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枪决两名干部,莫文骅劝阻无果,回头去找县长:借我一杆枪来

秀才说文史 2025-02-14 11:42:37

1941年8月的一天,时任西北局军法处长的莫文骅,忽然带人来到了当地县政府。莫文骅这次带人来县政府,一不筹粮,二不借钱,而是找县长借枪来了,而且是只借一杆枪。

莫文骅为什么去找县长借一杆枪呢?

他是在救两名八路军干部。

原来,就在不久前,王震的359旅在当地筹粮,这两名干部就带着几名战士去找当地县政府。这也没有什么错,你卖我买,公平交易。

粮食也看过了,价格也谈妥了。偏偏这时候县长出来又说话了,说八路军给的价格太低,要在原来的价格上再加价1分。

这不是坐地起价么?两名八路军干部不干了,就和县长争吵了起来,后来还发生了肢体摩擦。县长哪里是八路军干部的对手,见县长要吃亏,县长手下就拿出枪来开了一枪。

当时现场有点乱,也不知道是谁打的,好在这一枪打在了墙上,没有闹出人命来。可县长却一口咬定是八路军战士开了枪,还把状告到了王震那里。

王震一听大怒:“我让你们去筹粮,不是让你们去打架,还敢开枪。”

开枪可是算严重违反纪律。为了严肃军纪,也是为了缓和军民鱼水情,更是给当地政府一个交代,西北局最后研究决定:此事绝不姑息,对两名干部进行处决。

当莫文骅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他急忙去找王震问个明白。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没有确凿的证据,你怎么能随便做出枪决决定呢?”莫文骅见了王震问道。

“证据确凿,怎么是乱枪决呢。”

“你哪来的证据?”

“县长提供的证据。”

“这是一面之词,无法服众。”

“你别再说了,谁说情都没用。”

“你真是油盐不进。”莫文骅生气地说。

莫文骅见劝阻不了王震,这才跑到县政府找县长借枪来了。

大家可能有疑惑了,莫文骅借枪,难道是要劫法场?

当然不是!

要劫法场,莫文骅也用不着跑到当地县府借一杆枪吧,再说莫文骅也不会违反军纪去劫法场。

那么莫文骅借枪有什么用呢?这和解救两名红军干部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了!

前面说了,莫文骅时任西北局军法处长,军法处长干什么的?办案的啊!莫文骅办案讲的是一个证据。不是县长一直说,是八路军开的枪吗?那得找证据啊!找到证据一切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见莫文骅跑到县府借枪,县长也不敢多说什么,他就命人拿来了一杆枪。接过枪,莫文骅指了指一面墙上的弹坑问:“这就是你们双方争执时,打出来的弹孔吧?”

县长说:“是。”

这时候,莫文骅举起枪做瞄准状,只听“砰”地一声枪响,墙上又多出来一个弹孔。

莫文骅放下枪,走过去,指着两个弹孔对县长说:“你看看,这两个弹孔是不是一模一样,这就说明,那天是你们的人开的枪。”

只说的县长低下头不再言语。至此,县长的谎言不攻自破。

莫文骅马上回头又找到王震,把自己调查的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拿出了证据,洗白了两名干部,王震这才命令释放了两名干部。

后来,莫文骅常把毛主席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挂在嘴上。他说:“我凡事都要讲证据,没有证据,我就会较真。”

莫文骅正是靠这种认真的态度、较真的作风,后来才能在自己负责的政工工作中独树一帜,独当一面。

1955年,莫文骅被授予中将军衔。2000年,莫文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