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近年来在文化复兴的浪潮下备受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是想要提升自身艺术修养,都纷纷踏入国画学习的大门。然而,在国画学习的道路上,有一个争议性的话题始终萦绕在众多学习者和从业者之间,那就是学国画到底要不要学素描。
一部分人认为,国画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体系和表现手法,讲究意境、笔墨韵味以及线条的运用,和西方素描的理念、技法大相径庭,所以学国画没必要学素描。但也有不少人觉得,素描作为一种基础的造型训练方式,对国画学习者在把握物体形态、结构以及构图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是很有必要学习的内容。
那么,学国画究竟要不要学素描呢?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分析分析其中的利弊与关联吧。
二、国画与素描的特点对比(一)国画的独特魅力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透视方面,国画讲究散点透视,画家不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来描绘景物,而是犹如拥有一双可以自由穿梭时空的眼睛,将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看到的景象巧妙融合在同一幅画面之中。比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长达五米多,画家通过散点透视的运用,生动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从城郊到城内的热闹繁华景象,有郊外的田野、河流,城内的街市、店铺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等,突破了焦点透视只能呈现单一角度、固定范围画面的限制,让整个画面内容丰富且布局合理,营造出一种自由流畅、富有变化的独特氛围和意境。
国画对笔法有着极高的要求,线条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画家通过运用不同粗细、曲直、顿挫、节奏和力度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质感、神态以及气势等。例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其笔下的线条精准细腻,如“高古游丝描”,笔法“铁画银钩”,把神仙们的飘逸姿态、衣袂飘飘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线条的运用还承载着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传递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意境营造更是国画的一大特色,它注重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强调意在笔先,讲求主客观的统一。画家常常会为了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以及自身的主观情感,对画面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构思,甚至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刻画那些能体现神情特征的部分,而舍弃非本质的、关联不大的部分。像八大山人朱耷的画作,画面常呈现出一种空灵、孤寂、冷峻的意境,他笔下的鱼、鸟等形象往往有着独特的神态,通过独特的构图、简洁的笔墨来传达出自己内心那种遗世独立、对世事冷眼旁观的心境,让观者能感受到画中深厚的内涵和独特韵味。
总之,国画无论是在构图、笔法还是在意境营造等方面,都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韵味和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素描的基本特性素描,是指采用单色(或简单颜色)的工具描绘物象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光影、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它是西方绘画的基础,有着自身鲜明的特性。
从工具使用上来说,素描可使用的工具较为多样,像木炭、铅笔、钢笔、毛笔、水墨、粉笔、纸笔等都可以用来创作,不过较为常见的是铅笔和炭笔。不同的工具能营造出不一样的线条及笔触效果,例如铅笔可以通过不同的硬度标记(如H表示硬度,数字越大质地越硬,适合画较光的部分;B表示黑度,数字越大颜色越黑,笔芯越软,适合画较暗的部分)来呈现丰富的明暗层次变化,而炭笔绘制出的线条则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常能营造出大气、豪放的画面感觉。
在绘画表现上,素描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虽然不像带色彩的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效果,但着重于对物体结构和形式的刻画。它可以通过线条的排列组合、轻重疏密变化来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同时运用明暗对比来体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以及质感等。比如在画一个石膏几何体时,通过仔细观察光线照射在其表面产生的高光、亮部、中间色、暗部、投影以及明暗交接线等不同的明暗层次,并运用素描的技法将其准确地描绘出来,就能使这个原本单调的石膏几何体在二维的画纸上呈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仿佛跃然纸上。
而且,素描具备自然律动感,不同的笔触能营造出各异的横切关系、节奏,还能表现出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物体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培养绘画者的造型能力、视觉洞察力以及对物体的理解分析能力等,帮助绘画者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绘画对象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其形态、结构等关键要素,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绘画形式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西方绘画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众多绘画学习者入门和进阶都不可或缺的训练方式。
三、学国画学素描的好处(一)提升造型能力对于国画学习者来说,学习素描有着诸多好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提升造型能力。国画虽然有着自身独特的以线造型等方式,但在把握所绘对象的形体结构方面,素描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比如在进行写实类国画创作时,素描训练所培养的对物体形态、结构、比例以及透视等方面的精准把握能力,就能让画面在造型上更加准确、立体。像徐悲鸿先生的诸多国画作品,其有着扎实的素描功底,笔下的人物、马匹等形象,形态结构准确合理,肌肉骨骼的表现很是到位,通过将素描中对造型的理解融入国画创作,让画面呈现出既具国画韵味,又有写实美感的独特效果。而且,素描通过线条的排列组合、轻重疏密变化以及明暗对比等手段,能清晰地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体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以及质感等,这有助于国画学习者在描绘复杂对象时,能够胸有成竹地安排画面布局,使物象在画面中的呈现更加合理、生动,避免出现造型上的偏差,为国画作品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
(二)拓展艺术视野学习素描还能够拓展国画学习者的艺术视野。素描有着一套不同于国画的观察和表现方法,它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如实描绘,通过光影、明暗、结构等去分析表现物体。
当国画学习者接触素描后,就能了解到这种别样的艺术思维方式,为国画创作带来新的思路。例如在构图方面,素描的构图法则可以给国画创作一些启发,让国画在遵循自身散点透视等传统构图特色的同时,也能适当借鉴西方绘画中焦点透视等带来的独特画面效果,营造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从艺术融合借鉴的角度来看,很多近现代的国画大师,如林风眠先生,就善于将西方素描艺术中的一些元素与国画进行融合,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绘画作品,既保留了国画的神韵,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形式美感,推动了国画的创新发展,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展现出更加多元、丰富的艺术面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绽放独特光彩。
四、学国画可不学素描的理由(一)国画自有体系国画原本就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造型训练方法,即便没有素描的介入,也能很好地传承与发展。
在传统国画学习中,临摹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学习者通过临摹古代大家的经典作品,去感受和领悟国画的用笔、用墨、构图以及意境营造等诸多方面的精妙之处。比如在临摹一幅山水画作时,能体会到如何用不同的皴法去表现山石的质感与纹理,像披麻皴展现出的山峦的柔美、斧劈皴凸显出的山势的刚硬等,在一笔一划的临摹过程中,逐渐掌握国画独特的造型规律。
记忆默画也是传统国画训练造型能力的常用手段。画家们常常在平日里观察自然万物,将其形态、神韵等牢记于心,然后凭借记忆进行创作。像古代的花鸟画家,在生活中观察花鸟的姿态、习性后,回到画室里凭借记忆将它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画卷之上,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强化对物象造型的把握。
而且,在素描进入中国之前,国画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清晰且独特的传承脉络,各个朝代都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画家以及风格各异的作品流派,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国画依靠自身的体系,能够让学习者扎实地掌握国画基础,进行高质量的创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学国画可以不学习素描。
(二)避免风格冲突对于写意类国画而言,其独特的韵味和意境的营造是核心所在,如果过度依赖素描那种写实的表现方式,很可能会破坏国画原本的艺术风格。
写意国画讲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的是一种神韵的传达,是画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后所营造出的一种空灵、悠远或者豪放等意境。比如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虾,并非是对现实中虾的完全写实描绘,而是通过简洁且富有变化的笔墨,勾勒出虾的灵动姿态,让人感受到虾在水中嬉戏的那种活泼意境,展现出的是一种意象之美。
但素描更侧重于对物体客观的、如实的呈现,通过精准的线条、细腻的明暗对比等去塑造出与现实高度相似的形象。倘若在写意国画创作中,过度运用素描的写实技法,就容易让画面变得呆板、匠气,失去了国画原本该有的那种潇洒、随性以及充满想象力的韵味,使得作品宛如用毛笔画出来的素描一般,丢失了国画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为了保持写意国画独特的风格,避免出现风格上的冲突,在学习这类国画时,是可以不学习素描的。
五、结合实例看国画与素描的关系(一)徐悲鸿等大师的融合实践在国画发展历程中,有不少国画大家将素描的一些元素巧妙融入国画创作,实现了中西结合,为国画发展开拓了新路径,徐悲鸿先生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徐悲鸿一生所作素描不下千幅,其笔下的素描人体更是出色,并且他的素描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他是把西方现实主义的写生素描移植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的第一人,取其精华,找到了正确的方式方法改造传统画的弊端,将素描融合于国画里,所建立起来的写生素描教学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他的诸多国画作品,得益于扎实的素描功底,笔下的人物、马匹等形象,形态结构准确合理,肌肉骨骼的表现十分到位。像《愚公移山》这一作品,发展出新的人物画传统,在中国画笔墨中融入西洋画法,于人物肖像画创作方面成就卓越,为中国画改良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除了徐悲鸿,林风眠先生也是善于融合的大师,他将西方素描艺术中的一些元素与国画进行融合,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绘画作品,既保留了国画的神韵,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形式美感,推动了国画的创新发展,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展现出更加多元、丰富的艺术面貌。还有蒋兆和先生,其《流民图》以线造型、骨法用笔、书法入画,在把握中国绘画精髓之上,结合西洋绘画素描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体准确生动,达到传神的效果,倘若没有很好的素描基础,是很难呈现出这幅作品的艺术效果的。
这些大师们的实践充分展现了国画与素描融合的可行性,也让我们看到了融合后所结出的璀璨艺术成果,为国画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代国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在当下的国画教学领域,对于素描的运用也有着诸多思考与实践探索。一方面,教育者们意识到传统素描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与国画的艺术特点不完全契合,所以开始探索更契合国画的素描训练方法,例如结构素描、意笔线描等。结构素描着重于对物体内在结构的剖析与理解,通过线条简洁明了地展现物体的框架结构,这与国画中讲究通过线条来塑造物象形态、体现神韵的理念有相通之处;意笔线描则更注重线条本身所蕴含的韵味、情感以及节奏感,与国画在线条运用方面追求的艺术效果相呼应,用这样的训练方式取代了过去一些单纯强调光影、明暗对比等偏西式的传统素描教学内容。
许多美术院校国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会根据国画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创作方向,合理安排素描相关课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把素描中对物体结构、形态把握的能力,转化运用到国画创作中。比如在人物国画创作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结构素描去分析人物的骨骼、肌肉走向等,然后再用国画的笔墨语言去呈现,使所绘人物既符合国画的审美韵味,又具备精准的造型结构。而且,教师也会鼓励学生在写生、创作过程中,灵活借鉴素描观察世界、收集素材的方法,将之融入国画对景创作等实践活动里,帮助学生在遵循国画自身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拓宽艺术创作的思路与表现手法,让国画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六、结论因人而异的选择学国画到底要不要学素描,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因人而异,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去考量。
如果你的绘画目标是偏向写实类国画创作,希望所绘对象在形态、结构、比例以及透视等方面更加精准合理,有着扎实的立体效果,像徐悲鸿先生那样将西方素描功底融入国画,让作品兼具国画韵味与写实美感,那么学习素描对你来说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助力你更好地实现创作想法,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
要是你更钟情于写意类国画,追求那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传达,注重通过简洁且富有变化的笔墨,营造出空灵、悠远、豪放等独特意境,比如齐白石先生笔下灵动的虾所展现出的意象之美,担心素描的写实表现方式可能破坏国画原本的韵味风格,那也可以选择不学素描,凭借国画自身传统的临摹、记忆默画等造型训练方法,以及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感悟来进行创作。
同时,个人的风格喜好也起着关键作用。有些人对西方绘画的观察和表现方法很感兴趣,希望能将素描所带来的别样艺术思维,如构图法则、光影表现等融入国画创作中,为作品带来新的思路与视觉感受,像林风眠先生那样创造出独具风格、融合多元美感的绘画作品,那就可以去学习素描,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路径。而若更执着于保持国画传统的纯粹性,坚守其独特的散点透视、以线造型、意境营造等艺术特色,也完全可以专注于国画自身体系的钻研与实践。
总之,在国画学习的道路上,学与不学素描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希望每位国画爱好者都能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创作出满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