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不要打生长激素?
”这句话最近在家长圈里成了一个热门讨论。
南方的邓柳总是在为10岁的女儿小玮的身高担心。
小学里的开学典礼,她站在校门口,看着自家女儿排在队尾,不由自主皱了皱眉。
孩子排队按身高顺序,从最高到最低,自家孩子总是在最末那个位置。
哪怕总成绩排名中等,她却总觉得,身体上的“矮”给了人一种先天上的劣势。
邓柳说,刚发现小玮比同龄人矮半个头的时候,她其实蛮无所谓的。
小时候觉得孩子矮一点无所谓,“可爱嘛”。
但后来,小玮自己都开始有点自卑了,有一天放学,拿着手里的新课本,蹭到妈妈身边:“妈妈,我是不是班里最矮的?
”这话一说出来,邓柳再也做不到无所谓了。
为了这几公分,小玮喝尽了各种“催长汤”,一天两杯牛奶不间断,课余时间跳绳练到腿软,就连晚上睡觉时间也严格控制在10点之前。
但两年下来,大家的孩子都在蹿个,她却长得没那么明显。
医生建议做生长激素的激发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她确实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打针这个选项,就这样摆在了她的面前。
另一边,舒平的焦虑来自社区的悄悄比较。
她的儿子洋洋才9岁,就已经和班上好几个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都开始注射生长激素了!
舒平跑了许多科室,把孩子的骨龄图翻来覆去地看,最终得出的结果却是:孩子的骨龄偏大,预测出将来的身高也不过168厘米。
作为一个身高只有1米52的妈妈,她非常清楚,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那一瞬间,她咬了咬牙,决定试一试。
对于家长来说,生长激素是“提升身高”的希望,但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
舒平每次去给洋洋开药,总能碰到一位正在纠结是否下定决心的家长。
有人会问她:“这个针有效果吗?
”舒平点点头,但又小声补上一句:“每个人的结果不一定一样。”
医生向她解释,生长激素其实是通过促进骨骼和肌肉再生来帮助身高增长的,但注射毕竟是人为干预,不是百分百保险。
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原本健康、激素水平正常的孩子,效果没有想象中那么显著。
有医生举过例子,有个预测身高已经达到173厘米的男生,家长嫌孩子不够高,花费了数万元,用了两年的药,结果最终还是只有173厘米,分毫未差。
这让舒平感到后怕,但她同样觉得,这样的“赌”她没法回头:“168厘米太矮了。
如果打了针能到170厘米,哪怕再高2厘米,对孩子的好处可能就是一辈子的。”
关于生长激素的副作用也一直是家长的隐忧。
网上流传的一些说法,比如会诱发儿童糖尿病、甲状腺问题,甚至肿瘤生长,听起来让人紧张。
舒平坦言,第一次给洋洋打针时,手都在抖。
但医生的一句话分量很重:“适量用药、严格监控身体状况,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舒平想着,“孩子的每一步都要控制,我总得试一试。”
在生长激素门诊的诊室门口,总能看到家长和医生的“拉锯战”。
一些家长一进门就要求医生开药,但医生一看孩子的检查指标,发现各项发育完全正常,“身高也算不上矮”,于是温言劝退。
可是有些家长不愿听。
舒平就碰见过一位妈妈,孩子预测身高165厘米,医生建议运动代替药物。
那位妈妈不愿信:“我认识那谁谁家的孩子,打了针175厘米了。
我们怎么就不能打?
”
在邓柳看来,身高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数字,而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资本”。
她还记得学生时代,自己班里总有几个较矮的女生,在体育课时被老师默认“跳远占不到优势”,分组活动时也总嫌她们“太小只”。
“总觉得矮一点就在人前气势不够,比同龄人弱了一点。
”
而舒平的担忧是更切实的,“我知道孩子以后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或许并不是全由身高造成的,但哪怕能因为长高几公分少经历一些,我也算心安。
”
然而这样追逐的信念,也有时被现实泼冷水。
有一天洋洋跟妈妈提起,“班上有个1米8的男生篮球打得特别好,老师总夸他,很多同学也喜欢他。
”舒平皱着眉毛问,“如果他是1米7,你会不喜欢他吗?
”洋洋支吾了几句说:“可能不会。
”舒平明白孩子的逻辑:有时候,身高或许已经成为“受欢迎”的象征,而自己拼命为孩子争取的,只是让他与同学站在“同一个高度” 。
有经验的医生总会叮嘱家长:“追高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选择平衡。
”北京的一位专家指出,一个人在成年前的身高分布中,只要在平均水平附近就是正常的,偏矮或偏高都属于自然分布的一部分。
而焦虑的家长却总担心社会对待“个矮者”不够宽容,于是才不断放大对身高的期待。
生活中,高和矮当然影响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但一些医生也会用实际例子“减压”。
比如偶尔举名人例子,“拿破仑并不高,可是他的名字却已经占据了历史。
”还有医生说:“与其耗费精力把短板补长,不如把长板发挥到极致。
”
最终,邓柳决定让小玮打针到1米60就停针,她不再强求,觉得刚好够用,“不差也不多,是刚刚好的状态。”舒平也安心了。
她笑称:“花掉的钱虽然多,但如果能换孩子安心过好一辈子,这笔买卖还是划算的。”
身高,确实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便利,但或许并没有家长想象中那么重要。
更重要的,可能是一份从容的心态。
洋洋的身高达到目标后,舒平开始弯下心思教他:“高了,记得要尊重别人。
而别人矮,不是他们的错。”
有时候我们盯着的,可能不仅仅是高度本身,而是一种对更好未来的想象。
高一点,不是为了别人的目光,而是为了自己心安。
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身高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决定走得多稳的,反而是走路那颗更自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