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资源供给,从兵源到武器与机械,金宋两国的爱恨情仇

佑渊说历史 2023-03-21 08:06:02

在北宋以前,战争主要以冷兵器为主,武器的改进主要是材料、形制和数量的变化。宋代冷兵器多承制隋唐五代,其中也有部分吸收少数民族元素,种类样式比较复杂。长兵器主要是长枪,就兵器形制性能而言,基本与前代相同,未有创造性发展。

1、金代武器

北宋时期,由于火药的发明,开始广泛使用火药应用于军事战争之中。其中冷兵器中长枪枪头加入火药的纸筒和竹筒,战斗时燃烧火药发出爆炸效果增加战斗效能。需要指出的是,两宋时期火器研发取得很大进展且在战斗中取得一定作用,但战斗仍然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火器发射也是附着在冷兵器上,所以决定战场胜负的还是冷兵器。

金代兵器使用基本同于宋,在火药生产和应用上超越了北宋。使用时用抛石机发射,可炸毁城墙等防御物,或从上往下投杀伤人马。飞火枪是我国火器史上第一次装备集体作战的单兵火枪,也是最早使用的单兵两用兵器。它的创制,标志我国单兵火枪正式诞生。金朝火器制造为我国火器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2、金代陕西军防工程

攻城兵器的发展,战术的改进,城池的规模和形制也发生改变。城墙由低到高,由薄到厚,单城变为重城,城墙材料也由胚土改成土砖,护城河变得更加宽阔,城墙上的守城设施更加完善,随之发展的是攻城技术和攻城设备的跟进。在关中地区城池进行了改革,主要有:城墙高度、宽度变矮变窄,战时则增加木排叉就可以对付云梯。

改山形女墙为平头墙,山形女墙便于观察,但攻城时易塌,平头墙上呈品字开口,既方便射箭,又方便刀枪矛攻击眼前的敌人。修筑两壕三墙,城墙和护城河之间修筑一道墙,城墙里面挖一条壕沟,在壕沟后再筑一道内墙,加大了防御纵深能力。

改造墙角,以前城角是直角易被石炮摧毁,而削去直角改为半圆形,同时以炮制炮,敌方的石炮作用发挥不出来,有利于城墙防守。北宋时,辽、宋、夏三足鼎立,北宋倾全国之力对付西夏还败多胜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宋军兵力分散易被夏军各个击破,于是采用了“堡寨政策”对敌。

范仲淹主张在边境线上大量增筑堡寨屏蔽已有城、寨,然后步步为营向前推进。北宋末年,宋军在宋夏边境筑寨达50多个,对西夏步步紧逼,西夏不得已遣使求和。金是经过几次反复较量最终取得陕西。陕西的军防在承袭了北宋的基础上,更注重在沿边要地修筑城池重点防御。在西北,金从南宋手中抢夺了陕西,同时也接管了陕西的防御。陕西,西面是西夏,南面是南宋,后期面对更为强大的蒙古,防御任务极为艰巨。

金天会七年(1129),金军在陕北招降折可求,金入驻陕北后令宋降臣守边,同时保留了这些堡寨对付西夏。金夏边境的葭州有八寨、九堡,以上皆在黄河西,临西夏界。堡寨的建设使得金能有效控制了周边的土地和人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农业生产的粮食满足了边防军需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军事机构演变

金建国前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军国大事由部落联盟会议共同裁决。金太宗南下伐宋,改勃极烈为元帅府,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各一名领军作战。这些新设的职位由之前的勃极烈或女真贵族充当将领。金熙宗天眷改制中对官制进行改革,废除了勃极烈制度,仿照汉制设三省六部制,但保留都元帅不变,地方上路、府、州、县则延续了女真军政一体化习俗,由各级官员统领兵马和管理民政。

海陵王时期的“正隆官制”,由枢密院代替都元帅府管理军事,但枢密院受到尚书省制约,终金未有大的变化。金建国前实行的猛安谋克,金伐辽时诸部来降,开始将来降之人编入猛安谋克,随着降卒的增多不再编入猛安谋克,而是各自成军,设置都统司。

后由于伐宋所获巨大,女真人开始贪图享乐不堪征战,所以强制征发汉人从军,是为签军。随着时间推移,女真逐步完成封建化,猛安谋克名存实亡。金世宗时,军队腐败战斗力下降,已经不复当年之勇。金章宗时彻底完成封建化,猛安谋克成为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组织,奴隶主成为实质上的汉族封建地主。

猛安谋克制度内不能平叛乱,外不能御蒙古,金统治日趋动摇。金朝军队编制有四种:中央、地方、边防、治安部队。在陕西境内,同时存在地方、边防、治安三种部队。

皇统二年(1142),金朝疆界划成十九路政区,陕西诸路为都总管路。金朝在各路首府设总管府,都总管以府尹兼,府尹治一府之事,都总管掌一路兵权。即《金史·百官志》所言,都总管“掌统诸城隍兵马甲仗,总判府事”。都总管下配同知都总管、副都总管、总管判官、府判、推宫等佐贰、幕职官,分治吏、户、礼、兵、刑、工诸案及通检推排之务。

陕西与西夏和南宋相邻,驻有担任边防的军队。边防军是诸军中抽取部分人组成的,用以更换代替戍边。凡边境置兵之州三十八,其中陕西边境就占据十六州。金天德二年(1150),陕西置统军司。统军司的职能,如《金史·百官志》所言,“督领军马、镇摄封陲、分营卫、视察奸。”

金正隆年间,调整了军队领导体系,陕西统军司负责军事不问民政,成为纯粹的军事机构。地方除了正规军外,各地都设有治安部队。在总管府下设有节镇兵马司,府设军司,维持社会治安和稳定。此外,还有构筑城防工事、军事工程,具有工兵性质的牢城军,运输粮食的射粮军。

4、陕西人口统计

从有较为准确的人口统计开始,古代中国人口总是和平时期增长过快,而遭逢战乱时人口负增长。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人口是生产力的重要指标。陕西在汉唐盛世时长安为帝都,人口数量和密度为全国最高。进入北宋以后,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北宋经过150余年发展,宣和六年约有2340万户、12600万人。

在陕西,北宋崇宁元年(1102),今陕西境内实际人口约560万人,其中陕北西夏约12.3万人。金初统治陕西时,经济萧条、人口稀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金泰和七年(1207),全国人口达到极盛,约有840万户,5300余万口。陕西大部在金疆域内,一部分在南宋,一小部分在西夏。

据查阅,今陕西境内金国版图内有3922110人,南宋版图有72.13万人,西夏区域约13万人,全省共计约477.3万人。宋金交战之初,金人对汉地采取烧杀抢掠等手段,由于战争和民族仇恨,战争中还存在屠杀军民等恶劣行为。这一阶段,人口急剧下降,金皇统二年(1142),“陕西大旱,饿死者十七八”,陕西州县渺无人烟,人口数量降到最低值,到金泰和七年(1207)人口最盛时期,65年人口平均增长值以7‰,可推出谷底人口为304万左右。

金元之际,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在今陕西省区域内,奉元路、凤翔府、延安路、兴元路人口合计只有9.5万户,以每户4.48口算,人口约为42万。蒙金、宋蒙战争使得人口下降92%。造成元初陕西官方户口统计如此之少,主要因素是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还有达官贵人的奴隶、杂户、流民等都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宋金之际人口下降较金元之际损失不大。金占领陕西后短时间内恢复发展及时调整了政策,并且取得成功使人口大幅度增长,但由于不久遭蒙古入侵和平发展势头中断,所以陕西人口最高峰未能超过北宋。金代也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人口数量变化可以推算出人口密度变化,北宋590万峰值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1人,这比汉唐峰值每平方公里25人、40人都要高,金峰值每平方公里33人低于唐峰值,高于汉峰值。

从全国的角度来看,陕西的比重反而上升,西汉陕西比重占全国6%,在唐朝时峰值也在7.25%左右,到了北宋,占4.5%,金代9%,可以看出,金代虽然人口数量降低了,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有大幅度下降使得陕西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迁徙戍边也占陕西总人口部分比例,可以看出金对陕西边防的重视。

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而言,有三个原因:自然增殖、战争破坏、人口迁移。承平时期自然增长速度较快,而每逢王朝战争或王朝末年战争破坏人口锐减。在汉唐时期,作为帝都长安以及京畿地区的陕西,都曾强制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也是陕西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

至北宋和金,陕西失去了都城地位,人口变化主要是自然增长和战争影响。北宋时期陕西经济发展较为正常,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人口增长较快,《陕西历史人口地理》得出陕西年平均增长约10‰,比金代7‰高出3‰,比同时期全国平均增长率9.2‰也高。

5、战争影响

宋金之际和蒙金之际由于战争的缘故导致人口减少,只不过金代占领陕西用时较短,很快实行适合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使得陕西人口快速增长。蒙古占领陕西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又实施屠城政策等,使得战争破坏作用急剧加大,而后用汉法治理陕西不彻底,陕西人口恢复较为缓慢。人口是士兵的直接来源,是税收的重要依据。金代陕西人口在绍兴和议之后恢复较快,加上陕西尚武风俗,陕西成为兵源重要来源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