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二世而亡,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以下三个主要因素要全面考虑

采蓝说历史 2024-10-07 16:26:38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六国反秦而分崩离析,历史极具因果轮回之对称美。

但历史终究是胜利者书写的,被推翻和打倒的秦朝注定是要承受后世一些抹黑和误解的,比如秦朝是亡于它自身的残暴统治。造反也需要名义,不把你秦皇定性为暴君,那么那些替代者、后来者、造反派如何能在道义上站稳脚跟呢?

日久年深之后,客观上也就造成了人们心目中“秦亡于残暴”的概念根深蒂固、难以动摇了!可是,大家仔细去想一想,如果一家超级大公司突然被人兼并了,然后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前者管理不善,这其中真诚、详细能有几许?

秦朝二世而亡其实是一个系统崩溃的问题,它背后的原因也一定是系统性的,所以我们真的不能局限于它的残暴这一个点上去诊断、反思。那么,该如何系统性去思考秦崩的问题呢?个人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可供大家综合参考的。

高压铁血的管理基因方面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大秦帝国》主题歌歌词

众所周知,秦国的崛起是源自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为秦国解决了什么样的巨大问题呢?实际上就是贯彻国家意志时动力不足的问题。打个比方,秦国想要鞭笞天下犹如120迈的暴走,但是秦国那台破旧的国家机器却根本没法提供相应的驱动力,商鞅变法其实就是通过强制手段把国家能量都集中到了“以军队为主、以农民为辅”的两条腿上,顺利启动了秦国不顾一切的暴走模式。

换句话说,商鞅变法把秦民全部变成了敢死队成员——要么亲自上战场要么支援战争,要么杀死敌人要么被敌人杀死。也正是因为如此,商鞅和商鞅变法在后世是备受争议的,膜拜者自然是只看到它的瞬间功效,而忽视了商鞅变法这种特效药的副作用;而批判者可能更多地站在了民本思想去反思反思它对人性的桎梏。

但不管怎么说,商鞅变法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三秦子弟被军功制度、赋税制度等森严法纪套上了军功、爵位等利益枷锁和荣誉、尊严等道德枷锁,全变成冷血而又凶狠的饿狼。这些嗷嗷叫的饿狼成功地让山东六国瑟瑟发抖直至灭亡。

可是特效药的药效一过之后,是不是病体必须要遭受一波更为严峻的反噬?商鞅变法的法家思想在秦灭六国时达到了高潮,随后立马开始副作用反噬了。

比如秦国征战天下的时候,秦律规定,三秦子弟只能以或兵或民两种身份存在,只要国家需要,必须要不顾一切地上战场,上了战场就必须忘记生死地往前冲,拿敌人的首级来换取自己以后的生活保障……这在逻辑上其实都是讲得通的,有付出才有回报嘛,这就是比较典型但也比较偏激、强硬的正向激励机制嘛。

但是等到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商鞅变法这一套制度设计就成了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了。因为秦国是军国主义国家,一个无仗可打的军国主义国家怎么去维护和稳定?你秦国的正向激励空间已经被填满,相反你的负面制裁影响就会被无限放大。

打个比方,某公司的业务模块为了占据某一块市场,对业务经理和业务员各种狼性激励,这在公司没有完全占据这一块市场的情况下,问题是不大的,因为总会有新的利益蛋糕填充进来去满足业务口猛冲猛打的欲望诉求。但是,这块市场被你们完全占据了呢?你的业务人员还会猛冲猛打吗?他们猛冲猛打还有空间吗?相反,他们会做得多错得多的!按照秦律小罪大惩的尿性,秦民几代人的生死积累可能顶不住某个人的稍不留神……

也就是说,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它激励考核机制的弦已经被拉满了,没有任何进步甚至缓冲的空间了。这个时候,秦国必须要改制,也就是更换游戏规则。因为你不能让你的子民和员工只有挨罚的份而没有立功的机会呀!

所以,秦朝二世而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就是它的管理基因和制度设计上。草创期和发展期的企业,你可以使劲喊,同志们使劲给我往前冲,打下来的地盘我跟你们分红。但是成熟期和稳定期的企业,其实是不能这么去干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公司的业务结构已经稳定了,猛冲猛打有个毛用,自己人打自己人吗?打赢是输,打输了更是输。更为甚者,稍微不注意,毕生积蓄和前途命运还得全部搭进去。

咱随便举个例子哈!商鞅变法中有很多反人性的条例,比如不允许族居、私聚等等,就好比我们现在不允许在工作中之余搞同事聚会一样。它的本意是什么呢?是禁止大家凑一块交头接耳然后变得过于喜欢思考人生了,是希望高强度、高密度的战斗状态让大家都全神贯注投身到耕战一体化的伟大工程去,大家不要闲着、不能有太多想法、不能凑热闹起哄……这在紧张时期,大家各忙各的,确实不会爆雷,很多流水线生产线就是这么干的。但如果是在天下一统的闲散时期呢?本来就没啥战事可参与了,大家都闲下来了,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如果一时没忍住到兄弟家去串个门结果被罚了个倾家荡产,有几个人会想得通?接受得了?

过刚易折,秦朝二世而亡本质上是因为它的管理模式没有什么弹性空间,容错率极低,纠错率更是接近于无。以前秦民犯错受罚,他们还可以通过到战场上去杀敌来将功赎罪、重头再来,天下一统之后,他们陷入了一错毁所有的绝望境遇。

这些其实也就是法家思想作为唯一国家意志支撑的严重不足,本来你是设立了奖与罚两条腿来走路的,但是走着走着就变成了只有“罚”这一条腿走路了,慢慢就会让被管理者进入一个想不通、走不出的死胡同。

大家不要觉得秦民对带领他们一统天下的秦朝王室有多深的感情?普罗大众更多还是更加关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没见多少“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吧?刘邦入主咸阳的时候,一纸简单的“约法三章”就让三秦归心了吧?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秦朝威猛先生到底的搞法,严重破坏了秦朝社会中低层的生态均衡,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张密集而又频繁的“人人自危”网中。

剧烈频繁的管理节奏方面

秦朝的建立者始皇嬴政自然是无可争议的一代雄主,但是雄主也终究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就很难走出自身欲望的惯性……秦始皇这个人干的很多事其实都是足以彪炳史册、利在千秋的,但是问题就出在他太过于急躁、霸道了,他想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想到的丰功伟业都做成稳定的模板,这是要了秦朝小命的又一关键原因。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这句话听起来确实让人感觉威武霸气。但是大家也要想一想,这句话也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秦国这台战争机器已经整整高负荷运行了六七代、上百年了,是不是该停下来检修一下呢?是不是要先放松一下节奏缓口气再说?

这一点,相信跑过马拉松的朋友是会一点击破的。没有一个马拉松高手是全程都处于极速模式的,真正的高手一定是会根据自己的体能、状态、进度等等综合来调控、设置自己的输出力度的。从起跑就一直狂奔到底的人,一般都会累死在终点线之前的。马拉松长跑纪念的那位主角就是这么把自己跑死的!

秦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模式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烹饪界的高压锅模式,它确实能高效、快速地实现自己的烹饪目的,但是这个高压锅如果一直处于猛火上气的状态,也是非常容易爆炸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猛火上气后,赶紧转小火慢炖,最后再关火泄压。

但是呢?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并没有及时刹车,秦国这辆动力十足的超级跑车被他一脚油门踩到底,最终在速度狂飙的过程逐渐失控。

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是秦始皇的著名“三功”。其实这“三功”背后无一不是耗力巨大的大工程,咱不一一具体介绍哈,就举一个例子。比如今天湖南提“长株潭一体化”一样,各种地域性的差异化既有存在要打破,然后要制定新的秩序去统一规范,这背后是相当困难的。电话区号是不是要统一?是不是要把原有的电话区号全部进行取消重设?是不是要重新统一入网归档?三市是不是要实现交通互通?是不是要修建各种市级交通枢纽?是不是要协调好各个平级机构的关系和矛盾……

后世人可能谈起秦始皇的“三功”就是云淡风轻的一句话,但很少有人会去想它们的实现方式需要什么东西去支撑,不会去思考它们的实现阻力究竟有多大?想一想我们后世的拆迁重建工作吧!你要废除别人国家的文字,统一按照秦国的小篆来,这背后能没有巨大的阻力和冲突吗?怎么去解决这种阻力和冲突呢?武装镇压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秦始皇的“三功”还不是引发民乱的主要源头,毕竟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改造,老百姓的痛感不会过于强烈。就跟现在很多人用来自我安慰的一句话一样——生活就像是GJ,既然不能反抗,那就好好享受它吧。我们是打心里抵触你那一套,但是既然你已经霸占了我们的身子,也不妨碍我们顺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真正引爆秦朝崩塌的是秦始皇永不停歇的大兴土木,比如修建秦驰道、比如修建骊山行宫、比如修建万里长城……基建狂魔秦始皇这样举措其实放在后世人的立场上来看,其实都是功德之举,但是放在秦朝子民身上却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国时代以来,天下纷争已经持续了几百年,黎民百姓其实基本就没有过上什么安稳日子,全是在不停为诸侯的荣誉和疆域在不断参战买单……这也无可厚非,最原始的家国情怀嘛!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其实已经打破黎民百姓原来那种狭隘的家国概念了,不像过去那样,我是赵国子民,他是楚国子民,你是秦国子民,咱们到关键时刻必须要泾渭分明。现在咱们都是大秦子民了,咱们没有天然的战争枷锁了,所以是不是能安安分分地过日子呢?这其实是百姓们对秦朝统治者潜在的最大呼声!

可是,天下一统之后,老百姓却发现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战争的解除而改善,替代战争的是无休无止的高难度大工程。比如修建长城,动用劳工就有上百万,累死、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关键是这种强制性的劳役是让人看不到尽头的。修完秦驰道还有长城,修完长城还有阿房宫……

其实,咱们勤劳善良的华夏儿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怕苦点、累点的,他们怕的是自己永远走不出黑暗的尽头、看不到希望的出口。比如今天的职场,公司偶尔让员工加个班,这其实都不叫事。让员工愤怒和绝望的是习惯性、频繁性、永久性的加班……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不堪其负才会击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的。

秦始皇这个基建狂魔呢,其实还是太过于激进了,想到了自己爱做的事,恨不得一天来个七八次,别人受不了,自己也不一定受得了。这是秦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总结一下就是秦朝疯狂的抽插,让天下黎民早已疲惫不堪的身子真的承受不了了,最后沦为“配合也是个死,不配合也是个死,还不如搏一搏看是否可以挣脱命运枷锁”的尴尬加绝望境遇。

防敌不严的管理漏洞方面

秦始皇在灭掉六国之后,对六国贵族的反扑风险其实也是做了大量的管控和防范的。比如他把六国贵族阶级悉数迁往咸阳安置,让六国失去政治核心,降低了六国政治反扑的风险;比如他收缴了天下铁器,使得民间失去了自我武装的有利条件,降低了武装叛乱的风险等等。

但是,秦始皇这种风险防控力度相对于一个帝国的管理级别还是颇为不够的。很显然,秦始皇在风险对象的评估上没有做到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依然沿用了历史惯性思维,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停留在贵族之间的名利地位之争,却忽略了战国中后期已经无法遏制的新兴士族阶级要跻身核心舞台的问题。

秦之覆灭,凶手其实是两股截然不同的势力,包括之后的楚汉相争其实也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在做最后的PK。这两股截然不同的势力分别是六国旧贵族和迫切实现阶级跃升的社会游士集团。大泽乡起义的发起者陈胜、吴广,于芒砀山斩白蛇聚义旗的刘邦,还有韩信、卢绾、萧何、曹参、张耳等等,其实都是士族阶级,他们以六国旧贵族为政治旗帜,与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联合掀起了反秦浪潮,在秦崩之后,与贵族势力代表项羽一决生死,把历史发展的车轮推上一个崭新的下沉式新轨道。

秦灭六国,并改革实行郡县制,这其实是历史一个极好的发展开端。但是因为秦始皇个人阶级局限性的影响,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并未直达根本,忽视了战国末期诸侯国国家养士已经严重外溢的客观事实——战国四公子养士其实是给国家兜底或者说分流,依然把主要风控对象集中在六国贵族身上,导致六国灭亡之后,原本很多暂时得到妥善安置的士族阶级,突然失去制约和安排,从而频频爆雷。

打个比方,一家公司突然兼并了六家公司,而这家公司只是对被兼并的六家公司的股东和高管设防,而没怎么考虑去合理管控和安置原来六家公司的精英阶层,试问那些精英阶层从香饽饽沦为下岗人士,他们会善罢甘休吗?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叫“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你兼并别人的产业,就一定要承接别人原有的主要矛盾,要利用你的新系统、新平台去稀释、转移、化解原有的主要矛盾,得学会系统性的梳理与融合,而不能止步于兼并之本身。

举个例子,沛县著名老流氓刘邦年轻时曾经到信陵君魏无忌那里去自荐当门客,这是啥意思?是不是跟我们大学毕业之后到处投简历找工作是一个意思?但是当时的人才市场已经极度内卷了,从社会大学毕业的刘邦显然是长时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后来长时间以待业青年的身份在混社会,最后好不容易把自己运作成为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泗水亭长。后又因完不成工作任务面临再次失业的风险,才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的。

所以,一个王朝的兴衰通常不会是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单一矛盾所决定的。秦并天下,其实是把六个自带病毒的个体强行吞并,但没有及时为吃下六份毒药的自己及时解毒。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和假设,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正确的做法是拿出大量的优质岗位来养六国游士,给士族阶级泄压,同时休养生息让厌战的百姓实现自我解压,从而用他们的安居乐业去巩固国家统治基础和上层建筑。

聊到这,不知道大家会从秦末天下大乱中联想到一些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想提醒大家的是,社会人才、人力资源的过剩永远值得大家警惕和忧虑。

秦末的反秦浪潮之中,真的心系跟秦国有家仇国恨的势力其实并不多,大多是想通过秩序重组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比如韩信就是如此。秦朝若能像刘邦那样许以大将军那样的要职,他未必不会为秦朝卖命。小孩子才分是非,成年人只讲利益,这就是既得利益者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而反秦联盟则矢口称秦始皇为千古暴君的真正原因。

结语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经验教训就是我们从未从历史中汲取过任何经验教训,类似于秦崩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层出不穷。

关于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其实是要有足够强的系统思维才能一窥究竟的,而不能过于狭隘地去进行点对点的归因。以当今社会的企业重组为例,一定会有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彭越、英布这样的人和事存在和发生的,也一定会有人对新公司和新制度口诛笔伐的……这些其实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精准地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阻力群体,释放出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去安抚和化解它们。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