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因流感离世,中医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鸿志康康 2025-02-05 19:18:40

大S春节在日本旅游,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

据媒体报道,大 S 自幼体质就较为孱弱,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患有哮喘,二尖瓣脱垂的心脏疾病,癫痫等。在追求美丽的道路上,也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她长期严苛节食,因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弱,两次生育、两次流产。

大家都知道,外出旅游其实比较累,旅游期间可能因舟车劳顿,加上本身身体瘦,体质相对偏弱,在中医看来就是有内伤基础、正气相对不足,加上日本当时正处于流感疫情迅速蔓延的时期,不幸感染了流感。由于本身身体就比较虚弱,抵抗力差,未及时重视,未能充分休息和妥善治疗,流感很快并发了肺炎,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大S流感后很快死亡,病程短、病情重,大概率是因为身体相对偏虚。

中医把发热,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外感,一个是内伤。外感是邪从外来,比如感冒、流感。内伤就是没有外感,属于脏腑功能本身的失调。

流感是感染了外界的流感病毒,属于外感。初期的时候大多表现为身体体表的症状,体表的高热、体表的怕冷、体表的舌体疼痛、体表的没有汗出,这个时候口服解表药物,让身体微微汗出一次,就能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甚至一剂即可痊愈。

《黄帝内经》说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指的就是表证的高热,发汗就能解决。

表证的时候,一般不影响胃口,不影响消化功能,但如果流感患者出现了纳差,没有胃口,就说明不是单纯的表证,邪气入半表半里或入里了,如《伤寒论》中提到的 “默默不欲饮食”,这表明病情已发生传变。

外感和内伤相互影响。若本身存在内伤基础,外感疾病就更易入里,甚至导致死亡。扁鹊见桓公的故事中,桓公不也是一个 “君有疾在腠理”,得了伤风感冒这种看似轻微的疾病,最终也不治而亡。

谚云:伤寒多死下虚人!

早在宋代,大学士许叔微就强调“伤寒不问阴证阳证、阴毒阳毒,要之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谚云伤寒多死下虚人,诚哉是言也!”

确实如此,新冠疫情期间高危人群,和流感高危人群都是一致的,老年人、儿童、体弱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器官移植者、慢病患者(如慢阻肺、哮喘),这些人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因为都属于正气相对不足、有内伤基础的人群,得了流感,只是一个导火索,能够导致全身的炎症反应。邪气很聪明,身体哪个部位虚弱,邪气就往哪里走。明末清初的吴又可说:邪气如水,哇者受之。邪气就像水一样,哪个脏器虚、哪个脏器有问题,就往哪里走。

身体越虚弱的人,平时越要注意避免接触外界病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尤其是在流感高发期,减少外出,降低接触病原的机会。生病后要及时治疗,不能只盯着流感病毒进行抗病毒治疗,更要关注整个机体的功能,强调扶正祛邪。

身体强壮的人群,流感后容易治疗。越是身体虚弱的人,治疗起来越困难。

中医的优势

虚人外感,要采用扶正解表,扶正祛邪,不仅要祛邪,更要去扶正。比如采用温阳解表、益气解表、滋阴解表、养血解表等治法。

若正气亏损较重,还需先扶正保命,再治病,这便是《伤寒论》中先用四逆汤再用桂枝汤,先救里后解表的道理。

现代医学多关注疾病本身、病原及病毒,而中医更关注病毒感染人体后整个机体的症状反应,关注生病的人,而非人所患的病。

大S事件,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追求美丽和梦想,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熬夜加班、过度节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不知道这些正在一点点地侵蚀我们的健康。就像大 S 一样,她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却没有好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

健康是 1,其他的一切都是 0,没有了健康这个 1,后面的 0 再多也毫无意义。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增强体质;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同时,我们也要重视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身体的潜在问题。在面对疾病时,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

春节假期结束了,大家需尽快调整生活方式,适当多睡觉,不上火,清淡饮食,锻炼身体,每个人都健健康康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