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五种自闭症蝴蝶手,你见过几个?》中,很多评论看的我头懵!许多家长过于关注宝宝特定的手势动作,甚至通过这些手指动作来判断宝宝是否有自闭症。


这真的大大偏离了我当初想要传达的信息。所以,今天我想再次强调:仅凭一个手部动作,或者某个特定的手指姿势,就断定宝宝是否自闭症,这种做法是极其不靠谱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一现象呢?让我们一步步深入探讨。
正常宝宝也会有“蝴蝶手”,这是真的!2-4岁的“秩序敏感期”,很多宝宝也会有蝴蝶手动作。大家回忆一下,宝宝一个人无聊的时候,把手指摆出各种造型,玩的津津有味!有时候还会放在嘴里尝尝味道!
在这个阶段,有些宝宝确实会出现类似“蝴蝶手”这样的手势动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有自闭症,而是对秩序和规律的探索。这些看似“执拗”的行为,其实是他们内心追求安全感和可控性的体现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兴趣的拓展,这些特殊行为自然会逐渐消失或转变。

宝宝有很多“蝴蝶手”动作,是不是刻板行为?主要看宝宝是否能接受改变,如果宝宝对某种行为方式异常执着,一旦被打破就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或焦虑,那么这可能就是刻板行为的迹象。反之,我们用其他方式打断,宝宝也能淡然接受,那么就不是刻板行为。
当然,在判断时我们还要关注宝宝的社交沟通意愿。如果宝宝虽然有“蝴蝶手”的动作,但仍然能够用眼神、食指指物来与他人交流,会向亲人展示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那么这很可能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相反,如果宝宝缺乏这些社交互动的表现,且“蝴蝶手”动作频繁、刻板,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加警惕了。

自闭症宝宝的刻板行为远不止“蝴蝶手”这一种。他们可能表现出更多种类的刻板动作、思维、语言和规则。比如:
刻板的动作:反复摆弄手指、甩动手臂、摇晃身体,甚至自伤性行为如撞击头部。
刻板的思维:对某件事物异常执着,如必须使用同一件餐具吃饭,桌子和椅子必须摆放在固定位置。
刻板的语言: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反复模仿同一句话,自言自语说些无意义的语言。
刻板的规则: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和干预,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即使这些规则在常人看来毫无意义。

再次强调:单凭一个“蝴蝶手”动作就判断宝宝是否自闭症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深入观察宝宝的其他行为和表现。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宝宝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社交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宝宝的真实状况,给予他们最合适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