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澧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坎看历史 2024-12-31 14:54:41

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澧县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全国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华诗词之乡、湖南省文明县城、湖南省园林县城、湖南省经济强县、湖南省全面小康“十快进县”。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均属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废分封,置郡县。分全国为36郡,置慈姑县,澧属之,隶黔中郡。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为孱陵(今湖北公安、湖南澧县、津市、安乡、南县、岳阳、华容)、零阳(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县地,属武陵郡。

三国吴(222~280)为零阳、作唐(今澧县、津市、安乡)县地,分隶天门郡与南郡。两晋(265~420)为澧阳、作唐县地,分隶天门郡、南平郡。南北朝宋(420~479)为作唐、澧阳、零阳县地。齐(479~502)、梁(502~557)为作唐、澧阳县地。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即西魏恭帝二年,废天门郡和南义阳郡,始置澧州。陈(557~589)为石门、作唐县地,分隶石门郡与南平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澧州为松州,不久复名澧州,并置澧阳县(今澧县、临澧县、津市市)。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澧州为澧阳郡,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6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为澧州,仍辖6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并孱陵入安乡,辖5县,隶山南西道。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又裁崇义(今大庸、桑植县地)入慈利,辖4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复名澧州澧阳郡,改隶山南东道,仍辖4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澧州,辖县未变。

五代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汉(947~950)属楚;后周(951~960)时,为周行逢领地。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复为澧州澧阳郡,隶荆湖北路,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4县。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澧州澧阳郡升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澧州路总管府,隶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辖澧阳、安乡、石门3县和慈利、柿溪2州。惠宗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澧州路总管府为澧州府,隶湖广布政使司分守上荆南道,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4县。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澧州府为澧州,裁澧阳县入州治,隶常德府。洪武三十年(1397),改隶岳州府,辖安乡、石门、慈利3县。

清康熙三年(1664),澧州改隶岳常澧道。清雍正七年(1729),升澧州为直隶州,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今临澧县)4县。雍正十三年(1735),增辖永定县(今大庸市永定区)。

中华民国元年(1912),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中华民国2年9月,废州为县,始称澧县,隶岳常澧道。中华民国3年,隶武陵道。中华民国5年,隶湘江道。中华民国11年(1922),废道制,直隶于省。中华民国24年(1935),省内设立行政督察区,县隶湘西行政督察区澧石庸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翌年,隶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民国27年(1938).起,隶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23日澧县解放后,一直受常德地区(1949年8月28日前称常澧专区,后称常德专区,1968年起先后改称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地区行政公署)领导。1988年6月,常德地区改市,澧县属常德市人民政府领导。

行政区划

1949年7月23日,县境解放。8月,津市镇独立成市,其余21个乡镇新设7个区管辖。一区驻县城,辖翊武镇、汉景、大新乡;二区驻新洲,辖道溪、萤台、白云乡;三区先驻马家河后驻津市,辖三贤、红孟、青赋乡;四区驻梦溪寺,辖梦溪、涔中、荆南乡;五区驻大堰垱,辖盐井、涔阳、乐仁乡;六区驻王家厂,辖涔元、双泉、桐山乡;七区驻如东铺,辖三洲、官垸、枫林乡。11月,津市改为县辖市。

1950年3月,调整部分区划:一区辖翊武镇、道溪乡(一保划归二区)、三贤乡(毕李垸划归津市)、大新乡(六至七保划归五区)、涔中乡四保;二区辖白云、青赋、萤台乡(窑坡渡、皇姑山、中武垱以北划归津市)、道溪乡一保;三区辖官垸、红孟、三洲乡(杨林垸、荣阳垸及其以北地区划归七区);四区辖盐井、梦溪乡、涔中乡大部、荆南乡北民垸一部分;五区辖涔阳、汉景乡:六区辖乐仁、涔元、双泉、桐山乡;七区辖枫林乡、荆南乡大部。5月,撤大乡建小乡,取消保、甲,原21乡镇扩为187乡,津市区划未变。8月,区、乡公所改称区、乡人民政府。11月,增设第八区和城关镇两个建制,划出一区东洲、邓滩、龚溶、樊河、永固、白羊、樟柳、新店、薛家9乡,四区元亨、紫云、张公、合同4乡及七区复兴乡、涔澹大垸的一部分建复民乡,归八区管辖,区驻马家河。划出一区澧阳、一叶、珍珠3乡和兰江、多安、州后、分新、所堂、南正、北正街归属城关镇,镇驻丁公桥。年末,全县为8区1市1镇187乡。

1952年4月,五区花圃乡罗巷村落(原涔澹大垸汉景)划归四区。6月,四区涔康上垸与涔南垸内所有五区管辖的居民村落一律划归四区。8月,扩区扩乡,设18区、3镇、250乡。一区辖杨柳、果园、窑坡、四联、大山、大旗、永安、汉寿、灵泉、青泉、草农、车渚、九堰、双泉14乡;二区辖白衣、三合、钟灵、精华、樟树、利兴、双垸、道林、同兴、永兴、青乐、福松、丰白、槐山、大堤15乡;三区辖云山、礼安、药山、棠华、天鹅、发瑞、渡口、新民、福民、福太、瑞民、石龟、复兴13乡;四区辖官垸、联新、同兴、濠口、毕陈、毕黄、孟姜、九垸、郭家口、田家口、虾子垱、乐府拐、出草坡、土地洲、夹堤口、张市窖16乡;五区辖董家堰、左家口、许家铺、江湾、黄练、添围、添洪、大围、东港、仁和、红庙、夕阳、护津13乡;六区辖赵侯、长乐、长兴、安金、清河、中心、温家、三岭、四合、花园、余家台11乡;七区辖同复、复兴、双龙、三合、永镇、传讯、大周、如东、牛张、杉林、太和、界湖、洪岭、顺林桥、牌楼南、牌楼北、新胜南、新胜北18乡;八区辖东洲、上福、永固、宝塔、白羊、羊牯、樟柳、松柏、永长、双林、邓新、澧阳、岭盘、薛家、樊河、蔡口滩、复民17乡;九区辖新联、五福、万福、双合、大红、顺林驿、舍金、灵安、赵家、三合10乡;十区辖马蹄、紫云、文家、刘家、长河、德胜、五通、花圃、玉皇、澄坪、涵德、九店12乡;十一区辖襄阳、刘市、中原、盖天、乔河、湖坪、冉坪、大岩、钦山、长木、英溪、贞武、仙公、彭坪14乡;十二区辖古大、滟洲、复船、通讯、大庙、八角、新庙、石塘、荣市、驷马、高庙、花营、新堤、新荣、白塘、东岳、新河17乡;十三区辖高荷、万福、宜万、筒车、中武、亘山、花岭、水泗、岳湖、干河、大河、柘茨、车溪、牌楼14乡;十四区辖清源、太白、豹子、民主、部家、双李、复兴、陈岗、温泉、又新、彭家厂、地佛、新开、仙鹤、新民15乡:十五区辖两河、枞杨、柏樟、柳树、古城、樵门、长乐、黄木、大团、里仁、公和、顺桥、玉溪、桃园、石龟15乡;十六区辖东门、白岩、白杨、古堰、甘溪、遇市、岩门、月池、田冲、芭蕉、太青11乡;十七区辖方石、三河、金泉、红泉、洞市、申家、龙洞、燕麓、牛桥、三观、观斗11乡:十八区辖水氽、花园、后河、火连、澧阳、山门、三合、三元、沿石、白鹤、界溪、和平12乡;旧城镇辖一叶、珍珠乡。9月,津市市改为县辖镇,并设立镇政府。11月,县治迁津市。12月,旧城镇更名澧阳镇。同月,撤销第十区建制,将所属澄坪、涵德、玉皇、花圃乡(与五通乡相连的涔南垸划归五通乡)划归十三区;文家、刘家、紫云、马蹄、德胜、长河、五通乡部分划归九区,九店乡划归八区。原十八区改为十区。是年末,县内设17区3镇250乡。

1953年9月,津市镇改为省辖市。1954年3月,区由一级政权组织改为县派出机构,称区公所;乡仍作一级政权组织,称乡人民政府。5月,裁撤花营、万福、三观、豹子、牌楼5乡。增设澧阳、新洲两个区级镇和槐市、垱市、梦溪、焦圻、渡口、盐井6个乡级镇。7月,一区阳复、窑坡乡和五区护津乡划归津市。10月,县治迁回澧阳镇。12月,澧阳镇复名城关镇。1955年6月,区以地名命名,将原按数字顺序排列的17个区依次命名为新洲、白衣、渡口、官垸、红庙、余家台、如东、邓滩、梦溪、闸口、刘市、荣市、垱市、盐井、槐市、东门、洞市区,所辖乡(镇)不变。7月,荣市区一叶乡划归城关镇。1956年1月,黑鱼湖划归如东区;梦溪区紫云乡文家台、王家台划归邓滩区永长乡。6月,撤区并乡(镇),乡以下设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设43个乡(镇),713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即护城、澧东、澧澹、澧西、澧南、道河、灵泉、李家铺、白衣、棠华、渡口、毛里湖、九垸、大围、长兴、余家台、焦圻、永丰、如东、双龙岗、复兴、宜万、盐井、彭家厂、梦溪、涔南、澧阳、大坪、大堰垱、界岭、里仁、王家厂、闸口、方石坪、杨家坊、洞市、甘溪滩、暖水街、马溪、群山乡及城关、新洲、大堰垱镇。

1957年1月,设立白衣、王家厂两个办事处:白衣办事处辖灵泉、白衣、棠华、渡口、李家铺、毛里湖6乡和渡口镇;王家厂办事处辖界岭、里仁、闸口、暖水街、王家厂、甘溪滩、群山、洞市、马溪、方石坪、杨家坊11乡和槐市镇。7月,设立渡口、焦圻、梦溪、盐井、王家厂镇。1958年1月,增设梦溪、余家台两个办事处:梦溪办事处辖双龙、复兴、宜万、盐井、彭家厂、梦溪、涔南7乡和梦溪、盐井两镇;余家台办事处辖九垸、大围、长兴、焦圻、余家台、如东、永丰7乡和焦圻镇。其他未设办事处的乡镇,仍由县直接领导。6月,暖水街乡改为暖市乡;王家厂镇改为槐市镇。8月,原槐市、梦溪、盐井、焦圻、渡口5个乡级镇改为乡辖镇。9月,乡人民委员会由人民公社取代。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分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其规模:平湖区每社10000户,大队1000户,生产队100户;山丘区每社6000~7000户,大队600~700户,生产队50~60户。是年,全县建立18个人民公社、1个镇(城关镇)、248个大队、2157个生产队。原4个办事处随之撤销。12月,津市划归地、县双重领导,财经由县统一规划,市属机构受市、县归口机构双重领导。

1959年3月,津市划归澧县。将部分未用地名命名的公社更名,即红旗公社改名澧南公社,红星公社改名官垸公社,卫星公社改名如东公社,东方红公社改名王家厂公社,五星公社改名方石坪公社,群钢公社改名太青公社。6月,原澧阳公社划分成澧阳、澧西两个公社。津市三合公社的护市、青龙两个大队和大围公社护津大队划归津市郊区公社。12月,新洲公社划归津市管辖。

1960年3月,省农业厅在澧县设立“棉花实验站”,划拨澧西公社青龙、张公、新堤大队筹建。5月,城关镇改称城关镇人民公社。

1961年7月,缩小社、队规模。人民公社由1958年的19个调为41个;大队由248个调为695个;生产队由2157个调为6691个。8月,津市改由常德专署领导。增设7个区级行政组织.即:刘市区辖澧南、澧西、澧澹、道河公社;白衣区辖白衣、李家铺、棠华、渡口、毛里湖公社:红庙区辖九垸、大围、官垸、余家台、永丰、如东公社;梦溪区辖双龙、复兴、宜万、盐井、彭家厂、梦溪、中武公社;车溪区辖澧阳、澧东、大坪、车溪、涔南、大堰垱公社:王家厂区辖界岭、王家厂、闸口、码头铺、方石坪公社;甘溪区辖洞市、甘溪、金山、马溪、东门、太青、杨家坊公社;城关镇公社属县直辖。12月,澧县棉场改名澧县七里湖农场。同月,津市新洲、灵泉两公社划归澧县。年底,全县增至43个公社。

1963年4月,调整白衣、甘溪两区所辖的部分大队;恢复城关镇公社的街道名称,新定13条街道名,并按方位设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居民委员会。5月,津市撤销市建制,改属澧县,7月1日,改名澧县津市镇。11月,大堰垱、王家厂恢复为县辖镇。1970年,省农业厅设在澧西公社的棉花试验站搬迁。1971年2月,成立澧县棉花试验站,站驻熊家大禾场,属公社级机构。并拨划澧西公社胜利、新建、国富、柳荫、白合、合群、联合、民主大队归棉站管辖,加上原有3个大队,共辖11个大队。同时,城关镇公社改称城关镇。12月,红庙区更名红湖区。1973年8月,澧南公社襄阳、澹阳大队划归城关镇管辖;渡口公社新民大队划为新民、新湖、新合大队;渡口镇改名渡口镇大队;白衣公社钟灵大队划为钟灵、会云大队。1975年8月,更改部分区名称,调整区驻地和辖区。即:原王家厂区更名码头铺区,区址迁码头铺,辖码头铺、方石坪、洞市、杨家坊4公社;原车溪区更名大堰垱区,区址迁大堰垱,辖王家厂、界岭、闸口、中武、大堰垱、车溪6公社和大堰垱、王家厂2镇;原刘市区更名澧阳区,区址迁桃花滩,辖澧阳、澧东、澧南、澧西、涔南、澧澹、大坪、道河公社和县棉站;原白衣、红湖、梦溪3区区址分别迁新洲、小渡口和雷公塔,除梦溪区中武公社划归大堰垱区外,所辖公社不变。11月,渡口公社三合大队一至九队和金盆大队六至八队组成三合大队;十至十五队和民主大队一队、新合大队八队组成公民大队。12月,撤销大堰垱、王家厂建制镇,其区划分别交由大堰垱、王家厂公社管辖。1977年1月,澧县乔家河苗圃改名国营澧县七里湖苗圃。2月,盐井公社樟树、太白大队并为樟树大队;宜万公社宜万大队一队并入共和大队一队。3月,方石坪公社五白、林场大队并为五白大队。1979年3月,澧西公社滟洲大队分为滟洲、彭山大队。1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津市市。白衣公社和平大队分为和平、新征大队。1980年3月,县棉站改名张公庙人民公社。10月,恢复大堰垱、王家厂县辖镇建制。1982年8月,新命名3个大队,更改155个大队、2个居民委员会名称。

1983年6月,由县委副书记杨芝文带领县委工作队,在澧澹公社进行改社建乡试点。8月,将原澧澹人民公社改名澧澹乡人民政府,乡以下建立21个村民委员会、180个村民小组。

1984年4月,全县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共建立43个乡政府、4个镇政府。6月,撤销甘溪、金山、码头铺、梦溪、毛里湖、复兴、盐井、渡口8乡,建立甘溪滩、火连坡、码头铺、梦溪、保河堤、复兴厂、盐井、渡口8镇。至此,全县辖7区、35乡、12镇、705村、6721村民小组。同月,大堰垱乡红阳村及清水村3个组划归大堰垱镇管辖。

1985年5月,王家厂乡沈家山村划归王家厂镇。同月,火连坡镇杨木村第五村民小组划归太青山门水库管理所。10月,根据省政府决定,撤销白衣区,将其所属灵泉、棠华、白衣、李家铺、新洲乡和新洲、渡口、保河堤镇,大围乡董家村前进村民小组和小渡口村第九村民小组划归津市市管辖。年底,全县7个区减为6个,35个乡减为30个,12个镇减为9个,705个村减为596个,6721个村民小组减为5621个,另有23个居民委员会、121个居民小组。1987年1月,大堰垱乡和原大堰垱镇并为大堰垱镇;王家厂乡和原王家厂镇并为王家厂镇。7月,城关镇命名7条街道名,更改2条街道名,命名2处广场和4个居民区名。

1989年,全县为6区、28乡、9镇、637村(居委会)、5962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1990年10月,改界岭乡为金罗镇,镇政府驻地迁至金罗;1993年4月,改大围乡为小渡口镇;10月,改彭家厂乡为雷公塔镇。

1994年9月,改张公庙乡为张公庙镇;10月,改方石坪乡为方石坪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双泉寺。

1995年10月,撤销澧阳、红湖、梦溪、大堰垱、码头铺和甘溪6个区公所;保留梦溪、复兴厂、盐井、雷公塔、大堰垱、王家厂、金罗、码头铺、方石坪、火连坡10镇和九垸、官垸、永丰、如东、澧澹、澧南、涔南、大坪、道河、双龙、宜万、车溪、中武、闸口、杨家坊、洞市16个乡的行政区划不变;将其余11个乡镇合并为6个乡镇:张公庙镇与澧西乡合并为张公庙镇;城关镇、澧阳乡和澧西乡朱家岗、关心、群星、四马、白米5个村合并为澧阳镇;甘溪滩镇与马溪乡合并为甘溪滩镇;小渡口镇与余家台的毛家岔居委会、仁和垸、添洪、王家、丁堤、南盘、东堤6个村合并为小渡口镇;余家台乡的其他村与居委会并入官垸乡;太青乡与东门乡合并为太青乡。

到2002年12月,县政府将撤区并乡后32个乡镇(588个村民委员会、54个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区划和1997~1999年勘界成果编制完成《澧县行政区划图》并公开发行。

2004年末,澧县辖14个镇、18个乡:澧阳镇、张公庙镇、小渡口镇、梦溪镇、复兴厂镇、盐井镇、雷公塔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码头铺镇、方石坪镇、甘溪滩镇、火连坡镇、九垸乡、官垸乡、永丰乡、如东乡、澧澹乡、澧南乡、澧东乡、涔南乡、大坪乡、道河乡、双龙乡、宜万乡、车溪乡、中武乡、闸口乡、洞市乡、杨家坊乡、太青乡。

2012年,澧县辖15个镇、17个乡:澧阳镇、张公庙镇、小渡口镇、梦溪镇、复兴厂镇、盐井镇、雷公塔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码头铺镇、方石坪镇、甘溪滩镇、火连坡镇、九垸乡、官垸乡、永丰乡、如东乡、澧澹乡、澧南镇、澧东乡、涔南乡、大坪乡、道河乡、双龙乡、宜万乡、车溪乡、中武乡、闸口乡、洞市乡、杨家坊乡、太青乡。县人民政府驻澧阳镇。

2014年,澧县辖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6个乡:澧阳街道办事处、澧西街道办事处、澧浦街道办事处、澧澹街道办事处、张公庙镇、澧南镇、小渡口镇、梦溪镇、复兴厂镇、盐井镇、雷公塔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码头铺镇、方石坪镇、甘溪滩镇、火连坡镇、澧东乡、涔南乡、大坪乡、道河乡、九垸乡、官垸乡、永丰乡、如东乡、双龙乡、宜万乡、车溪乡、中武乡、闸口乡、洞市乡、杨家坊乡、太青乡。县人民政府驻澧阳城区。

2024年澧县辖15个镇、4个街道:甘溪滩镇、火连坡镇、码头铺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盐井镇、大堰垱镇、梦溪镇、复兴镇、城头山镇、涔南镇、如东镇、小渡口镇、官垸镇、澧南镇、澧西街道、澧阳街道、澧浦街道、澧澹街道。澧县人民政府驻澧浦街道澧浦北路。

现在全县辖15个镇、4个街道,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总人口88万。

大美湖南欢迎您!

0 阅读:3

大坎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