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宗室觉罗亲王郡王贝勒公爵衔名册》统计,在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位期间,清朝宗室的男人大约有1.4万人。
但是其中有爵位的只有167人,其中只有1个摄政王,9个亲王,2个郡王,5个贝勒,5个贝子,其他都是低等爵位。
更别提,这1个摄政王,9个亲王,2个郡王,正好是清朝的12个铁帽子王。
也就是说,清朝末年如果不是有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撑门面,将会一个王爷都没有。
清朝宗室里有爵位的比例,也只有1.2%左右,剩下的全是闲散宗室。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296年间,出了那么多个皇子皇孙,他们的后人怎么就没有爵位呢?
这就要说到清朝特殊的爵位传承制度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2e570f00c19a70719b2258459efb27d.jpg)
1644年,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
与此同时,他也正式确立了清朝的宗室爵位制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
按照大多数朝代的惯例,皇帝的儿子和兄弟封亲王,皇孙们封郡王。
但是皇太极称帝之初,对爵位的发放就非常吝啬。他只册封了6个亲王,那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成亲王岳讬。
这些亲王共同的特点是,不仅是皇太极的兄弟或子侄,战功赫赫,而且全是八旗旗主。
而比一些亲王战功更显赫的多尔衮同母兄阿济格,由于不是旗主,也只得到一个郡王爵位。
其他宗室,更是最高只能封贝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a4fa0dadd8e1151b3f2be6114ff24b.jpg)
这次册封,也奠定了清朝宗室爵位的基调:不是每个皇子皇孙都能当王爷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里,有不少一辈子最高爵位只是镇国公甚至镇国将军。
宗室们想要获得高等爵位,要么靠军功一步步往上爬,要么靠皇帝的格外青眼相待。
等到康熙在位期间,宗室们上战场的机会越来越少,皇帝对宗室爵位的发放越来越宽松,例如康熙几个活着的兄弟,最终都封了亲王。
但是康熙的儿子里,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封亲王的,也只有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五子恒亲王胤祺3人而已。
康熙其他的儿子,都是在雍正和乾隆年间熬资历晋升的,且不是每个人都能熬成王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8ab85dedc93ad66e4db34343453161.jpg)
直到雍正和乾隆年间,皇帝对宗室爵位的发放才越来越宽松,虽然有时候还是要靠熬资历,但基本上能够保证皇子们不要太短命,最终都可以熬成亲王。
但是从这时候开始,清朝皇帝的儿子数量开始急剧减少。雍正去世的时候只有3个儿子尚在人世,乾隆去世的时候只有5个儿子尚在人世,其中还包括过继出去了的。
后边的清朝皇帝甚至儿子能够长大成人都是一件稀罕事,清朝末年更是连续3个皇帝绝嗣。
所以清朝的总体情况是,当皇子人多的时候,宗室爵位的发放非常吝啬,当宗室爵位发放得宽松起来之后,已经没有多少个皇子出生了。
这相当于从源头上就限制了清朝宗室高等爵位的数量。
更别提,清朝还有一招降等袭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596ce438ad74ac3fcf7123c4c933ae.jpg)
在明朝,一个皇子只要能够活到成年,就一定可以封亲王。
只要亲王的后代不犯错被废黜,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继承人这一脉都是亲王,而亲王非继承人的儿子则都被封为郡王。
明朝拥有高等爵位的宗室人数就是这样迅速膨胀起来的。就算皇帝没几个儿子,也耐不住宗室的王爷们能生啊。
清朝到宗室爵位发放的吝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宗室爵位膨胀的问题,而清朝对宗室爵位的传承,也是非常苛刻的。
总的来说,清朝宗室爵位的传承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朝并没有我们熟悉的降等袭爵制度。在清朝建立之初,直到乾隆之前,清朝爵位的传承是非常混乱的,可以说是世袭罔替和降等袭爵交替存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b7bd33f6f3dc81601204f5ff2fdf65.jpg)
我们以有清朝第一亲王之称的礼亲王一脉为例。
礼亲王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在同母大哥褚英去世之后成为爱新觉罗实际上的长房,纵使当皇帝的是他的弟弟皇太极,但是他的地位一直超然。
由于代善年纪大,在清朝创建他的儿孙也早已成年,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有很多立功的机会。
所以代善的儿子岳托、萨哈廉、瓦克达,孙子勒克德浑等,都在代善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凭借自己的功劳挣到了亲王或者郡王之位。
以至于代善去世之后,继承他礼亲王爵位的,是他的第7子、此前在兄弟们当中相对默默无闻的满达海。
而后顺治为了降低开国宗室们的影响力,大改宗室爵位称号,满达海的礼亲王也被改成巽亲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a92f190d6592069e1a13c323354ecb.jpg)
满达海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常阿岱继承巽亲王爵位。可是没过多久,顺治皇帝就对已逝满达海秋后算账,以满达海曾经讨好多尔衮为由,废了满达海之子常阿岱的亲王爵位。
可是代善在清朝的地位实在太高了,对清朝劳苦功高,顺治仅仅因为这点理由让代善的爵位传承断绝实在说不过去。
所以顺治又让代善幼子祜塞的后代继承了亲王之位,并把称号改成康亲王。
另一个赫赫有名的铁帽子王豫亲王多铎的后代,也面临了类似的问题。
多铎去世之后,受同母兄多尔衮连累,被降为郡王,后代的称号也被改成信郡王。
继承信郡王之位的本是多铎次子多尼一脉,可是多尼的德昭去世之后,乾隆皇帝考察信郡王的继承人的时候发现,德昭的19个儿子,居然没有一个满语达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5eaa1b7ed3ddc8498a6ff3ae30f9453.jpg)
乾隆对德昭一脉非常失望,废黜了他们的继承人,转而从多铎另一个儿子多尔博的后人当中找了一个还算顺眼的如松继承了信郡王爵位。
可是如松去世之后,乾隆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又没有让如松的儿子继承郡王爵位,而是又把信郡王之位还给了德昭的第十五个儿子。
这两个都还是世袭罔替继承的例子,皇帝可以随意转移爵位的世系。康熙的几个兄弟则说明了皇帝在另一层次的任性。
康熙的二哥福全、五弟常宁和七弟隆禧都被封亲王并活到了成年。其中福全和隆禧的儿子都顺利继承了亲王爵位。
唯有康熙的五弟常宁,不得康熙的喜欢,他以亲王的身份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不仅不能继承亲王爵位,还没有理由得连降几级,仅仅以贝勒身份袭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be94ec1bcc45c6be02802ea0aba262.jpg)
从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的爵位传承,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
大多数宗室高等爵位都是世袭罔替的,但是继承爵位的人,可未必是这个宗室的儿子,皇帝有可能随便找个理由就废黜了这一脉的继承权,从血缘关系疏远的亲戚里找人来继承爵位了。
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宗室的爵位是降等袭爵的,但是可未必是只降一级,皇帝看他们家不顺眼的时候,有可能连降好几级继承。
直到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乾隆意识到清朝的宗室爵位传承实在是太混乱了,同时也发现清朝宗室有爵位的人数膨胀得太厉害了。
于是乾隆为了规范宗室爵位的传承,同时也为了削减宗室高等爵位的人数,规定了降等袭爵的继承方式。
此时清朝的爵位传承模式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42eba7034a1138a6aed3f45ea08420.jpg)
我们熟悉的继承模式,是类似明朝那种,亲王的儿子是亲王,孙子是亲王,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继承亲王爵位。这种叫做世袭罔替。
而降等袭爵,指的是亲王的儿子继承爵位的时候降为郡王,郡王的儿子继承爵位的降为贝勒,一直降到降无可降为止。
乾隆降等袭爵的这个规定一出,很多传承了好几代的亲王、郡王也开始降等袭爵。
所以到了清朝末期,宗室里已经不剩多少个高等爵位了,因为连着几代皇帝都没有儿子可以封亲王,而前边的亲王郡王们的后代都已经降级了。
当然乾隆考虑到,有些王爷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如果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和普通的亲王郡王一样没过几代就降为低等爵位了,未免显得皇室无情。
所以乾隆又特地定下了一批世袭罔替的亲王和郡王名单,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铁帽子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cc9c539ee03ad4e588123aa235d1aa.jpg)
苛刻的发放爵位标准从源头上遏制了高等爵位的宗室数量,降等袭爵的继承标准也让清朝高等爵位的人数长期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标准。
但是清朝还面临着一个问题:普通亲王作为继承人的那个儿子降为郡王了,那么其他的儿子怎么办?
如果是学明朝,亲王的继承人是亲王,其他儿子一律是郡王,宗室里只要每代出几个格外能生的,宗室有爵位的人数也很快就会失控的。
可是如果王爷们其他的儿子都不发放爵位了,又显得皇室过于无情。
清朝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也经历过一番变迁。
打天下的时候,像礼亲王代善这样年纪比较大的亲王,他的儿孙基本上有本事自己从战场上赢得一个或高或低的爵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17b82e2540f0b8017afd55e5fb2993.jpg)
而等到坐天下的时候,亲王非继承人的儿子能够得到什么爵位,则和亲王爵位的传承一样,比较看皇帝的心情。
比如顺治皇帝的大哥肃亲王豪格,共有7个儿子,嫡长子继承了亲王之位,其他儿子有的封了郡王,有的封了辅国公,有的级别更低。
雍正皇帝最信任的弟弟,怡亲王允祥,5个没有夭折的儿子里,一个继承亲王爵位,一个封了郡王,3个封了贝勒。
可见在雍正年间,高等爵位宗室的非继承人的儿子封什么爵位,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而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了遏制宗室有爵位人数的增长,又不显得皇室太无情,想出了一个历朝历代都比较罕见的宗室封爵模式:考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139d0a7e4a855a61240f192e37d56a.jpg)
清朝对每一个爵位非继承人的儿子能够获得什么爵位,做出了严格的要求。
比如非铁帽子的亲王,继承人在亲王去世之后降等继承郡王爵位。
而其他非继承人的儿子,则在年满20岁之后,嫡福晋的儿子理论上能成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侧福晋的儿子理论上能成为二等镇国将军,其他妾室的儿子理论上能成为三等辅国将军。
同样的,郡王、贝勒、贝子们非继承人的儿子,也都会在20岁的时候,理论上能够获得一个对应的爵位。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理论上”呢?
因为这些宗室想要获得自己理论上应得的爵位,还要通过考试。这就是前面说的“考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3fd2d4ee2f2f6d434729fc4c33a490d.jpg)
考试分为翻译、马箭、步箭3项。这反应出了乾隆希望宗室子弟应该掌握的基础技能点:满语汉语都要精通,清朝骑射得天下的传统也不能丢。
考试的结果分为平、优、劣3个等级。
唯有3项全都考了优,才能获得理论上应有的爵位。
如果考了2个优和1个平,就要在理论上可得爵位的基础上降一等。
比如亲王嫡福晋生的儿子理论上可以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的,考出了这个成绩,就只能是低一级别的镇国将军了。
如果考了1个优和2个平,或者2个优1个劣,那么就要在理论上可得爵位的基础上降两级。
如果考了1个优,1个平,1个劣,或者3个平,就要在理论上可得爵位的基础上降三级。
要是考出了其他更差的成绩,那就连爵位都得不到,只能成为闲散宗室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9d19bec988a2f344d72de9a0cbda23a.jpg)
由于清朝皇帝可以控制宗室爵位的人数,定下的考核标准非常严苛。
加上清朝入关之后,宗室子弟往往忘了怎么说满语,也因为吃不了苦而把骑射的功夫丢了。
所以想在考封上获得一个好成绩并不容易,很多宗室考了一辈子,都没考出一个爵位来。
所以文章开头我们说的,清朝末年男性宗室月1.4万人,而有爵位的只有167人,就是因为大把的宗室因为通不过考封,而当了一辈子的闲散宗室,一辈子没有爵位。
这就是清朝严格控制宗室爵位人数的三件套:发放爵位的标准苛刻,降等袭爵,以及考封。
宗室里有爵位的人数少了,朝廷要给宗室的钱粮自然也就少了,负担也就轻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的宗室政策,在历朝历代里对比,也是比较不错的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7309cc0a07b60ab3a853e19d3f95d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