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经过十余年的征战灭亡辽国。金天会三年(1125),女真人再次发起灭宋战争。拥有全国半数兵力的陕西军在北宋灭亡之际,数次奉诏勤王。

1、宋金战争
宋靖康元年(1126),秦凤经略使种师中、熙河经略使姚古二人在增援山西途中被金军击溃,种师中战死,姚古被革职流放。宋钦宗再召种师道率领泾原、秦凤二路宋军勤王。种师道在抗战派和东京(今河南开封)军民支持下,一度稳定了东京局势,迫使金军退兵。
同年十一月,金军再次包围首府东京,钦宗令陕西制钱使钱盖、宣抚使范致虚入援。钱盖在东进途中听闻东京城破,全军溃逃,钱盖逃跑。范致虚倾全陕西主力仍然前进,欲收复京师中兴北宋。范致虚率大军进入河南邓州,金军骑兵一冲即溃死者过半。

宋建炎元年(1127),范致虚与赵宗印再次领兵至邓州对峙金将银朱,不战而逃,损失惨重。姚、种先后溃败,钱、范接连丧师,致使陕西军力殆尽关中实力空虚,金军乘虚而入。靖康年间金军的南侵,意在消灭北宋,抢掠东京。
金天会五年(1127),金廷以南宋废除傀儡张邦昌为由,再次兵分三路南侵夺取中原。西路军由悍将完颜娄室、撒离喝统帅进攻关中,宋金陕西争夺战就此开始。经过4次勤王,陕西已无力防守。娄室从清水曲偷渡黄河,然后沿河而下,“降解、绛、慈、显、石、河中、岢岚,宁化、保德、火山诸城。”

金天会六年(1128),金兵长驱直入京兆府,陕西经略使唐重誓死抗敌,坚守长安十余日,城破之后继续与金军进行巷战,最后为国捐躯。长安陷落后陕西陷入混乱当中。娄室趁机大举进攻,东起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至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均被其所占。
金军西进巩州(今甘肃陇西)时为熙河经略使张深击退,主力在熟羊城(今甘肃渭源)遭遇宋军伏击。宋鄜延路经略使王庶招募义军抗击金兵,各州县纷纷响应。金兵望见漫山遍野的义军后心生胆怯,再加上陕南陕北还在宋军手上,娄室无心继续作战,遂大掠之后赶忙率军退出陕西。

2、民众的反抗与混乱政治制度
金用兵陕西,是击溃陕西勤王部队后扩大战果,攻打陕西是为进一步削弱宋朝,并未有占据关中的计划。宋金互相争斗时,陕西发生了史斌起义。战争的苦难、军政的混乱使百姓走投无路,在史斌的号召下揭竿而起。此时正值娄室所部退走关中,史斌乘机收复长安,但起义军与抗金义军不同心,最后为抗金义军击败,史斌被杀害。此时陕西诸将各自为政,不听调遣。

曲端在军中崭露头角,陕西制置使王庶意收复曲端为己用,然而曲端阳奉阴违,因此二人矛盾日深。金天会六年(1128)七月,金下定决心活捉宋高宗,彻底消灭南宋。金军主力南征,依旧派遣完颜娄室为偏师再攻陕西以掩护主力行动。娄室指挥金军首先对潼关发起进攻,在华州(今陕西华县)、同州连败宋军,十一月会同蒲察攻下陕北延安。金军每攻必克,得后又弃,宋军则敌来我退,敌退我取,又为争夺战功陷入争斗。长安城三次为金军所得,旋弃后又为史斌、曲端、王庶等人“收复”。宋金双方在陕西形成了拉锯战,金军准备不充足,宋军军政混乱,彼此都没有经营陕西的长远打算。

3、金廷得陕
金天会八年(1130),金廷部署了第三次南侵的计划,宋金陕西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双方对陕西认识发生了极大变化。金方面,对陕西得而复失感到厌烦。宋朝精兵猛将都出自川陕,金兵占据陕西等于断了南宋的左膀右臂,时机成熟时又可北上征伐西夏。

金廷决定要稳固关中,金未能占领陕西不是金兵不强,而是没有施以绥怀建立正常统治秩序。于是派遣德高望重的完颜宗辅平定陕西,娄室成为征陕部队其中一支,陕西成为宋金交战的主战场。宋朝方面,占据陕西进可反攻中原,退可屏障四川,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窥蜀,则东南不可保。”

宋建炎三年(1129)五月,宋高宗重用张浚全权负责西线战备防务,王彦的八字军也划拨给张浚指挥。张浚任命赵开为转运使,以吴玠为统制、吴璘为亲兵,二吴成为其得力干将。李彦仙据守陕州给金军西进陕西,南下河南造成很大威胁。金天会七年(1129)十二月到天会八年(1130)五月,历时半年之久,娄室倾其全力终克陕州。扫除后顾之忧后金军长驱直入,攻陷潼关、三原等地。

在鹏原,吴玠先小胜,后因援军未到兵败。娄室虽胜,但兵力折损,也退出关中。张浚从全局出发,为减轻东南压力,主动发动富平之战。富平之战后金兵乘势攻城略地,南宋仅剩5州2原,势力退到和尚原(今陕西宝鸡市)和方山原(今陕西宝鸡县)一带。

虽然战败,但是并未回到之前一团散沙混乱状态,在刘子羽的联络下张浚聚拢了10万宋军,驻扎在凤、成、玠3州、大潭(今甘肃岷县)与和尚原这3个地区。金军通过3次南侵,夺取了宋朝北起燕云,南至淮河的半壁江山。对于如何治理这大片土地,金朝内部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河东、河北两处划入金国版图直接统治,而在山东、河南、陕西之地扶持傀儡政权进行间接统治。先前曾扶植的张邦昌被宋高宗处死,金开始寻觅新的代理人。

4、傀儡政权建立
金天会八年(1130)年,刘豫在争夺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子皇帝”,派齐军参加宋金战役各个战场。金天会九年(1131)金将陕西六路划给刘豫,到金天会十五年(1137)金人废黜刘豫,伪齐在陕西统治了六年。伪齐在陕西的军事活动主要是配合金军的行动,3次争夺蜀口的主攻力量是金军,其他方向进攻由齐军负责。在熙河路,“关师古与刘豫兵战于左要岭,败绩,遂降贼,洮、岷之地尽归豫。”

伪齐招降了大批南宋陕西将帅,而且不久都升了官,成为了治理陕西的统治基础,对政权过渡到伪齐稳定陕西的秩序起到一定作用,也为后面过渡到金政权打下了基础。刘豫政权垮台后陕西的归属问题成为了宋金的争论点。金天会十五年(1137),宋金已经斗争了12年,金国军事整体上占有优势,但宋军也在战火中成长起来,金军难以取得侵宋初期那样的压倒性胜利,侵宋的代价已经超过了获取的战利品。

金国尚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治理高度封建化的河南、陕西有诸多难处,所以许多保守大臣都主张将陕西归还,而宋高宗只想偏安东南,只要宋金议和就足够,至于归还失地已超出所想,自然喜出望外。南宋派遣王伦与金兀术在开封交割地界,南宋宣布“新复州军官吏并不易置,蠲其民租税三年,徭役五年。”

陕西各地原任金、齐地方官和将领纷纷上表待罪,宋廷将刘豫所属官员全部留任。这些金军攻打时投降金,后来过渡成伪齐的官员,此时纷纷变成了南宋朝廷命官,为日后金军重占陕西埋下了祸端。宋廷这一措施,从稳定时局的角度出发无疑是有效的,但是和议一年时间仍旧未将这批官员替换,仅凭一纸赦文难以消除他们不安惶恐的心理。这两归还地也未做备战准备,故金军再次南侵之时这些官员纷纷降金。金廷内部党争不断,最后宗干、宗宪一派得势,金廷达成一致:陕西、河南“今若不取,后恐难图。”

5、再度争夺
金军再次开启南侵计划,此时金强宋弱的局面仍未改变,所以金伐南宋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镇守陕西的官员也预感战争即将来临。本来关中、陕北已复为南宋地,派兵置守无可厚非,但吴玠认为金人反复无常,所以提议仍将重兵部署在陕南秦岭南口。南宋大多数官员对于金人归还中原都表有怀疑,认为金廷有引诱宋兵北上将其聚歼的用心。

所以南宋在陕西、河南两地兵力部署非常薄弱,金兵一来便土崩瓦解。金天眷三年(1140),金单方面毁盟南侵再次挑起战争,是为庚申战役。此次战役,金廷为收复归还地而发起。金兀术攻河南,撒离喝取陕西。撒离喝从河中府渡河西进,经同州直趋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克凤翔进而占领整个关中平原,南宋守军被拦腰斩断。南线姚仲击败金军退至武功。

在北线,撒离喝遭遇田晟顽强反击退回凤翔,宋军经宝鸡退回仙人关。至此,庚申战役陕西战场告一段落。庚申战役结束后金军重夺陕西地,宋军以极小代价全师退回蜀口保存有生力量,宋金回到了和议之前秦岭对峙局面。宋金战争第一个阶段,金军对陕西进行牵制和劫掠,富平之战后又将陕西交给伪齐治理,直至庚申战役结束后金廷定下直接治理陕西的决心。

南宋在战争初期保卫陕西牵制金军主力,和议之后对陕西似要非要,无备战准备,庚申战役之后完全放弃陕西秦岭以北转而全力保卫四川。南宋设在汉中军事机构由“川陕宣抚司”改名为“四川宣抚司”。至此,陕西南北分治形式完全被确立下来。
庚申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年——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其中东以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在西线割商、秦之大半给金。这次宋金和议是出于宋高宗和秦桧之手,宋军在作战胜利几乎全取河南情况下屈辱求和。为了达到求和目的害死抗金名将岳飞,同时还有坚持抗金陕西地方官邵隆。或云:“桧密使人杀之(邵隆),人皆巷哭,为之罢市。”

5、金中期的争夺
海陵王完颜亮生平有三个志向,其二就是扫平宇内混一天下。为此,他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文化增强国力,另一方面积极策划南侵,希望实现天下一统的抱负。金正隆六年(1161),金国兵分四路对南宋发起进攻。完颜亮以徒单合喜为西路军统帅从凤翔进攻大散关,进攻黄牛堡(今陕西凤县)。

时任四川宣抚使吴璘部署了4路反击:杨仪进攻大散关,王彦取熙河(今甘肃临洮),姚仲攻巩州(今甘肃陇西),任天锡敌后穿插。任天锡带领小股部队,通过人迹罕至的小道进入金商州,先后攻克丰阳(金山阳县)、商洛等重镇,直趋商州城。
由商州城入河南地,接二连三的攻城略地,实现了越过敌占区上千里,控制崤函古道,切断陕西与河南两地区的联系。又以虢州(今河南灵宝县)为中心,向西攻取陕州、潼关,直逼陕西京兆府,向东攻克长水(今河南洛宁县)、寿安(今河南宜阳县),威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

任天锡以小股精兵扰乱敌军后方,占领了敌方大片领土,控制交通要道,两座中心城市受到威胁,陕西金军腹背受敌。与此同时,主力宋军占领了大散关、和尚原等据点。正当宋军扩大攻势之时,新即位的宋孝宗下诏全线撤退。
宋隆兴元年(1163),吴璘受命南撤,“于是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新复十三州,皆复为金取。”宋军半年战果化为虚无,宋金签订了新的《隆兴和议》,宋金陕西疆界恢复绍兴旧状。宋开禧初年,韩侂胄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宋宁宗不满南宋屈辱地位也支持抗金战争。

6、南宋的反击
宋开禧二年(1206),南宋在未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便冒然发动对金战争。此时的宋金皆已腐朽,金北有蒙古,西有夏,南有宋,战略态势更为凶险。南宋一方,承平日久,政治腐败,将帅庸愚,百姓对恢复中原不抱热情,金廷又早有准备,失败成为必然。

在西线,吴璘之孙吴曦,虽为将门之后,却野心勃勃不甘于人下,妄想割据一方。韩侂胄给吴曦加官陕西、河东招讨使,把西线全权委托给吴曦,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像祖辈一样立功杀敌收复陕西。但吴曦早已暗中遣使金廷,献土归降,金廷答应赐封为蜀王。

宋开禧三年(1207)正月,“吴曦自称蜀王,遣将利吉引金兵入凤州,以四郡付之,表铁山为界。”吴曦叛宋消息一经传开,军民激愤,下级官吏杨巨源、李好义不满吴曦卖国行为,聚众乘夜色闯入宫寝,杀死吴曦及其党羽,吴曦叛国称王行为最终受到惩罚。

7、最终结果
陕南军民抗敌情绪高涨,在杨、李的带领下收复了吴曦献给金的国土。接掌大权的安丙却下令停止进攻,不仅如此,还挑动内讧排除异己,先后杀害孙锐、杨巨源与李好义,陕南抗金大好形势被安丙断送。宋廷中的投降派在玉津园杀死韩侂胄,函其首献给金人,开禧北伐彻底失败,宋金双方签订《嘉定和议》,疆界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