弱点,现在才明白,承认‘我累了’才是真正的勇敢。”

与情绪和解,不是要变成情绪的主人,而是学会与它并肩而行。

正如宗萨钦哲仁波切所说:“觉醒不是成为更好的人,而是成为更真实的人。”

下一次,当焦虑像潮水般涌来时,试着对自己说:“我看见你了,我们可以一起坐一会儿。”

不必急着赶走它,也不必责怪自己“不够强大”。

3 阅读:163

谢安迪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