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编者按:
本文是钟振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项目批准号17ZDA255)的阶段性成果。
北宋词人贺铸评传(48)
(三)贺铸词的题材与思想意义
1,爱国词
西夏,是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分。党项族也是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属于西羌族的一支。
它最强盛的时期,面积包括今宁夏大部、陕西北部、甘肃西部以及内蒙古、青海的部分地区。它的都城是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北宋建国初,党项族首领李彝兴接受了宋太祖给予的太尉官衔,并继续保留着唐以来的建难军节度使,后周以来的西平王等职名和爵位。
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十月,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国称帝,此后即不断侵入北宋领土,掳掠汉民族的人口、财物。缺乏战斗力的宋军不但难以克敌制胜,还屡遭败绩,于是朝廷只好向夏人岁纳大批银、绢,换取苟安。
熙宁、元丰年间,宋神宗在位,以王安石为领袖的新党执政,变法革新,整军抗战,且能从战略角度考虑根绝西北边患问题,一度取得熙河战役(熙宁五年,1072)的重大胜利,从吐蕃人手里收复了河、湟之地,主动钳制了西夏侵略势力,使宋、夏边界形势初步改观。尽管后来在灵州战役(元丰四年,1081)、永乐战役(元丰五年,1082)中遭到严重挫折,但终神宗之世,北宋对西夏的抗战态度是坚决的。
神宗死后,哲宗以幼龄即位,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旧党上台,元祐更化,尽反王安石变法之所为,对夏人的入侵采取妥协姿态。元祐元年(1086)春,司马光上《论西夏札子》,公然提出要将米脂、浮图、葭芦、安疆等西北边防要塞拱手让与夏人,其言曰:
国家方制万里,今此寻丈之地,惜而不与,万一西人(按,即西夏人)投间伺隙,长驱深入,覆军杀将,兵连祸结,天下骚动,当是之时,虽有米脂等千寨,能有益乎?不唯待其围攻自取,固可深耻;借使虏有一言不逊而还之,伤威毁重,固已多矣。故不若今日与之为美也。
此议一出,刘挚、苏辙、范纯仁诸人随声附和。苏辙竟认为应乘西夏尚未主动提出索取这些要塞之前,赶紧相让,其言曰:
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听断,将帅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
文彦博更主张连同熙河路全部地区以及兰州一齐奉送。一时间妥协的呼声甚嚣尘上。虽然,经过变法派安焘等人的力争,熙河路及兰州地区幸而得以保留,然而米脂等四寨却终于被妥协派们奉送给西夏了。
忍辱退让并没有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和平与安宁。宋、夏休战不到两年半,夏人的铁骑又开始南侵。于是,我们在史书上重新看到了如下的记载:
〇元祐六年(1191)四月,夏人寇熙河兰岷、鄜延路。八月乙卯,夏人寇怀远砦。
〇元祐七年(1192)十月丁卯,夏人寇环州。
细玩贺铸《六州歌头》词中“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一段文义,不是包含着痛惜自己以及一切爱国将士有志报国,却因妥协派当道而无路请缨,这样一股抑塞悲愤之气么?这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恰恰吻合无间。
如果笔者的考证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对于贺铸此词,实应给予极高的评价。因为在北宋词坛,抨击朝廷中妥协派的词作,这是仅见的一篇。靖康事变之前,忧时愤事而能与后来李纲、岳飞、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媲美的爱国词作,除此而外,更有谁何?
(未完待续)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