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的一天,张爱萍视察酒泉。

原来,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毛主席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和构想,并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张爱萍。为了早日研发成功,张爱萍每天找人才、跑工地、下实验室,与各领域科学家、技术工程人员谈心,解决工期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张爱萍天天忙得像一只陀螺。
这一天,张爱萍来到酒泉基地视察,他进工地,查看工程进展情况。进实验室,了解实验的进度。又走进官兵宿舍和大家交谈。这样一大圈走过来,已经是午饭时分。
听着肚子里咕咕叫的声音,张爱萍就去了基地服务社,打算吃点东西。
刚到服务社门口,看到几个小战士从服务社里走了出来,坐在了门口的石凳上休息。他们每个人肩上斜挎着一个背包,这吸引住了张爱萍。
张爱萍开始有些纳闷:“他们怎么每个人都斜挎一个背包呢?不好,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张爱萍到底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呢?
第一个问题,他们不是基地上的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汽车,战士们出行基本上靠双脚走路,每当战士们要出远门,就要把一个挎包斜跨在身上,以便装干粮和水,半路食用。看着几个战士每人斜挎的背包,张爱萍的第一反应:他们不是基地上的人,应该是附近过来的同志。
张爱萍就把服务社的人喊过来问,果然,他们是几十里外某个执勤点过来的同志。他们是专门过来基地置办一些日常生活物资,以满足执勤点的后勤保障。
服务社的人还解释说:“因为他们过来的太晚,生活物资早分配完了,他们坐在这里休息一会就返回驻地。”
听了服务社的解释,张爱萍本想发火:他们几个那么大老远的路跑过来,就这么让他们空手而归么?转念又一想,基地的同志也挺辛苦,张爱萍话到嘴边咽了回去,他交代说:“记得下次多备些物资。”

基地同志答:“是。”
正说话间,张爱萍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当服务员给张爱萍他们上饭菜的时候,张爱萍抬头看了门口那几个斜挎包坐在石凳上的战士一眼,只见几个战士在分吃一个馒头。
看到这,张爱萍心里咯噔一下:原来他们都没有吃饭。
张爱萍把手里的筷子往桌子上一摔,连忙端起自己桌子上的馒头来到门口。他把馒头硬塞到战士手里,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你们还没有吃饭吧,几个人分吃一个馒头,能吃饱吗?怎么不去食堂吃饭呢?”
“报告首长!我们带的干粮路上吃完了,服务站说我们来晚了,他们这里也没有吃的了。”一个小战士抢先回答。
看着小战士那一张稚嫩的脸庞,张爱萍马上变了脸色,他对工作人员喊道:“把你们司令叫来!”

司令来到,看到张爱萍沉着的脸,吓得站在一旁不敢说话。
张爱萍就问他:“到你们这儿来晚了就不给饭吃,是谁规定得?那我比他们来得晚,怎么就有饭吃。你们这到底怎么回事,给我说说清楚。”
只批评得基地司令扭过头去偷偷抹眼泪。
见批评得差不多了,张爱萍又命令工作人员把自己的饭菜分一半给战士们吃!
看着战士们低头吃的很香,张爱萍的脸上这才恢复了笑容。
后来,张爱萍专门开了个会。会上,张爱萍对基地服务社提出两点要求,一、要想方设法备足物资,让执勤点战士来了不能空手而归。二、如确实缺货,要提前联系执勤点,不让战士白跑一趟。
为了督促工作落到实处,张爱萍就此事多次过来巡查。

这就是张爱萍,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找到问题所在而解决问题。他的务实作风,值得我们每一位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