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往轨道上送人送货主要依靠火箭运载。火箭听起来颇具高科技感,发射时的场面也甚为壮观,然而实际上,火箭这种运输方式较为原始,早在明朝就已有万户尝试飞天。
01
火箭运输
现代火箭虽在性能和推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但其核心原理并未改变,所使用的化学能源效率也没有大幅提高,仅比直接烧煤高5倍,比古老的内燃发动机高3倍而已。
而且火箭既复杂又危险,无论是固体燃料还是液体燃料火箭,其发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哪怕一个小小的焊接点或阀门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箭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更为尴尬的是,火箭所携带的燃料大部分都用于对抗自身重力。例如,若火箭飞到400公里的近地轨道需消耗1吨燃料,那么继续飞往月球只需再加0.75吨燃料,而飞往遥远的火星也仅需两倍的燃料。
不过,当下最大的问题并非火箭的安全性或能源消耗,而是成本和效率。以千万美金为单位的运费实在过于昂贵,即便马斯克的火箭已可重复利用,但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若要向近地轨道输送大量物资,为采矿、太空旅游、殖民和防御等活动做准备,就必须寻求高效、廉价的运输手段。引力犹如一把无形的锁,摆脱其束缚,将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02
太空电梯
1895年,“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受埃菲尔铁塔启发,假想了一个高度接近36000千米的巨型结构,通过该结构可直达地球同步轨道。
即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想法仍令人震撼不已,毕竟迪拜塔高度尚不足1千米,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也仅为其千分之几,如此高大的建筑,以现有的材料根本无法建造。
到了1959年,苏联科学家尤里提出了新方案,即从地球同步卫星上放下一根绳子,并在远离地球的方向添加一个配重,使其达到完美的受力平衡状态,从而让绳子能够悬停在同一位置且保持拉紧状态。不管是影视作品中基地里的电梯,还是《三体》《流浪地球》中的电梯,都可简化为这样一根绳子。
但在当时,对太空电梯的研究并不多,直至1979年克拉克的小说《天堂的喷泉》出版后,太空电梯才真正引发了大众的关注。此后,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积极投身其中,关于这根绳子的构想也在不断迭代更新,近年来也涌现出了许多相关的学术论文。
03
材料难题
建造太空电梯在基础物理方面并无限制,难点主要集中在材料上。这根绳子需具备极高的抗拉强度,同时还得很轻,目前唯一能满足要求的材料只有碳纳米管。
但这种超强材料的制造工艺极为苛刻,必须有完美的结构才能展现其神奇特性,稍有瑕疵便会前功尽弃。完美的碳纳米管通常只能制作几厘米长,目前最长的记录是清华大学魏飞团队创造的0.5米,且现阶段无法量产。
2013年,国际宇航科学院曾发布一份350页的报告,其中涉及一种到2035年就能携带多个20吨有效载荷的太空电梯。那么建造这样一部太空电梯需要花费多少钱呢?
造价虽高,但也并非高不可攀,100-500亿美金即可。相较于其他大型项目,这笔费用并不算多,而且与太空电梯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其建造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采矿为例,地球上的矿物储备有限,按照当前的开采速度,部分稀有金属在50年内就可能枯竭,因此小行星采矿势在必行。有了太空电梯,甚至可将小行星搬到轨道上慢慢开采。
04
应用前景
如此不划算的任务为何还有人去做呢?
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太阳系的原始物质用于研究,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有人看到了这项业务的潜在回报。据科学家估算,一颗直径1.6千米的金属小行星蕴含的金属价值高达20万亿美元,即使是一个30米的金属小行星,其中的金属铂价值也达500亿美元。
在经济效益方面,除采矿外,还有航天合作、太空旅游等。如今,太空电梯已不再是纯粹的科幻产物,那么,《流浪地球 2》中的太空电梯真的有可能建造出来吗?
只要解决了材料问题,完全有可能,在许多人看来这只是时间问题。但现实中的太空电梯或许不会像电影中那般炫酷,其上升速度无需过快,为尽可能避免致命的晃动和偏移,速度保持在160公里/小时较为合理。
2005年,美国宇航局宣布天梯计划为世纪挑战的首选项目。2011年,谷歌的 X 实验室也增设了太空电梯项目。除谷歌外,世界上还有许多组织都在尝试建造太空电梯,如日本的东京天空之树、加拿大的可充气式太空电梯等,这些计划到本世纪中期有望初见成效。
近年来,与太空电梯相关的科学交流愈发频繁,投入的资金也日益增多,感兴趣的读者可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太空电梯正从空中楼阁逐渐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工程项目。
此外,人们不仅计划在地球上建造太空电梯,还同步研究在月球和火星上建造的方案。由于月球和火星的引力较小,且月球缺少大气,所以在这两个星球上建造电梯相对容易,至少无需担心恐怖主义袭击和大量的太空垃圾。一旦建成,人类便能快速穿梭于地球、月球和火星之间。
航天界有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建设太空电梯作为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将是我们迈向群星的关键第一步。
【文本来源@科学透镜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