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率部赴东北,看到后勤处给战士发棉衣,黄:领棉衣者写检查

秀才说文史 2025-04-19 12:06:49

1945年11月的一天,黄克诚率部到达东北。

原来,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中国革命胜利的起点在东北,他迅速做出两个决定:一、派陈云奔赴东北成立东北局。二、各大战区主力迅速轻装北上,在东北创建战略根据地。黄克诚率领的第三师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东北的。

这一天,黄克诚下连队巡视,看到后勤处的同志正忙着给一些穿着单薄的战士发棉衣。黄克诚就走了过去,问道:“还有多少战士没有棉衣。”

“一共有20多个战士。”后勤处的同志答道。

“领棉衣的战士写检查。”黄克诚说道。

11月的东北已经进入天寒地冻,没有棉衣怎么打仗?按说,后勤处给战士发棉衣也是天经地义,黄克诚为什么要让领到棉衣的战士写检查呢?

话还要从黄克诚率部奔赴东北说起。

1945年9月,刚刚结束两淮战役的黄克诚忽然接到上级命令,要其率新四军第三师3万余人迅速奔赴东北。

接到命令,黄克诚没有急于出发,而是让后勤处给大家补枪补弹,筹备棉衣。而且还下达一道命令:带枪,不少一支,棉衣,每人一套,棉被,能带多少带多少。

按说,部队奔赴前线之前,备足武器辎重这是常识,黄克诚为什么还要在下达这样一道命令呢?

原来,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有传言说日本人临走留在东北的军火堆成山,还有的说日军的仓库没人管,里面堆满棉衣棉被......

当时军委下达的命令是:“加快行军,抢占先机。”并没说要带多少辎重。冀热辽部队已经轻装北上,只带了一些洗刷用品,山东部队也是,有的部队甚至连洗刷物品都没带。

这就造成一些战士思想上对带辎重奔赴东北的不重视。所以,黄克诚这才下达命令做了强调。

果然,黄克诚命令一出,全师哗然。战士们悄悄私下议论,说啥的都有:“既然日本人在东北留下来那么多物资,我们还背过去这么多物资干什么?背着这么多棉衣棉裤影响行军不说,到了东北也要扔掉。”还有的说:“天气这么暖,背着棉衣是不是脑子坏了?”就连师参谋长和师政委都一起过来劝黄克诚:“上面都没有强调,我们背着这么多物资行军要耽误战机。”

听了大家的话,黄克诚没有解释。

首长不给解释,就有个别的战士想不通。于是,有一些战士就把背上的棉衣偷偷卸下来扔到了半道上。

这事传到黄克诚那里,他没有责怪,而是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了下来,并对后勤处的同志说道:“看到路边如果有战士扔棉衣,无论扔多少,全部捡回来。”

既然东北有枪有弹有棉衣,既然战士把棉衣扔了,黄克诚为什么还要后勤处的同志捡回来呢?

笔者翻阅了一些近代史料,找出了以下几点原因:一说,日军留下的物资堆成山,苏军不管,没人守,只是传言,没人亲见,黄克诚完全不太相信。黄克诚一生征战沙场,吃过假情报的亏太多了,正是人生阅历的历练,黄克诚养成了做事谨慎的习惯。

再者,小日本投降了,真的留下来很多物资,这些物资都掌握在苏联人手里,苏联人能不能靠得住?苏联人做出背信弃义的事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他们嘴上说的一套,背后做的又是一套,到了关键时刻,苏联人会不会变卦,一旦苏联人变卦,到了东北战场上战士身上没有棉衣,手里没有枪,那才是最可怕的。只有战备物资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最踏实。

所以,黄克诚才交代后勤处,看到有战士扔棉衣,要全部捡回来。

他还对后勤处的同志说:“现在还有个别战士想不通扔棉衣,等到了东北,找你们要棉衣的时候,要让他们写检查。”

果然,到了东北,苏联人真的变卦了,对我军“约法三章”:不准靠近铁路五十公里,不准靠近日本人仓库,更不准私自打开仓库领物资。直到这时候,一些梦想者才从梦中彻底觉醒。那些把棉衣扔到路边的战士,只好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这边,后勤处的同志忙着把捡回来的棉衣,重新发给那些把棉衣扔掉的战士。看到后勤处在发棉衣,黄克诚这才交代后勤处:“领取棉衣者,私自丢弃棉衣,回去写检查。”

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果然,通过这件事,这些扔棉衣的战士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深感内疚。

后来,在东北战场上,兄弟部队由于物资匮乏,加之人员冻伤,连连溃败。而黄克诚的第三师携带了充足的子弹,还有大批棉衣棉被,不但人员没有出现大批冻伤的现象,还成了东北战场上唯一一支骁勇善战打头阵的部队。

这完全得益于黄克诚对东北战场上的超前预判和善于思考的结果。

0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