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之前的文章里,曾经写过一个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小国家——仇池国。
仇池国地理优势极为优越,山中高台的“百顷之地”,让当地的氐族人在乱世立国,前后持续了将近三百年,时间跨越了整个乱世。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是个小国家,但仇池国历史上也有着兄弟阋墙,争权夺利的事情,在争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位经历十分传奇的“落难王子”,上演了一出极为精彩的“王子复仇记”。
自从公元296年,杨茂搜建立前仇池国后,传到第三任国主杨毅,杨毅被族兄杨初击杀后,杨初上位为第四任国主,十八年后,杨毅的弟弟领兵为兄长报仇,杀死了杨初,而杨初的儿子杨国反应迅速,带领忠于他的部队,将叛军斩杀殆尽,顺利即位为第五任国主。
仅仅过了一年,杨国的叔叔杨俊作乱,杀死了杨国,篡位成功。
混乱之中,杨国的几个儿子逃出前仇池国,投奔了前秦。
当时的前秦同样处于混乱之中,国君符生滥杀好色,不得人心,刚建国不到六年的前秦不像是能长久延续的样子,杨安兄弟几个人跑过去,开始也只是暂时要一个安身之所,他们在前秦开始的境遇估计也不咋地,同时过去的杨佛奴和杨佛狗俩兄弟都没有留下什么记录。
然而,所谓锥处囊中,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
一年后,357年,苻坚杀死符生,自立为大秦天子,他任用王猛和邓羌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前秦的国力迅速增强。
在这一过程中,杨安也逐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能力,被任命为前将军。
365年,匈奴右贤王曹毂和左贤王刘卫辰(后来胡夏政权建立者赫连勃勃的父亲)领兵两万人攻打前秦,在他们带动下,又有一些周边的部落也反叛前秦,投奔了刘卫辰和曹毂。
苻坚大怒,亲自统兵出击,以杨安为先锋。杨安与匈奴大军正面交锋,大获全胜,临阵斩杀匈奴兵马四千余人,曹毂的亲弟弟也当场阵亡。损失惨重的曹毂大为恐惧,立即投降了前秦,而刘卫辰则被前秦头号大将邓羌击败俘虏。苻坚宽宏大量的放过了这俩人,依然让他们统领自己的部落。
366年,前秦发兵攻打东晋,主帅是王猛,麾下两员大将就是杨安和姚苌(后来后秦政权的建立者)。他们击败了东晋迎击的军队,掠走了汉阳一带上万户百姓北归。
陇西一带有大豪李俨,起兵占据城池,设立州郡长官。他一开始归降前秦,但随着实力的提升,李俨觉得自己也有割据一方的能力,便于公元367年,与前秦绝交。
没了靠山,李俨旁边的前凉就想要拓展一下疆土。当时前凉君主张天锡出兵三万攻入陇西,李俨屡战屡败,手中的城池大多沦陷,他只能领着残兵败将退守枹罕,并派儿子到长安,向苻坚请罪和求援。
苻坚大度,命王猛和杨安领两万骑兵,去救援枹罕。他们及时抵达战场,与前凉军大战一场,大破张天锡的大军,,斩首俘获近两万人。(晋书的《苻坚传》中,记载王猛失利,而杨安大胜,可见这一战中,杨安的功劳甚至在王猛之上)
张天锡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走,王猛又派兵讨伐附近叛乱的羌人,突入枹罕,擒下李俨。苻坚给了李俨一个光禄勋的闲职,将陇西之地收归囊中。
仍然是367年,前秦不满足于苻坚改革的宗室,抱团掀起了“五公之乱”。当时前秦的地盘也就是关中一片,而造反宗室的地盘则包括了重镇蒲阪、安定、上邽和陕城,将前秦的都城长安包围其中,声势浩大,更别说东边还有强大的前燕虎视眈眈。
这是苻坚即位后面对的最大的挑战,他自己都没有胜利的信心,试图与叛乱宗室讲和。遭到拒绝后,苻坚只好集结全国兵力平叛,为了防御前燕,前秦最能打的将领,如王猛、邓羌、张蚝和杨安,一边两个,去东线的蒲阪和陕城,他们在城外三十里下寨,构建堡垒,不主动攻打城池。
正如苻坚预料,陕城的造反宗室主动派遣使者去前燕,表示愿意投降,请前燕发兵前来,他将为前燕打开关中的大门!
消息传出,前秦人人惶恐,负责陕城的杨安集结重兵驻守华阴,堵住前燕入侵的通路。
然而,前燕皇帝慕容暐却对此不以为然,最主要的因素是慕容家族内部的猜忌。若是要发动灭国之战,要击败王猛、邓羌、杨安和张蚝几位名将,前燕必须要本事最大,声望最高的慕容垂出马,将倾国之兵交付才能覆灭前秦。
那万一拿到兵权之后的慕容垂,直接反了呢?
在皇位和统一北方的机会之间,慕容暐选择了保守,按住国中出兵的声音,静静旁观。
前秦得到了关键的时间,东线的二线将领们先败后胜,宁朔将军吕光表现出色,攻克上邽和安定,再驰援西线,协助王猛打破蒲阪,最后全军汇合杨安,猛攻陕城三月,破城而入。
持续了一年多的“五公之乱”得到平定,杨安虽然战场上没有多么耀眼的斩获,但他扎在陕城之外,挡住了前燕的视线和各种试探,避免了最大的敌人来搅局,明眼人都知道他的功绩,战后被晋升为镇南将军。
俗话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前燕放过了攻入关中的最佳时机,前秦削平国中反对势力后,权力集中在苻坚之手,他跟王猛这对明君贤臣互相配合,两年多的时间,前秦国力快速攀升。而前燕正好相反,名臣慕容恪病死,名将慕容垂击败东晋后,被逼的逃亡前秦,国中混乱,国力日衰。
370年,苻坚以王猛为主帅,邓羌和杨安等人为副将,统兵六万,攻打前燕。攻入前燕境内后,王猛主攻壶关,杨安独领一路兵马,攻打重镇晋阳。
晋阳兵多粮足,杨安久攻不克。另一边王猛高歌猛进,许多郡县闻风而降,王猛腾出手来,便引军到晋阳城下,深挖地道后,张蚝带着敢死队突入城中,一举破城。
不久,前秦和前燕决战,前秦大获全胜,俘虏斩首逾五万人,之后趁胜挺进,前燕兵马陆陆续续被杀、被俘和投降的有十几万人。
370年11月,慕容暐被俘,宣告了前燕的灭亡。战后,杨安因功被封为博平县侯。
371年,杨安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益州、梁州诸军事,梁州刺史,与宗室符雅一起领兵,讨伐杨安的故国——前仇池国。
前仇池国在几任国主灵活的外交政策下,与大国夹缝中左右横跳,已经延续了七十多年,是当时仅次于东晋,国祚最长的国家。仇池一直受到东晋的扶持,当成西北方的一道屏障,而且仇池地方太过险要,是谓“地方百顷,其旁平地二十余里,四面斗绝而高,为羊肠蟠道三十六回而上”,什么“一夫当关”,什么“易守难攻”,说的就是仇池之地。
七十年来,前仇池国也经历了多次入侵和多次战场失利,但是他们总是可以躲到山中,凭借险要的地势,让前来攻打的敌军无功而返。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前仇池国面对的大军之中,有一个人对他们的地形了如指掌,且心中满怀愤怒,他是来报仇的!
前秦大军中,名义上是符雅领兵,但实际指挥则是以杨安为主。面对来势汹汹的杨安,时任前仇池国国主杨纂连忙向东晋求援,也拉出了全国的所有兵力迎击。
战争过程乏善可陈,东晋的援兵及时赶到战场,与前仇池国的五万大军合兵一处,但完全不是前秦兵马的对手,杨纂遭受了惨败,军中阵亡者十之三四,剩余大多逃亡。杨纂还想要仿效以前的老办法,缩到山里面,可杨安长驱直入,一路杀入仇池群山之中,所向披靡。
杨纂没招了,只能老老实实,反绑双手,向杨安和符雅投降,前仇池国宣布灭亡。
杨安被任命为都督南秦州诸军事,镇守仇池。
从356年逃亡,到371年返回,15年的时间,杨安靠着他的坚韧和才能,实现了复仇和覆国的大计,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落难王子复仇记”。
东晋不太甘心让前秦占领仇池要地,373年,东晋梁州刺史发兵北上,却被杨安大败。败报传回后,东晋在沮水一带的守军都弃城逃走,杨安顺势南下,攻打梓潼。梓潼太守派遣数千名士兵,护送自己家人想要回安全的江陵,半路上被前秦军截击,军队被打散,家人被俘,梓潼太守只得投降了杨安。
在杨安的军势之下,蜀中各地纷纷归附,前秦占领了梁州和益州,夺取了长江上游的地盘。杨安立下大功,被晋升为右大将军、益州牧,镇守成都。
374年,蜀中动荡,数万人起兵造反,杨安和邓羌合力,两个月不到就击杀起义军首领,斩首两万余人,平定了叛乱。
奠定北方霸主地位的苻坚,将目光转向了南方,他想要成为统一乱世的君主。
378年,前秦以宗室符丕为主将,出兵七万攻打东晋的襄阳,杨安以樊州和邓州的军队为大军先锋。围攻近一年,襄阳陷落,前秦打开了东晋的大门,南北统一的大战,一触即发。
奇怪的是,杨安在历史上最后的痕迹,就停留在领兵出征襄阳上,之后两国都没有他阵亡或者病逝的记录。这一点倒是跟前秦头号名将,邓羌类似,时值壮年就了无生息。
不知是前秦内部的政治斗争,还是前秦胡人国家的史官不够专业所致。
只能说,如果像杨安和邓羌这般名将,能够活到383年的淝水之战,那这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或许会有另外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