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的一天,八路军343旅686团工兵营营长王耀南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他前面的不远处,炮弹爆炸过后,掀起一个大大的弹坑。王耀楠随手抓起一把被炮弹炸得焦黄的泥土直皱眉头。

王耀楠带领的工兵营,已经连续打退敌人第三次进攻了。
原来,随着日军对我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八路军总部命令343旅开展游击战争,避免和敌人正面冲突。
这一天,343旅686团在转移途中,在晋西南的川口村还是和敌人遭遇了。躲,已经来不及了,团长李天佑急忙命令战士们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准备战斗,同时命令王耀南带领工兵营抢占附近山头,配合部队打阻击。
当时遭遇的日军有一千五百多人,敌人武器装备先进,且有炮火支援。在打退日军的三轮进攻之后,日军对王耀南所在的工兵营阵地用炮火进行了猛轰,一轮炮火之后,阵地上的草木瞬间变成了一片焦土。
接下来,敌人就要开始新一轮的进攻了。这时候,我军战士手里的武器弹药将要耗尽,再这样坚持下去,只剩下和敌人肉搏的机会了。王耀南看到,有很多战士已经上好了刺刀。

当时敌众我寡,如果和敌人展开肉搏,就预示着整个工兵营可能会全军覆没。作为营长,他有义务保护好每一个战士的生命安全。怎么办?王耀南扫了一眼阵地上一个个年轻的脸庞,随手抓起一把被敌人炮火炸得焦黄的泥土,陷入了沉思。
忽然,王耀南把手里的焦土往地上一撒,握紧拳头对副营长说道:“传令下去,等敌人上来,把子弹对着敌人可了劲地招呼,然后下山背尸体,能背多少背多少。”
“啥?下山背尸体,营长,我们背那么多尸体做什么?”副营长不解地问道。
“这些尸体能救战士们的命。”王耀南答了一句。
“尸体怎么救命?”

副营长的问题王耀楠没有马上回答,他重重地说道:“不要问那么多了,马上执行命令。”
那么,王耀南为什么要战士们下山背尸体,这些尸体到底有什么用?真的如王耀南所说可以救战士们的命吗?
还真的能!
原来,王耀南知道,日军在出发前,每个人都要配发120余发子弹,抢回来敌人的一具尸体就等于抢回来120发子弹,有了这些子弹就不用和敌人打肉搏战。
可能有人会问,从敌人尸体上抢弹药,直接从敌人尸体上把子弹摘下来不就成了,为什么还要把尸体背回来呢?

这就要说一说尸体的第二个作用:挡子弹。当战士们背着敌人尸体返回山上的时候,背上的这些尸体正好成了“防弹衣”,可以阻挡背后敌人射来的子弹,减少不必要伤亡。
背回来的这些尸体,他还有第三个作用:防炮弹。当时,日本兵特别尊重牺牲的战友,即使战友牺牲了,也希望留个全尸。当那么多日军尸体被战士背上我军阵地后,日军就不再对着我军阵地开炮了,他们不希望把自己战友的尸体炸个稀巴烂。
果然,在打退敌人的又一轮进攻后,敌人就再也没有对着我军阵地上进行炮击。王亚楠利用敌人的这些尸体轻易就拖拽住了敌人。
后来,日军竟提出用八路军俘虏,来交换被我军背回来的尸体,这也是王耀南始料不及的。

川口村一战,我军反败为胜。这既是八路军战士英勇奋战的结果,也是王耀南善于思考和超前预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