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屡战屡败?除了皇帝的软弱,还有无法抗敌的根本原因

惜寒评历史 2023-02-28 09:04:05

宋朝是一个文化极度繁盛的皇朝,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最繁盛的皇朝之一,却在战争中屡战屡败。

一个如此强盛的王国竟做到屡战屡败,其中又有着怎么样的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从历史背景、国家战略、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宋之败亡,首失在内

1:简析宋朝

宋朝于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统一天下,赵匡胤黄袍加身成就宋太祖,“重文轻武”的宋朝由此到来。但是为什么宋朝会是”崇文抑武“的局面呢?这一切都得从唐朝地方势力扩大开始讲起。

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不断扩大,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唐王朝也在黄巢起义30年后灭亡,从此走向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时代。

《新唐书》中说到:“兵强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武将掌握军队,一旦发现中央有了什么衰败的迹象,就会发起兵变。由此可见,军事政变与犯上作乱就是这个时代的主调。

而宋太祖赵匡胤本身也是武将出身,他深知武将的危害性,所以在建立宋朝之后,便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将军权收回了中央。

2:宋朝的制度与军队的关系

在北宋建立初期,就大肆兴建科举,而兴建科举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促成一个以文治国的国家。这也导致了整个宋朝时期违背了历史进程,从“武治”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文治”。

甚至在“澶渊之盟”之后都达到了“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长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的状态。

而文官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大肆宣扬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过在宋朝放弃了收复北方故土后,这也极度影响了宋朝在国家构建方面的合法性。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宋朝凭什么当中央之国?而宋朝也给出的答案也很清楚,那就是“文治”。一个武力不行,书画、诗歌、儒学却蒸蒸日上的朝代。

也就是说,宋朝并不需要用武力来证实国家构建的合法性,只需要”文治“就可以将大宋王朝管理的很好。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使用“稍夺其权,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政策对地方藩镇势力进行了打压。并且在地方实行“兵将分离”,尽管拥有百万大军,确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尴尬场面。

这种违背军事原则的屯兵制,削弱了将与兵之间的关系,折扣了指挥能力和协调能力,导致宋朝的百万军队如同纸老虎一般触之即溃,大幅度削弱了宋朝的战斗力。

在赵光义两次伐辽失败后,让他彻底对收复幽云十六州失去了信心,中华帝国历代王朝以军事为主的国家构建逻辑开始被质疑,被消解。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自宋太宗以后,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用的都是被动且消极的国防战略,用一个历史名词来概括,就是“守内虚外”。

北宋的这一场改革,虽然终结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场面,成功让中央王朝的局面彻底稳定下来。但是这场改革也成功的矫枉过正,导致本末倒置,让军人的地位急剧下降。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是北宋时期流行的一句俗话。并且,为了进一步压低军人的地位,还会在军人脸上刻字,这可是只有罪犯才会遭受的待遇。由此可见,宋朝对打压军人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另外,北宋是没有幽云十六州的,所以在面对辽国的威胁时,没有任何天堑来阻挡辽国南下。因此,北宋又不得不在河北和山西大量囤积军队防御辽国,以及在汴梁囤积大量的军队来拱卫京师,而在西夏崛起后,又不得不在陕西囤积大量军队来抵御西夏。

但是在军人地位极其低下的宋朝,皇帝又怎能让军人为国家心甘情愿地卖命呢?所以这就是北宋的军队虽然很多,但战斗力十分低下的原因之一。

而南宋的地缘位置相比北宋好不到哪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贯穿北宋的主线词条是危机与变革,那么南宋的就是生死存亡。

但是南宋依旧遵循着北宋“守内虚外”的军事战略。比如在南宋端平年间,拱卫京师的军队大概有十七八万,而在漫长的长江防线上,襄阳却只有大概四万的军队驻扎,荆襄是两万多,荆鄂是一万多,四川是六万多。

并且,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消极防御的思想较之北宋更甚。金人一来,北宋触之即溃,导致金人“有掳掠,无战斗。”

赵光义得位不正极其心虚,对武将的猜忌极重。尤其是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高梁河之战惨败之后,赵光义负伤跑路。此刻找不到皇帝的将领们居然商议要把魏王赵德昭,也就是赵匡胤的次子拥立为新的皇帝。直到他们发现赵光义还没死,这件事也就作罢。

这件事给赵光义吓得不轻,自此他对于武将的猜忌也就更上一层楼,整个宋朝也就开始了崇文抑武的时代。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岳飞他为什么会被害?还不是宋高宗担心他会独走,抱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态将岳飞给处理了。

3.均田制的崩溃

影响宋朝军事实力低下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均田制的崩溃。首先来科普一下均田制,所谓均田制就是国家把国有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而维持稳定的田赋和税收,这些农民也被称为自耕农。均田制起源于北魏,兴于隋,在唐朝中期崩溃。

均田制崩溃的原因,是因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兼并,国家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农民们了。如果不给他们一条出路,社会必然动乱,更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皇朝的统治。

所以唐朝给出的答案是国家来养,也就是将他们招进军队,用国家财政来保证他们的生存。这种制度,我们叫做募兵制。

所谓的募兵制其实这也就是个短期政策,但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这也成为了唐朝续命的基本国策。朝廷没钱了怎么办?中央政府就会让地方政府自己想办法处理,藩镇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但无论再怎么样也是不够的,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是阻挡不了的,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于是农民起义开始了,而唐朝也在黄巢起义三十年后灭亡,五代十国的时代到来。

各个国家的土地兼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其实就是一场“兼并”的战争,没有造成大规模的人口下降,也没有“打土豪分田地”。

因此在宋朝建立初期就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宋朝也是用了募兵制,将农民招进军队来解决事失业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但是国家财政的收入是有限的,由于宋朝的人口不断增加,军队不断膨胀,再加上还要给辽国、西夏、金国大量的岁币,导致分到每个士兵头上的钱粮财物等越来越少。这也是宋朝军队士兵素质越来越低,武器装备越来越差的原因。

为了养活这些军队,两宋的税收也是极高的。用司马光的话来说就是“刻剥之法本朝皆被,财用羡溢百倍于前”,导致了终宋一朝农民起义不断、“盗贼”遍地。

在宋朝的史料中,我们能看到士大夫总是在痛斥冗兵的问题,但是要裁军也很难,如果辽国和金国打过来了,将毫无还手之力。

退一万步讲,裁军,那失业农民怎么办?又分不到土地,为了生存就只能去做“盗贼”的勾当,会进一步引起社会的混乱。所以这裁军也不是,不裁军也不是,只能作罢。

《宋史》中讲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朝的军队的支出非常高,但是战斗力却不符合经济的支出。也就是说,军队的支出与混军队的战斗力成反比。

土地兼并的主问题以及衍生该怎么解决,宋朝给出的答案是--无法解决。于是就这么拖着,拖到了灭国。那么宋朝为什么不抑制土地兼并呢?个人看法是,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土地兼并问题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思维惯性和经济惯性。在均田制崩溃后,国家已经无法给予农民土地,自然也就阻止私下土地的买卖,干脆就直接放到明面上,还能通过契税赚点钱,中央政府何乐而不为。

其次 ,宋朝前两代统治赵匡胤和赵光义得位不正,为了稳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必然会寻求大量支持。

在当时可以跟旧门阀士族抗衡的只有新兴官僚地主阶级,于是宋朝统治者和新兴地主阶级就站在了统一战线上,统治者也就成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为了他们的利益,自然也就不会阻止土地买卖了,换种说法,宋朝统治者其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然后扶持这个新兴的阶级。

结语

所以,宋朝屡败屡战的原因除了皇帝本身的问题,还有就是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宋朝就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朝代。虽说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素质极其低下,再加上”澶渊之盟“给宋朝士兵带来消极的思想,导致导致宋朝军心不稳所以在战争屡战屡败。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