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死后,太子朱载坖即位,年号隆庆。隆庆帝即位时,大明已经处在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但偏偏这个朱载坖是出了名的好色和懒惰。即位后他不问朝政,把政务全交给大臣处理,自己则整日沉迷女色,所以只当了6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了。(这点他儿子万历皇帝就强很多,虽然跟老爹一样沉迷后宫,但人家当了48年皇帝。)不过隆庆帝虽然看似昏庸窝囊,还真算得上是个合格的皇帝,甚至说他挽救了危难中的明朝也并不为过。
他即位以后,处死了嘉靖皇帝身边的方士,启用了徐阶、高拱、张居正、戚继光等一大批能臣武将,释放并重用了敢于直谏的名臣海瑞,将国家大事一并交给这些能臣管理。所以,哪怕他自己在朝堂上“垂拱而治”,一副淡定无为的姿态,隆庆新政依然扭转了大明颓势,为万历中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一、内忧外患的时代与大刀阔斧的改革
明朝中叶,国力日益衰退,政治黑暗,经济凋敝,边疆动荡。到嘉靖朝,“南倭北虏”,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隆庆初年倭患渐平,北部边疆的防御问题凸显出来。从皇帝到大臣对边疆问题的严重性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自徐阶入阁以来,历高拱张居正,他们三人在北部边疆的防御上态度非常的一致:调有实力的大将实边,一旦适用,长期驻守,给予更大的权限,不予掣肘。正是由于中央这种正确的边疆政策,才使得戚继光得以长期驻守蓟镇,有所作为,对北部边疆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隆庆初年,新皇帝登基,一改世宗朝的各项政策,新上任的内阁颇为精进,重视北疆事务,为北疆的政策更新以及新局面的打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嘉靖四十五年,世宗驾崩。其子朱载垕继承大统,即明穆宗。穆宗本为世宗最不欣赏与重视的一个皇子,生前也对其十分冷淡,然而命运弄人,偏偏是他最不喜欢的儿子成了他唯一的继承者。
童年不受父皇的喜欢,所以他一直深居简出,小心翼翼。这样不受父皇重视的成长环境使得穆宗一直没有机会参知政事。也因为他对世宗的不满意,在继承了皇位后,他便下决心要去陈布新,改变世宗在世时一些不合理之处。去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惩治前朝道士,罢黜斋醮。“方士王金等下狱论死……鞫问,遂皆伏法。”方士王金,因为擅长修炼丹药,结识了陶仲文的儿子陶世恩,为了加官进爵,他伪造假灵芝、假灵龟,向皇帝献所谓的祥瑞之物,来讨圣上的欢心。又与陶仿、刘文彬等人伪造了长生秘籍以及所谓的护国兵策,还向皇上进献丹药。
因此,他们都各个先后入职太医院。这次对他们的罪行进行了清算,他们一行人等统统被处死。“诏削夺故真人邵元节陶仲文官爵及诰命,毁墓牌坊牌,籍其田宅。”隆庆帝下旨削夺了邵元节和陶仲文的官爵和诰命,并且将他们的墓碑以及牌坊都统统毁没了,还没收了财产与田地宅子。“命撤西苑内大高玄等殿、圆明等阁、玉熙等宫及诸亭台匾额”隆庆帝还下令摘除了亭台的匾额。二是平反冤案。“诏赠故刑部左侍郎刘玉为刑部尚书赐祭一坛有司治葬谥端毅,初玉以大狱罢士,论冤之至,是以恩例恤录故有是命。”
恢复了已故刑部右侍郎刘玉的名誉。“上给事中张卤、御史陈联芳等会荐起废诸臣,南京户部尚书刘采、礼部尚书吴山……得旨采等准起用。嘉会尔牧报寝。”这些措施深得民心,也使得一些在嘉靖朝被压抑的正直的大臣看到了重新出仕的希望,有利于新政策的展开。
二、朝廷的中坚力量,时代的后起之秀
布新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顿吏治。自徐阶入阁以来,他宣布要改变以前的状况,将权利离集中到皇帝身上,吏治要清明。继任的高拱以及张居正都是把吏治放在了第一位,加强官吏的考核任用。加强边防。自穆宗即位以来,中央就颇为重视北部边防,在对蒙古部族的策略上也开始改变,并着力加强北部边防。为明蒙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可能性。
从前面的分析得出,相较于嘉靖皇帝专心斋醮,不问国事,导致严嵩专权误国的恶劣情形,隆庆初年的政治形势已经大有改善。然而,据史料记载,穆宗是一位政事不甚勤勉且沉迷女色的皇帝,之所以隆庆朝各项事务都进展有序,就不得不说到本朝的几位首辅。徐阶、高拱、张居正是隆庆朝三位颇有作为的首辅,三人虽性格迥异,政见也各有差异,不过他们在对待北部边疆事务的态度上是十分一致,都十分重视北部边防,为北疆的安宁积极地建言献策。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据《明史》记载,世宗一心修仙,不理朝政,严嵩父子权倾朝野,徐阶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方面小心谨慎,不发表过激的言论,另一方面投世宗所好,擅写青词。由此逐渐步入权力中心,最终利用修建万寿宫一事成功击败严嵩,代替他出任当朝首辅。
徐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其灵活的政治手段成功击败严嵩父子,成了当朝的首辅。是一个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经典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这样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徐阶在各方面仍然恪守原则。如国防方面,据载“俺答犯京,中官陷寇归,以俺答求贡书进。帝以示严嵩及阶,召对便殿。嵩曰:‘饥贼耳,不足患。’阶曰:‘傅城而军,杀人若刈菅,何谓饥贼?’帝然之。”即使他的实力较弱,还无法与严嵩正面对抗,但在紧急情况下,他还是大义凛然,不畏强权。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帝崩。阶草遗诏,凡斋醮、土木、珠宝、织作悉罢,‘大礼’大狱、言事得罪诸臣悉牵复之。诏下,朝野号恸感激,比之杨廷和所拟登极诏书,为世宗始终盛事云。”徐阶起草的遗诏顺应民心,为新局面的打开奠定了基础。这一段的分析十分地透彻,又一次将徐阶的聪慧展现的淋漓尽致。
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明史高拱传》对其的评价是“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抛去他与徐阶的个人恩怨不说,他在政治上还是颇有建树,尤其重视北部边防,影响深远。高拱十分注意储备边事人才,在他任吏部尚书期间,改革了兵政方面,“例如增加兵部侍郎的编制;从各边境地区选取有用人才,便于把握当地情形;不可将贬斥之人发配到边地任用,提高边臣整体素质。”可见他对边防事业是用心良苦。此外,高拱非常重视边疆将领的选任。隆庆到万历年间,朝中军政名臣人才辈出,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方逢时、俞大猷等人均是杰出的军事人才。
虽然是时势造英雄,但不得不说与高拱等人培养储备边材的政策主导有直接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隆庆和议正是在高拱的积极奔走之下达成的,为北部边疆地区的安宁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张居正于嘉靖中期入仕,此时,恰逢严嵩专权,他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曾抱病回乡蛰伏了几年。后再次进京为官,官场沉浮,他练就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终于在隆庆末年当上了当朝的首辅。
张居正在位期间在吏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已现颓势的明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的各个方面渐渐开始步入正轨。张居正的改革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充盈了国库,增强了边防实力。这也是他被誉为“宰相之杰”的原因所在。“中国封建社会不乏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但却少有出生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就是罕有的一位。
他出身农民,由秀才、举人到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在明朝万历初年任首辅十年,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开创了成效卓著的局面,不仅改变了以前财政连年赤字、入不敷出的局面,而且使万历时期成为有明一代最为富庶的几十年。”张居正是明朝最有成就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在北部边防的基本政策如任同振总结道:“外示羁縻,内修战守的方针,东制西怀,分而治之的策略。”
三、时势造就英雄
隆庆五年,在高拱、张居正的积极奔走下,促成了隆庆和议的签署,我国北部渐渐进入和平期。尽管如此,张居正还是对北疆事务倾入很多的心血:“居正对付鞑靼的计划,是充实边防,准备随时出击,同时利用一切机会,使鞑靼分裂……分而灭之的政策。”张居正在位的数十年间北部边防成绩斐然。这几位相继在位的宰相,除去极个别的个人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才能、重经世、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好官员。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关注边防事务,积极建言献策,尤其是在北部边防上做了许多的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