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张平凯怒骂中纪委人员,黄克诚:反他了,你们拿这个再去

史在没有弦 2024-12-26 09:29:13

黄克诚

张平凯作为我国开国少将,生于贫困家庭,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家境拮据,他们还是让张平凯读了15个月的书。1925年,张平凯在时局动荡中加入了秘密农会,随后便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彭德怀率领的独立第五师一团驻扎在湖南平江,部队以其坚强的党组织而著名。此时彭德怀已秘密加入共产党,并与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滕代远一道策划起义。虽然起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反扑的猛烈,红五军被迫撤退至平江东部的山区,展开游击战。

在这危急时刻,张平凯作为当地区团委书记,决心支援红五军。他来到龙门镇,与彭德怀首次会面,彭德怀见到这个年轻的革命者时,忍不住感叹道:“还是个细伢子哟!”当得知张平凯的名字时彭德怀一度误听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张平凯的高度评价。虽然张平凯年轻,但他那份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勇敢的决心深深打动了彭德怀。

彭德怀

红五军在龙门镇休整期间,张平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彭德怀的青睐。他不仅在背后为红军提供了支持,还主动帮助部队转移物资。在部队准备离开时,彭德怀特意为他留下了一批武器,这些武器将转交给附近的修水县,用于后续的抗争。更为重要的是彭德怀亲自将一支小马枪赠予张平凯,作为对他忠诚与勇气的奖赏。这支小马枪也成了张平凯革命生涯的起点,成为他一生中最珍贵的纪念物之一。

1933年夏,红十九军因反围剿失败而陷入困境。张平凯,作为一名从基层战士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深感不满红军的战术和战略。红军当时实施的“分兵把口”和“六面出击”等战法屡屡失败,导致大量战士无谓牺牲。张平凯不能容忍这一切,于是写下了一封信,直接向中央反映自己对现行战略的不满,建议恢复以前更有效的战法。

然而,这封信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回应。相反,张平凯被撤职,并被开除党籍。这一打击并未让他气馁,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随后,他被调到工农红军大学,继续为革命工作贡献力量,但日子却过得艰难。

张平凯

一次,红军穿越草地时,张平凯因病掉队,步伐艰难。黄克诚遇到了他,看到他的情况后,决定帮助他。黄克诚将张平凯带到自己的帐篷,给他治病,并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食物——獾子肉——分给张平凯。黄克诚虽然也面临困境,但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口粮让给了张平凯。张平凯感动不已,但也深知,这意味着黄克诚自己要忍饥挨饿。

除了黄克诚,裴周玉也在张平凯困境时给予了他帮助。张平凯因被撤职失去了骑马的资格,自己背着行李艰难行进。裴周玉主动让自己的马夫替张平凯背行李,并把马让给他骑,自己则步行。裴周玉的无私行动深深打动了张平凯。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经过整合后红军大学成立。当时干部团中的许多成员曾因不同原因受过处分,他们在新成立的红军大学中,成为了许多严厉批评的对象。时任红军大学教育长的李特便曾批评莫文骅等人,认为他们思想松懈,甚至有“右倾”表现。

黄克诚

就在这个时刻,张平凯刚从草地走出来,衣衫褴褛,身体虚弱。为了补充体力,他打了一头獾子,左手提着羊头壳,步伐艰难地走过来。李特见状,指责道:“你看,这像什么样子?整天找吃的,这不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吗?”此时的张平凯,已然身心疲惫,连吃上一口饭都是奢望,怎能理解那些站在高位的批评者的无知与偏见?

时任红三军教导营政委李志民和张平凯是同乡兼战友。在一次经过若尔盖草地时,李志民看到张平凯体力透支,便毫不犹豫地上前扶住了他,带他回到营地休息。此时,一名战士打猎归来,带回来一头獾子。李志民将獾子肉煮了,分给张平凯和其他几名病弱的战士。

尽管李志民自己也身体虚弱,但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宝贵的口粮分给战友。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这一口口简单的食物是维持体力的救命稻草,更承载着战友间无私的关爱与坚韧的革命精神。多年后张平凯依然记得,李志民曾在那个困苦的时刻给过他一口獾子肉,那个简单的举动,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黄克诚

1940年,张平凯调入晋察冀军区,担任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政训大队大队长、直属政治部主任等职务。此时国内形势日益严峻,国民党的“皖南事变”对新四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导致反共浪潮再度高涨。同时国民党政府切断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经费供应,并加大了对延安的封锁力度,经济和财政困难加剧。

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党中央作出了积极应对的决策,发动全军和人民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力求在困境中自给自足,毛主席更是亲自提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各地部队、机关和学校都要尽可能进行生产自救。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张平凯作为晋察冀军区民运部部长,肩负起了组织实施大生产运动的重任。他积极发动和组织部队,在敌后游击区开展生产自救工作。这一过程中,张平凯注重粮食、物资的生产,还动员全体人员参与到生产队伍中。

张平凯

晋察冀地区的游击队员们在敌人严密封锁和持续打压下,依然能够自力更生,开荒种地,修复机械设备,甚至自制简易武器和工具,保证了军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抗战物资的供给。张平凯与当地的干部和战士们一道,深入山区、村庄,亲自帮助制定和实施生产计划,使得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1945年1月,张平凯总结了这些成果,撰写了《晋察冀游击区生产运动》报道。毛泽东看到后非常欣喜,并在1月31日亲自为这篇报道撰写了社论,表扬了游击区的生产自救成果,强调了在困境中开展生产的重要性。这篇社论不仅激励了全军,还成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内容之一。

1979年初夏,北京的天空湛蓝,阳光洒在宁静的胡同里,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中纪委的几位工作人员,手持一份厚重的文件,踏进了开国少将张平凯的家。对张平凯来说这是等待已久的公道,原本应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时刻。

合照

然而张平凯接过文件后,眼睛迅速扫过文件上的字句,突然间所有情绪如洪水般爆发出来。他愤怒地撕碎了文件,手指颤抖,怒骂工作人员,言辞间充满了对多年不公待遇的控诉,以及对如此简单的“平反”的强烈不满。那一刻工作人员完全愣住了,没想到张平凯会作出如此激烈的反应。

离开张平凯家时,工作人员的心情沉重,他们无法理解眼前这一切。明明是送来一个好消息,却为何遭遇如此不被理解的回应?回到中纪委后,他们向黄克诚常务书记汇报了情况。黄克诚沉默片刻,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作为一位经历过革命风雨的老革命家,黄克诚深知张平凯所经历的历史与情感,他理解张平凯的愤怒,但他作为组织的领导者,绝不能容忍对工作与领导行为的无礼。

“反了他了!”黄克诚的话语中带着坚决,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枚雕刻着狮子的印章,这是他多年征战沙场的象征,也是他无可置疑的权威象征。那枚印章曾见证过无数次的决策和命令,在张平凯心中,也代表着一种深深的敬意与信任。

彭老总

“你们拿上这个,再去一次。”黄克诚沉声指示,尽管他理解张平凯的愤怒,但他知道作为老革命家,黄克诚的力量与威严,能让一切得以平息。

当两名纪检干部再次出现在张平凯面前时,张平凯本想愤怒地开口,但当他看到那份文件上的黄克诚大印时,立刻改变了态度。文件上的印章让张平凯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他瞬间放下了所有的疑虑和情绪,点头表示同意签字。

这让两名干部感到十分意外,他们连忙问张平凯是否还有什么意见,张平凯却一脸恍若释然的表情,连忙说道:“没意见,没意见,黄老都盖了大印了,我还有什么资格再说什么?

合照

原来黄克诚的狮子头印章,历经战火洗礼,已经成为了无数老战士心中的信念和象征。在战争年代这个印章常常用于下达紧急的作战命令。张平凯看到这个印章,仿佛看到了黄克诚本人在场,心中涌现的尊敬与感激让他再也没有力气提出什么异议。此刻他的心境,已不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对这位战友、老领导深沉的敬重。

事实上,像张平凯这样的老干部,在当时并不在少数。许多人也经历了类似的政治冤屈,刚开始有些人甚至一时无法释怀,纷纷去找黄克诚谈心。面对这些老战友,黄克诚总是耐心开导,从不显得急躁或者抱怨。

尽管自己也深受冤屈,但他始终以一种豁达的姿态对待这一切,耐心地告诉大家:“我们曾经并肩作战,面对的苦难和敌人那么强大,今天这些困难,能有多少是无法克服的呢?”这些老干部们被黄克诚的宽广胸怀和不屈的精神所打动,纷纷不再提自己的个人诉求,反而带着轻松的心情和感激的笑容离开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0年6月25日,《关于黄克诚同志的复查结论》文件正式送达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经过华国锋、徐向前、聂荣臻等领导人阅示后发布。这一消息传到黄克诚将军耳中时,他激动不已。这不仅是对自己冤屈的平反,更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认可。在得知自己得到复查结论的同时,黄克诚没有因此松懈,反而更加坚定了要为党和人民尽力而为的决心。

尽管已年事已高,黄克诚依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尽职尽责。他常对身边的年轻干部说:“在其位,谋其职,不做事对不起自己。”但是,随着年岁渐长,黄克诚的身体逐渐吃不消,最终他多次向党中央提出辞职,认为自己已经无法胜任重任。

陈云同志不同意他的辞职请求,强调党需要他继续发挥作用。最终黄克诚同意继续留任,但更多地转向传帮带工作,将年轻人推到前台。然而1984年,黄克诚因病住院,身体状况愈加严重,他再次提出辞职,并明确表示,党风已好转,年轻干部有了更强的能力,他希望为他们腾出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将军因病去世,享年84岁。消息传开后,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无不悲痛不已。黄克诚的一生献给了党、军队和人民,他的精神和事迹深深烙印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中。黄克诚去世后,党中央对他高度评价,认为他是革命的一代楷模。虽然他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奉献与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继续前行。

2 阅读: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