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孙太后为什么不保住朱祁镇的皇位?她努力了,但没用

丰丰谈历史 2025-01-10 10:40:55

土木堡之变当中明英宗朱祁镇当了瓦剌人的俘虏,留守北京的大臣们不等想办法把朱祁镇救出来,就先火速立了一个新皇帝,那就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

此后的朱祁镇哪怕回到了明朝,也只能称“太上皇”,而且还不是那种受皇帝孝敬可以尽情享乐的太上皇,而是被朱祁钰囚禁到了南宫。

那么问题来了,朱祁镇被俘虏、被囚禁的时候,他的母亲孙太后可还在世。

而且孙太后的权力不小,朱祁钰正是拿着孙太后的懿旨才顺利登基的。

孙太后为什么不想办法保住朱祁镇的皇位呢?

01、孙太后为了保住朱祁镇的皇位,做了哪些努力?

说孙太后不想办法保住朱祁镇的皇位,那可太冤枉她了。

朱祁镇是她唯一的儿子,而朱祁钰是她情敌吴贤妃的儿子。她可能是天底下除了朱祁镇之外最不想看到朱祁钰当皇帝的人了。

那么孙太后做了哪些努力呢?

其一,给瓦剌人送金银财宝,想要换回朱祁镇。

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的消息传来之后没几天,一个叫做梁贵的锦衣卫千户替瓦剌人带话说:想要换回皇帝,交赎金。

朝堂之上老谋深算的大臣们觉得不能相信瓦剌人,给瓦剌人送钱无异于泥牛入海。

可是孙太后心急如焚。她不愿意放过一丝一毫可以救回朱祁镇的机会。

于是她立马和儿媳妇钱皇后把后宫的金银财宝都收集起来,给瓦剌人送去。

但是结果毫无疑问,瓦剌人拿了钱,却一点都不打算放回朱祁镇这个香饽饽。

其二,立朱祁镇长子为太子。

土木堡之变后,大臣们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瓦剌人来势汹汹,眼看就要打到北京城下了。

明朝是要迁都回南京以避锋芒,还是留守北京,要么击退瓦剌保住江山,要么玉石俱焚?

孙太后作为后宫女子,没有史料表明她参与了这次讨论。但是当大臣们确定要留守北京之后,她立马下诏让朱祁钰代理国政,为稳定朝堂做出了贡献。

当然此时的她也没有忘记朱祁镇,随即下令立朱祁镇的长子,年仅2岁的朱见深为太子。

这一来是为了稳定人心,皇帝虽不在,但是太子在,和大家同进退。

二来在这个时候立太子,也是为了强调朱祁镇的正统地位。

她依然希望瓦剌人能尽快把朱祁镇放回来,朱祁镇继续当明朝的皇帝。

其三,立新帝时的犹豫。

孙太后正在为儿子努力的时候,朱祁镇却在给明朝上强度。

瓦剌人挟持着朱祁镇勒索明朝,还让朱祁镇去扣关叫门。

朱祁镇毕竟是皇帝,守城的将士如果不听他的命令,是抗旨;可要是都听他的命令,大明的江山可就要保不住了。

大臣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另立新帝,让朱祁镇的命令失效。

可这也是孙太后不愿意看到的。

尤其大臣们最中意的人选,还是孙太后情敌的儿子朱祁钰。

在古代,当皇帝讲究一个“师出有名”。朱祁钰当皇帝,最名正言顺的方式就是朱祁镇正式下场禅位诏书,可是远在瓦剌的朱祁镇无疑做不到。

另一个办法,就是孙太后以太后的名义,废黜朱祁镇,命朱祁钰继位为帝。

孙太后犹豫了。

以孙太后的想法,就算非要立新帝,最优解自然是立自己的亲孙子朱见深。

可是朱见深年仅2岁,危难关头国赖长君,毫无疑问此时的明朝更需要一个成年的、能担事的皇帝。

所以朱祁钰是最能被众人接受的方案。

孙太后却想起了另一个人,那就是朱祁镇的叔叔,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襄王朱瞻墡。

与其扶持情敌的儿子,不如扶持小叔子。而且小叔子那边,没准还有转圜的余地。

孙太后拿出召藩王入京的金符,打算把襄王召到京城商量。

可是军情如火,瓦剌很快就要打到北京城了,而襄王进京恐怕要一两个月。

最终孙太后对明朝的责任心还是盖过了自己的私心。她犹豫了几天之后,正式下诏让朱祁钰登基为帝。

唯一的要求,就是保留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02、孙太后有能力保朱祁镇的皇帝之位吗?

既然朱祁钰都要靠孙太后的诏书登基,那么如果孙太后没有退让,而是强行要求大臣们仍奉朱祁镇为皇帝,或者是不立朱祁镇而立朱祁钰,她做得到吗?

这就涉及到明朝的太后有多大的权力了。

明朝的第一个太后,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母亲孙太后,但是她在历史上没有多少记载。

第二个太后,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孙太后的婆婆,张太后了。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张太后可简单。她在丈夫朱高炽去世之后命令小儿子襄王秘密监国,稳住了京城的局势,等到了朱瞻基从南京回来继承皇位。

在朱瞻基继位初期,遇到军国大事,都要去和张太后商量。

朱瞻基去世之后,大臣们一度想请张太后垂帘听政。

看起来明朝太后的权力很大的样子。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细看史料就发现,虽然史书写朱瞻基遇到军国大事会去和张太后商量,但实际上除了朱高炽去世的短暂真空期之外,史书没有记载张太后做过什么决策。

而且朱瞻基想要废黜原配胡善祥而立挚爱孙氏为皇后的时候,张太后并不支持朱瞻基,但反对无效,只能在朱瞻基废后之后尽可能善待胡善祥。

朱瞻基去世之前留下遗诏,由于太子年幼,往后军国大事要和他的母亲张太后以及妻子孙氏商量着办。

但实际上张太后既没有垂帘听政,也没能阻止王振乱政,而仅仅是吓唬了一下王振,给王振一个下马威罢了。

而同样写在朱瞻基遗诏上的孙太后,更是没有什么干预朝政的记载。

我们再来看看孙太后的两个儿媳妇,也就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嫡母钱太后和生母周太后。

朱祁镇去世之后,周太后不愿意与钱太后两宫并尊,想要废了钱太后。

对此名义上更尊贵的嫡妻钱太后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是大臣们去苦苦劝阻皇帝朱见深,让朱见深不要听他母亲的。

后来朱见深同意让钱太后和周太后两宫并尊之后,周太后这个生母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后来朱见深去世,周太后的亲孙子明孝宗朱祐樘登基,周太后成为太皇太后。

自觉已经没有多少年好活的周太后,十分想念自己尚在人世、却在外就藩的儿子朱见泽,想让明孝宗召朱见泽进京和自己相见。

可是明孝宗在大臣的劝阻之下没有答应,周太后也一点办法都没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太后,对朝政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在皇帝要尊重她们的意见。

但是她们不直接干预朝政,也就说不上有多大的权力了。

更准确来说,明朝的太后能有多大的权力、有多大的话语权,取决于皇帝愿不愿意听她们的意见。

那么我们回到孙太后的问题上来。如果孙太后偏要勉强,一定要保住朱祁镇的皇位的话,她有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权力呢?

答案是没有。

因为她的儿子朱祁镇在瓦剌当俘虏,而留守京城、事关大明生死存亡的大臣们,已经决定要拥立朱祁钰为新帝。

如果孙太后愿意退让并下诏,那么朱祁钰登基的过程就体面一些。

如果孙太后非要勉强,那无非是不够体面罢了,但是她改变不了什么。

孙太后大概也是看清了局势,所以才选择以体面的方式把朱祁钰送上皇位吧。

朱祁钰登基之后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朱祁钰提出要把自己的生母吴贤妃也尊为皇太后,与孙太后两宫并尊。

在明朝之前,如果皇帝的嫡母还在世的话,皇帝的生母正常情况下是不能被尊为皇太后的,例如宋哲宗的生母就只能称“朱太妃”。

孙太后当然不愿意接受这个局面,但是朱祁钰才是皇帝,她也没法反对。

于是孙太后和吴太后,成为历史上第一对真正意义上皇帝的生母和嫡母两宫并尊的皇太后。

也就是在她们之后,两宫皇太后并尊才成为惯例。

此时的孙太后,想来颇为心酸。

后来朱祁镇从瓦剌归来,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孙太后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时不时去谈探望一下儿子。

朱祁钰不甘心把皇位传给朱祁镇的儿子,废了孙太后亲立的太子朱见深而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孙太后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事发生,但是她依然没有办法阻止朱祁钰,只能把朱见深接到身边亲自照顾。

这也是明朝太后的无奈:尊贵,但是没有实质上的权力。她们能有多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全看皇帝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听她们的。

明朝也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比较长的大一统朝代里,唯一一个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朝代。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明朝女性的地位。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