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年的时间,奔波了三个城市,3岁半的梓铭还是确诊为发育迟缓。尽管排除了自闭症,但妈妈还是焦虑的睡不着,“家里三代都很健康,怎么到了儿子就成了发育迟缓?”

没有对比就没有“恐慌”!2岁的时候,梓铭就不太正常,“不活跃,不机灵,别人家宝宝一逗就笑,梓铭完全没反应,不会说话,没有对视,没有社交”
梓铭妈妈至今忘不了,评估后大夫给的评价:“每个孩子发育进程都不一样,好比开车,有的起步慢,有的起步快,像梓铭这样的孩子,几乎是0起步,属于发育迟缓”
发育迟缓的干预很难熬,但梓铭是幸运的,一年半的干预后,变化真的很大!
从妈妈的视角盘点一下,养育一个慢宝有多么的不容易,有挫折,有碰壁!
走在检查的路上,忐忑不安36岁的年纪才当妈,6个小时的折磨才生下梓铭,期盼着他能健康快乐的长大!
1岁多的时候,还不会模仿叫爸爸妈妈,1岁8个月后,梓铭都能走路了,还是不开口。做什么都笨得很,说什么都不懂!
看着和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开始有些急了,第一次去本地的儿保科做检查,什么都查不出来,小大夫说孩子太小,回家多陪孩子互动,慢慢就开口了。当时听了真的觉得松了口气,心里宽慰不少。
回家后,买了不少玩具和早教的绘本,天天带孩子各种玩,说实话变化不大,梓铭就像套着一个蛋壳,就是敲不碎,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听懂我得话。
去网上各种搜资料,大数据也推送了不少视频,“不理人,不应人,不仿说,无社交······”所有表现都指向了自闭症。越看心里越恐慌!不自觉的就对号入座!睡不着吃不下,辗转反侧,疑神疑鬼!
和老公商量后,带梓铭去了省会的儿童医院检查,结果让我心跳加速了,发育迟缓+疑似自闭。我问大夫为啥是疑似啊!人家说孩子不到三岁,很多特征不明显。我也不懂,听得一头雾水。到底是,还是不是?就像一块石头悬在头顶!
带着疑问,又去了另一个专家那里测评,看互动,测能力,语言、社交等等,结果还是有自闭倾向。但专家解释的比较详细,说年龄问题,诊断自闭弹性很大,最好是一边干预,一边不断的评估。一次评估只代表当下,不能预测后期发展。听完回答,我才稍稍松了口气。

接下来,干预的问题摆在面前,选家庭还是机构?停薪留职后,我有大把时间,但面对海量的干预资料,我真的头大,不知道如何下手。等我学会了,精通了?孩子每天都在长大,不可能按个暂停键,让他停下来等我。
家里老人还是很支持机构干预的,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有人领路,总比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强!
选机构这件事我能吐槽一整天!估计很多家长也遇到过和我一样的难题!给梓铭报过两家机构,老人选的第一家机构主要是感统训练。主要就是带孩子做各种肢体锻炼,试训了一个月果断换机构。第二个机构是朋友推荐的,主要做脑智能开发,试了3天我觉得不靠谱。这半年来我看了不少相关的专业书籍,基本的干预原理还是了解一些的。对于梓铭来说,语言社交才是干预核心。
第一天上课,让我有些小激动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经过1个多月的奔波,说说我选的第三家机构。
第一天初次见面,梓铭来到陌生环境很不适应,和老师的互动并不多,配合度也不够好!我试着问老师,需不需要我陪在一旁,因为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我身边,怕他有分离焦虑。
老师表示理解,但拒绝了我的建议,适应环境+建立新的沟通模式,这是初期干预必须的经历。如果家长陪在一旁,反而对宝宝的适应过程不利。
在燕燕督导的安排下,梓铭磕磕绊绊的开始了干预的第一课,我在门外的小窗口,眼神一直没离开过。看着梓铭的表现越来越好,心里也安稳不少,前20分钟内,老师不断的尝试,使用各种办法吸引注意力和兴趣。梓铭哭了一会就安静了,开始跟着老师的眼神走。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一个简单的面对面互动能做的这么细,这么灵活!

干预一年多,很多画面都深深的印在脑海里。除了感动,也学到了干货!
1、为了让梓铭更熟悉环境,老师每天早上都在门口等着迎接。送上第一句问候。然后抱着梓铭楼上楼下的转,这里看看,哪里瞧瞧,去每个教室看看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孩子。梓铭熟悉后,还会拉着老师的手,主动去别的教室串门。
2、我对老师最满意的地方是,不管梓铭如何哭闹,她们总能找到办法,有一次,宝宝的水杯忘记带了,又哭又闹拒绝喝水,老师换了几个杯子他都不同意,于是找了几个环保纸杯,画上颜色和图案,玩起了游戏,谁赢了谁喝水,5分钟后,问题解决了。
3、课间操的时候,会放动感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做韵律操,梓铭运动能力差,跟不上节奏,急的不行。老师马上过来,抱着梓铭一起跳。后面会扶着梓铭的双臂跳。
4、模仿技能是这样做的。根据梓铭的运动能力,开始从手部动作模仿开始,积累基础技能,比如“打开、抓住、摸一摸,跟我做”,熟悉指令后,让孩子反过来发出同样的指令,老师会耐心的配合孩子。每次做完都会鼓励孩子。

说说心里话,很多训练科目大家都熟悉,都在书里、网上看到过,基本上大同小异,但细细琢磨,真的有很多差别。
以前在家里照本宣科的做干预,过分重视技巧,反而忽视了过程,老师说的好,咱们慢娃干预,是整个体系的构建,不是单纯的某个技能的提升。
比如仿说训练。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从一个字不会说,现在仿说50个字词了,这个技能就提升了?成功了?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机械模仿没有意义,要让孩子建立模仿学习的动机和自主意识,帮孩子打开模仿这扇门,以后他要通过“模仿”这个技能去自己成长。
比如说听指令训练。很多人觉得孩子听到——做到,就成功了?也不是,孩子是人不是机器,他们不能依赖别人的指令去发展。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指令的意义和结果,在这之前还要建立目标,要让这个行为有社会意义,在他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完整的闭环。

总结一下,一年多的干预,梓铭进步很明显。一开始,背着重重的壳,爬的像小蜗牛一样慢,现在已经能够跟上同龄人的节奏了。
另一个好消息是,我们重新评估了,已经排除自闭倾向了。因为梓铭最大的进步,是社交方面的变化,对人有了连接和回应,会玩游戏,会打招呼,自己去超市吵着嚷着挑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你现在问他最喜欢吃什么,他一定会说“妈妈做的包子”!
都说育儿没有说明书,发育迟缓孩子更是如此,每个慢宝都要重新雕琢,耐心等待,持续付出,一定能会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