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有效的统率机构和良好的后勤保障在军事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维持部队正常、高效地运转,保证部队具有较强作战能力。各路勤王部队到达京师前后,必须有一个统率机构,才能有效调度指挥部队,迅速入援,更好地完成作战任务。宋廷曾设立多个统率机构分领各路勤王部队。对勤王部队的统率机构与后勤保障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考察其对战事的影响。
一、对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司的设立
靖康元年(1126)正月二日,斡离不统东路军渡过黄河。正月三日,宋钦宗下诏,要效仿宋真宗当年的举动御驾亲征。对于宋钦宗为什么没有让勤王部队听亲征行营使司节制,而是特别设立一个新机构让种师道任统帅,有人给出的解释是宋钦宗“怕李纲功高权重夺他王位”,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如果宋钦宗真担心有人夺他皇位,那种师道以同知枢密院事充宣抚使显然机会更大。
所以,设立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司,并任命种师道为宣抚使,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指挥勤王部队与金人作战。出于作战需要而临时设立的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司统率着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勤王部队,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统率机构,但连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都不直接听命于种师道。
靖康元年(1126)正月二十七日,宋钦宗与种师道、姚平仲及宰执们议定二月六日出兵击杀金人。然而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却于二月一日擅自出兵夜劫金营,失利后畏法逃窜。采取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之前,竟然连宣抚司的最高统帅种师道“亦不知之”,可以看出宣抚司对手下勤王部队的约束力是很有限的。姚平仲劫营失败后,宋钦宗彻底丧失了与金人作战的勇气。
有学者觉得种师道盲目乐观,一味主战,其所献的谋略,从战略到战术,都没有将敌我的真正战斗力考虑在内,认为种师道以过时的军事知识、观念去统率战斗力不高的勤王部队,即使宋钦宗信任他,也无法战胜如日中天的金兵。对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种师道刚到京师宋钦宗就向他询问对战局的看法,种师道指出:“女真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其归乎?”一眼看出金军孤军深入的弱点。
又提出可扎连珠寨与金营对垒,使金人不能四处掳掠,“俟其惰归,扼之于河,当使匹马不还”。《孙子兵法》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种师道可以说是深谙用兵之道。
此时到京的各路勤王之师已有二十余万人,而围攻京师的金军只有区区六万人,宋金双方兵力对比悬殊,种师道在没有十足的获胜把握的情况下,并没有贸然主动出击,足可看出其知己知彼,用兵稳健。姚平仲夜劫金营失利,但勤王部队并没有遭受太大损失,种师道建议再派兵分几路出其不意攻击金军,朝廷不能采用。斡离不撤围北去后,种师道又提出应在金军渡河时将其全歼,免生后患,“临河邀之,三战可使无噍类。若纵之去,他日祸不可测”。朝廷“又不听”。种师道的见解应该说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只是由于宋廷坚持对金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才使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司归于失败。
二、河北、河东宣抚使司
斡离不撤围后,宋廷遣返了大部分的勤王部队,未被遣返的部队一时无所统属,分别由姚古、种师中率领去救援太原(今山西太原)。靖康元年(1126)四月十八日,宋钦宗设立河北、河东宣抚使司,作为入援太原的勤王部队的统率机构,并再次起用种师道,任命他为河北、河东宣抚使。
但实际上,作为宣抚使的种师道是既无兵也无权。种师道以宣抚使屯驻滑州,“实无兵自随”,姚古、种师中的部队也直接由朝廷调度指挥,河北、河东宣抚使司只是徒有其名而已。种师中、姚古救援太原失利后,种师道以年老多病请辞。十一月,宋廷命宣抚使范讷和宣抚副使折彦质分别领兵守河,结果都未能阻止金军轻松地渡过黄河。金军渡河后,范讷领兵逃往南京应天府,折彦质“提中军先走”,领兵逃窜,三军皆溃。
三、四道都总管司
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军分东、西两路第二次攻宋。九月三日,粘罕攻陷河东重镇太原府,一路长驱直入,直逼京师。九月二十三日,中书侍郎何栗奏请在全国分设四道,一旦京师危急,就召四道都总管领兵入援。宋钦宗批准了何栗的这一请求。对于何栗的建议,给事中谭世勣认为四道都总管的权力太大,恐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中书舍人胡安国也上奏宋钦宗,认为把天下二十三路、数百州之地分为四道,四道都总管各统一面,事权太重。不久,种师道死,唐恪、耿南仲专主和议,命已经起发的南道都总管司的勤王部队分别往均州、房州、安州、复州分屯。
西道都总管司还没来得及起发,粘罕就分兵西攻河南府,十一月十六日,西道都总管王襄弃河南府南逃。在颍昌府遇见正赶往京师的南道都总管张叔夜,王襄还劝张叔夜说:“贼兵甚盛,不可往也。”张叔夜反劝王襄同去京师救援,王襄不肯,继续领兵南遁。王襄逃跑后,宋廷又任命孙昭远为西道总管。孙昭远到京兆府后,同陕西五路安抚使范致虚一起督促诸路会兵入援。随后为金兵所败。北道都总管司在组织勤王部队准备进发时,发生了兵乱,北道都总管赵野借此“称疾不出”。
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赵野领兵起发,但不是赶往京师勤王,而是去了南京应天府,与守黄河失败后逃到这里的河东、河北宣抚使范讷合为一军,并“自号宣总司”。此后,一直屯兵不进,直到靖康二年(1127)四月四日金人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后,才派统制官王渊领兵到京师抚谕百姓,不以见危不救为耻,反倒以功臣自居。
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四道都总管司权力不能说不大,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十四日,宋钦宗还下诏许四道都总管司“便宜行事”,各州必须实时保障勤王部队起发所需的钱粮、兵甲。四道总管司没能完成保卫王室的使命,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宋廷被和谈所误,在金军渡河后才慌忙召四道勤王,而这时金军已经可以分兵阻击入援的勤王部队;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四道都总管中如王襄、赵野之流贪生怕死,畏敌如虎,在金军面前丧失了战斗意志。
四、陕西五路制置使司
靖康元年(1126),宋廷设立陕西五路制置使司,任命钱盖为陕西五路制置使。太原、真定相继被金军攻陷后,同知枢密院事种师道召南道总管司勤王的同时,也命陕西五路制置使司“团练兵十二万”,于京城外驻扎。随后朝廷命钱盖分散军马,往秦凤路和熙河路分屯。靖康元年十一月,陕西五路制置使司奉命统陕西兵勤王,在潼关被金兵击溃。随后,陕西五路制置使钱盖带领部队经由商州、虢州向东到了颍昌府。
十二月十八日,听说金军攻破了京师,作为勤王部队统帅的钱盖撇下部队逃跑到湖北。陕西五路制置使司内部统辖关系混乱,统率不力,有将帅不听制置使钱盖的调度。永兴军路就“不以节制待之”,陕州知州就对制置使钱盖说:“五路自谓泾原、环庆、秦凤、熙河、鄜延,初不与永兴军路也。”
钱盖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得将情况上报朝廷,于是宋钦宗又下诏“改铸陕西五路及永兴军路制置使印”。知京兆府范致虚由于对钱盖不满,也请求本路不隶属钱盖,单独率部勤王。制置使司内部矛盾丛生,也是导致陕西五路制置使司勤王无功的重要原因。
五、江浙、福建地区的勤王
在东道都总管司都总管胡直孺勤王兵败后,观文殿学士徐处仁建议“令淮浙监司权上件职事,领兵赴援,乂安王室”。于是,朝廷命江淮发运使翁彦国兼江浙、福建经制使统东南六路勤王兵入援。江浙、福建经制使司代替东道都总管司成为勤王部队的统率机构。经制使翁彦国无意勤王,先是统率部队久屯泗州,逗留不进,在知泗州贾公望对他的行为严厉叱责后,才领兵离开。
六、陕西五路宣抚使司与河北兵马大元帅府
在西道都总管司和陕西五路制置使司入援失败后,在宣抚使司问罪后,席贡还是坚持抗命不行,赵点只派遣将官李安入援,张深则以应该分兵前进为名,带领自己的部队单独行动。各路将帅“各自为谋,不听节制”,这是陕西五路宣抚使司不得不面对的局面。
朝廷还给予陕西五路宣抚使司“便宜假官”的权力,根据需要可以自己任命官吏、将佐。范致虚命僧人赵宗印为宣抚使司参议官兼节制军马,但赵宗印只会夸夸其谈,“实未尝知兵”,范致虚却“委己以听宗印”,将陕西五路宣抚使司的军事指挥权都交由赵宗印。范致虚虽然积极组织各路部队锐意勤王,但勇而无谋,用人不当,终被金兵击败,退回潼关。
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军对宋京师的围攻越来越猛烈,朝廷岌岌可危,而各地勤王之师迟迟不来救援。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建议授奉命北使的康王为大元帅,使其率兵入援。
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自此成为河北勤王部队的统率机构。朝廷准许大元帅府自行设置属官,“辟置官属,兹从便益”。十二月十六日,康王到达大名府,随后,河北各路兵马陆续来会。由于京城长时间被金军围困,朝廷政令不通,康王到大名府后,“四方事皆取决于帅府矣”,大元帅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发挥了朝廷的职能。此后,大元帅府多次传檄天下,指挥调度各地勤王部队。同时,越来越多的勤王兵马汇集到大元帅府下。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因为大元帅康王的特殊身份,相比陕西五路制置使司、陕西五路宣抚使司等有更大的号召力。
但是,大元帅府只是在刚成立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表现出急切的勤王态度,等到了大名府后,随着各路兵马的陆续来会,大元帅府反倒是只图自保,不朝京师方向进发,却一路向东,不再有勤王之意。副元帅宗泽到大名府后,请求大元帅府统率勤王部队南下开德府以解京师之围。副元帅汪伯彦以为去解围是自不量力,眼下紧要的不是去解围,而是“安泊得大王去处稳当”,先把大元帅康王安置到人身安全有保障的地方,然后再做其他打算。汪伯彦的话正合大元帅康王的心意,康王决定只派遣副元帅宗泽带领一万人进屯开德府,并要求宗泽散布假消息,扬言康王在军中,以吸引金军的注意力,掩护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往京东西路的东平府转移。
副元帅宗泽从此“不复预府中谋议”,已经不能参与大元帅府的最高决策指挥,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内部发生了分裂。大元帅康王统率着数量众多的勤王部队,却拥兵自重,专图自保,最后眼睁睁看着父兄被金人掳走,大元帅府没能完成它本可以完成的历史使命。康王即位后,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在建炎元年(1127)五月八日解散。
结语
综上所述,靖康年间的勤王部队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能够有效调度指挥全军的统率机构。先后设立的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司、河北河东宣抚使司、四道都总管司、陕西五路制置使司、江浙福建经制使司、陕西五路宣抚使司和河北兵马大元帅府等统率机构或是由于主帅无权、或是由于决策失误、或是由于内部失和,或是由于将帅畏敌逃跑,使勤王部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未能完成好救护天子、保卫社稷的使命。
参考文献
《宋史》
《三朝北盟会编》
《宋史论文集》
《李纲全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中兴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