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北宋词人贺铸评传(43)

小楼听雨是诗轩 2025-02-02 20:28:36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编者按:

本文是钟振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项目批准号17ZDA255)的阶段性成果。

北宋词人贺铸评传(43)

(三)贺铸词的题材与思想意义

1,爱国词

关于贺铸的《六州歌头》,介绍过它的文学史著、注释过它的文学选本颇有一些,但为之系年并指出其写作背景的,主要是两本书。

一是林庚、冯沅君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下编第一分册中说:据程俱作的贺铸墓志,贺卒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词可能即此年作。

又说:金统治阶级在灭辽后,积极准备攻宋,而宋王朝却以为天下自此太平,拒绝臣民对边防建议,甚且严刑禁论边事。诗人感到国家的危机将至,从而发出迫切的抗敌的呼声。

又注“笳鼓”三句说:东北方民族势将南侵,自己年虽老,却为此悲愤。因当时统治集团禁言边事,所以这几句措辞较隐蔽。“笳鼓动”,战事将爆发。“思悲翁”,这里取意于“翁”,“思悲”,老人为边事悲伤。时作者年已过七十。

二是夏承焘先生作、吴无闻先生注的《瞿庵论词绝句》(中华书局出版)。其中咏贺铸一首有云:燕山胡角樊楼酒,临逝同谁拍六州!

注曰:燕山胡角,谓辽兵入侵。

注中又说此词系贺铸晚年感愤时事之作。他卒于宣和七年,其时宋、辽边衅方炽,宋朝廷乃深讳之,他的词为此而发。

两说都将此词系在徽宗宣和七年,亦即贺铸七十四岁,临死的那一年。不过一说为抗金而作,一说为抗辽而作,又有着重要的歧异。

笔者不同意这两种意见,特将自己的看法发表如下。

一,此词非为抗金而作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三句作出精确的解释。

笳和鼓都是军乐器。隋·薛道衡《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诗曰:笳声喧《陇水》,鼓曲噪《渔阳》。

“渔阳”是军乐曲中的鼓曲。《旧唐书》卷五八《柴绍传附平阳公主传》载唐高祖曰:鼓吹,军乐也。《新唐书》卷二三下《仪卫志》下载,唐鼓吹部有小鼓九曲,第一曲即《渔阳》。

“思悲翁”也是军乐曲。《晋书》卷二三《乐志》下曰: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思悲翁》等,列于鼓吹,多序战阵之事。

三句串讲,是说军乐曲吹奏起来了,表示战争已经爆发。白居易《长恨歌》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用军乐曲惊破歌舞曲来代表战争打断了升平。同时,“渔阳”又含有安禄山据渔阳等郡发动叛乱的意思,一语双关。贺铸词“渔阳弄”云云,也应这样理解。它当是隐喻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入侵。由此更可看出,贺铸写此词时,边塞的战火正在蔓延。

众所周知,金人伐宋的战争是宣和七年冬十月开始的。贺铸此词果真为抗金而作,那只能作于这个日期之后。可是,程俱的《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明明白白记载着贺铸以宣和七年二月甲寅卒于常州之僧舍。也就是说,早在金人南侵之前八个月,贺铸就已去世了,这首词怎么可能是为抗金而作呢?

顺便提一下,程俱是贺铸晚年的知心好友。《贺公墓志铭》中记述道:政和间,余居吴(按,今江苏苏州)。方回病,要余曰:死以铭诿公矣。今年春,病笃,见余毗陵(按,今江苏常州),复理前约。将葬,其子又以治命来求铭。可见,这篇《墓志铭》是应贺铸生前的多次嘱托以及贺铸死后其子的请求而撰写,文中所记贺铸去世的日期,宣和七年二月甲寅日,绝不会错。

《中国历代诗歌选》的注者是读过这篇《墓志铭》的。为了避免贺铸之死在先、金人入侵在后这一矛盾,注者将“笳鼓动”解说为战事将爆发,说贺铸预见到金人势必南侵,感到国家的危机将至,用了三次表示未来的时间状语“将”。然而,“笳鼓动”明明是说“笳鼓”已“动”或正在“动”,释作战事将爆发,有违原文的语意,似不足为训。

(未完待续)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0 阅读:0

小楼听雨是诗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