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十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俭向朝廷上奏,指出大同是边关重镇,百姓的日子本来就很艰苦。然而城中还有包括代王府在内的王府十三座,将军、仪宾宅第三十余处,未出阁的郡王、将军及郡、县主又不知其数,每年为了修理和造作这些府第,军卫有司就已经“供给不暇”。
王俭是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进士,因赈灾有功,从河间府知府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处理地方政务的经验十分丰富。而他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很直接,将部分代藩宗室迁往山西其他州县,以化解大同面临的危机。
乞敕王府自后造作勿令扰民,及令有司勘视山西所属地方堪以建立王府处,量移几府居住。上命工部计议以闻。—《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八》
大同代王府
当然谁也没有想到,为了谁迁谁不迁,代藩内部吵成了一团,甚至连当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不得不介入此事。那么代王家族在天顺年间都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代王和皇帝的特殊情谊朱仕壥,生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十月,追封代戾王朱逊煓庶长子,代简王朱桂之孙。朱仕壥的童年非常不幸,其父朱逊煓早逝,祖父朱桂则偏宠妾室,他只能和祖母徐王妃相依为命。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十二月朱桂去世,朱仕壥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正月袭封代王。然而这位新科代王可能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还有和当朝皇帝见上一面的机会。
明英宗御驾亲征剧照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一日,瓦剌大军兵临猫儿庄,参将吴浩所部全军覆没。四天后,大同总督军务西宁侯宋瑛,太监郭敬、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等率领明军主力出击,却在阳和后口中伏。宋瑛、朱冕战死,郭敬、石亨侥幸生还。
就在同一天,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大军御驾亲征,并于八月初一日抵达大同。皇帝在此并未停留很久,两天后便“车驾东还”。八月二十一日的时候,代王殿下登上城楼,再一次见到了皇帝陛下,然而现在他的身份已经变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发动南宫政变,重新夺回了皇位。当年以俘虏的身份出现在大同城外之时,代王尽自己的能力提供了金银财宝,给了英宗莫大的感动。所以在复辟之初,朱祁镇对于朱仕壥以及代藩相当照顾,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
俘虏皇帝朱祁镇剧照
代王岁禄
根据《皇明祖训》的规定,亲王岁禄为一万石。但大同由于“远在边地,民少赋薄”的原因,代简王朱桂一开始的岁禄只有五百石。仁宗继位之后,代藩的岁禄才增加到二千石。
朱仕壥袭封之后没多久就碰上了“土木堡之变”,整个大同城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增加岁禄更是无从谈起。但现在边境基本太平,英宗复辟之后又急于取得宗室的支持,朱仕壥觉得机会来了,赶紧向朝廷哭穷。
毕竟他说的也没错,隔壁的晋王、沈王岁禄都是一万石,河南的周王有二万石,赵王更是有三万石,自己这区区二千石实在是拿不出手。而英宗念在当年的情谊上,大笔一挥,将代王岁禄增加到五千石。
上曰: “既王艰难,朕念亲亲为重。除原禄二千石全支本色外,再加三千石折色,于布政司官库银绢布疋内支用。”—《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六》
人情往来
大概是从小受尽白眼的缘故,朱仕壥很会来事。皇帝给了那么大的好处,自己当然也要给一下回馈。比如他曾经向英宗进贡猛禽:海东青,又特意赠送本地特产:菘菜(大白菜)、榅桲(木梨)。
榅桲
不过对于皇帝来说,这些奇珍异物最为烫手,因为容易引发言官的弹劾,劳民伤财啦,玩物丧志啦,一堆帽子让你应接不暇。所以英宗给代王回了一封信,表示心意已领,以后不用这么麻烦。
己丑,书复代王仕壥等曰: “前者承惠菘菜、榅桲,虽彼处所产固隹。但山路险远,人力艰难,自后不须再惠。且亲藩往来自有常礼,何庸以此为敬也。”—《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二》
从史书记载来看,上面这些就是场面话,因为英宗很快又给了代王一个福利。此前增加的三千石岁禄都是折钞,也就是不值钱的大明宝钞。现在皇帝下旨改折银、绢、布,其中每银一两折米一十石,官绢一疋折米五石,阔布一疋折米二石五斗。这样一来,代王新的岁禄五千石的值钱程度就远非原先可比了。
郡主婚配
也许是接连的纵容,让代王有些飘。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的时候,朱仕壥向朝廷提出一个要求,想在京师为两个女儿挑选仪宾。
大同代王府
所谓的仪宾,是对明代宗室之婿的称谓。自开国以来,仪宾的人选都是来自于亲王各自的封国,只是在诰封之后才会赴京谢恩。英宗心下不快,因为代王此举明显过于无理,难道还想和京师的官员有所勾结吗?所以他立刻回信予以拒绝,并给了朱仕壥这位堂叔一个警告。
守藩在边者非一,若不循旧例,皆欲效此而行,徒见更张纷扰。今后凡事宜守成规,庶得安静,不可泥于私情,任意乖礼。—《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七》
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回到本文开头,朝廷在同意了王俭的建议之后,立刻风风火火地于代州等州盖造郡王府第,以备分移。但是为了谁迁谁留,整个代藩郡王吵翻了天。
比如隰川王、宣宁王想去蒲州,怀仁王想去绛州,昌化王、潞城王、广灵王都不想走。史称“纷扰不一”,英宗更是多次降敕予以切责。然而皇帝没想到,代王会主动提出把两个儿子给送出大同城。
大同城
朱仕壥共八子,此时有爵位的是这么几个:嫡长子代世子朱成錬、次子安定王朱成鏻、第三子博野王朱成鐭。然而这位代王殿下在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十一月上奏,希望让定安王和博野王“移居腹里”。英宗当即回信予以拒绝,并让朱仕壥“审其愿迁者以闻”。
不想朱仕壥这次头铁的很,在回信中坚称两个儿子“愿迁”,此外还表示唯一的弟弟昌化王朱仕墰“亦愿迁”。昌化王闻讯大惊,立刻上奏表示自己“不愿迁”。而安定王也上奏表示“不忍远违”,希望能够留在父王身边。
当年十二月,英宗再次给代王写信,对其“所奏不实”进行诘问。并且认为他这一次只凭“好恶偏私”,所以“处事不当”。此外对于想迁出大同的博野王,英宗也写信予以了训斥。
又以书谕博野王言: “人子之情,非有甚不得已,孰不欲朝夕亲侧?定安王能知此道,欲留侍亲。尔乃自求违远,旷晨昏奉侍之礼。志向如此,非朝廷所望于宗室也。不允迁移,其仍旧居。”—《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三》
大同代王府
朱仕壥之所以在幼年的时候吃尽了苦头,根子就在于他父亲朱逊煓与祖父朱桂不和。可是这位代王殿下也许是舒服日子过惯了,忘记了早年的苦楚,竟然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当年祖父朱桂把祖母徐氏、父亲朱逊煓给赶出了王府,现在朱仕壥也因为厌恶两个儿子,而拒不与安定王和博野王相见,史称“王视其子如胡,越然不使相见”。虽然英宗屡屡告诫,代王就是屡教不改,到了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时候还是提出要“并迁二王”。
在英宗第一次在位期间,就曾经多次调停朱仕壥与其祖父朱桂之间的矛盾。没想到二次登基之后,居然还要调停朱仕壥和他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想来英宗在给代王多次写信之时,心情也是十分复杂的。故而大为破防的皇帝不但严厉警告了朱仕壥,连带还迁怒于代王府长史官,认为他们没有起到辅导规劝的作用。
二王宜依旧居住,不准迁移。今后王宜务循正道,以保令名。长史须尽心辅导,若再缄默致王有过举,必罪不贷。专书以达,惟叔亮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八》
大同代王府
此事拖延良久,一直到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才最终有了结果,因为代王死了。当年八月初二日,代王朱仕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谥曰隐。谥法“违拂不成”曰“隐”,实在算不上一个佳谥。
结语:朱仕壥虽然对两个儿子心狠,但面对外人之时却颇没有骨气。比如南宫政变之后,总兵官石亨由武清侯进爵忠国公,其侄石彪以定远侯的身份镇守大同。面对这样一位新贵,朱仕壥却一点也不敢拿出亲王的派头来,反而却怂包无比,我们来看看史书的记载:
彪初为大同游击将军,见代王。谓王新得增禄,皆石亨与彪侍上数为言之。王为跪谢,因索妓女劝酒,自后以为常。—《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八》
忠国公石亨剧照
堂堂的大明亲王,居然向武将下跪。虽说自宣德朝开始,亲王的权势就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但要是换成朱仕壥的祖父朱桂,你看石彪还敢不敢嚣张。朱桂虽然混不吝,好歹对内对外都硬,不像朱仕壥这样欺软怕硬。
天顺年间代藩宗室的主要矛盾,其实还在于迁国,对于谁走谁留,选哪个目的地,闹出了无数的争端。这些故事,我们放在下篇之中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