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宗室都是让皇帝头疼的问题。
毕竟这些宗室和皇帝一样同属皇家血脉,他们造反的话,是真有登上皇位的合法性。
所以古代的皇帝们,一般都是对宗室严防死守,大多数朝代都让宗室到远离京城的封地去就藩,不让他们在皇帝身边影响皇权。
清朝却是个例外。
清朝的宗室不仅要留在京城,而且经常参与朝政大事。
清朝初年,江山就是宗室打下来的。清朝中期,雍正身边有怡亲王允祥这个“常务副皇帝”存在。清朝末年,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临终前给新帝指定的顾命大臣,也都是以宗室的王爷为首。
清朝还有规定,有爵位的宗室一定要在朝廷当差。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的皇帝不怕宗室夺权吗?
实际上,清朝的宗室能够维持在稳定辅佐皇帝的状态,也是经历了好几轮内斗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af8779ed9d5e7dd3353ed2dece0295.jpg)
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家开始,努尔哈赤最亲的同母弟弟舒尔哈齐就一直在他身边,和他一起打天下。
这兄弟俩“凡国人、贤良僚友、敕书、奴仆,以及诸物,皆同享之”,近乎平起平坐。
努尔哈赤的家业大了之后,就把手下人分成了两旗,他自己率领一半人马,以红旗为旗帜,舒尔哈赤率领另一半人马,以黑旗为旗帜。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满洲八旗的模型。
但是随着努尔哈赤的势力越来越大,集权的需求越来越高,他开始想尽办法稀释舒尔哈齐的势力。
努尔哈赤把手下人划分得越来越细,分出越来越多的旗,让自己的儿子纷纷做了旗主。
而舒尔哈齐手底下,始终只有黑旗,后来改成了蓝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84131130041f9b4b5322596da59501.jpg)
建州统一之后,努尔哈赤明朝的矛盾越来越大。努尔哈赤也渐渐有了反明的念头。
舒尔哈齐却厌倦了四处征战的日子,觉得明朝势力强大,且对他们态度友好,建州女真应该和明朝和睦相处,好好给明朝纳贡。
一次努尔哈赤让舒尔哈齐率人去攻打乌拉部。舒尔哈齐由于和乌拉贝勒有联姻,消极应战,被努尔哈赤狠狠处罚,夺去了兵权。
舒尔哈齐一怒之下率领自己的儿子和部下远走黑扯木,打算依靠明朝的庇护自立门户。
努尔哈赤很快就杀死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和部下,将舒尔哈齐囚禁而死。
就这样,努尔哈赤灭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弟弟,从此一家独大。
但是为了安抚舒尔哈齐的旧部,努尔哈气也不敢直接吞并舒尔哈齐的蓝旗,而是收养了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并让阿敏成为蓝旗旗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276861dae0a30302fe0346686bc9ea.jpg)
舒尔哈齐去世之后,努尔哈赤再接再厉,建立后金正式反明,并打赢了萨尔浒之战。
我们熟悉的八旗也在努尔哈赤手下正式建立。除了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为镶蓝旗旗主之外,其他7个旗的旗主不是努尔哈赤本人就是努尔哈赤的儿孙。
但是努尔哈赤在继承人方面却焦头烂额。他先是立原配所生的嫡长子褚英为储君,可是褚英很快就因为和兄弟及大臣不和,并暗通明朝而被废,幽禁而死。
而后努尔哈赤立原配所生的次子代善为储君,然而代善很快又闹出私通大福晋、虐待儿子事件,努尔哈赤只能又废了他。
原配的两个儿子都被废之后努尔哈赤心力交瘁,再也不提继承人的事了,而是让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侄儿阿敏并称四大贝勒。
四大贝勒不仅是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后金的新大汗也将由四大贝勒共同推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959c84a43663d82d69ab78851108e9.jpg)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大贝勒代善深知自己曾经被废不得人心,在儿子的建议之下拥立皇太极为新大汗。
但是皇太极的势力和手中掌握的八旗兵力,在四大贝勒当中都不突出。他不得不和其余三人俱南面而坐,接受朝贺,重大事务也必须4个人商量着办。
可以说龙椅只有一张,可是上面却坐了4个人。
这是皇太极所不能忍的。
为了从其余三贝勒手中夺权,皇太极不断提拔以多尔衮为代表的小贝勒们,让他们多立战功,提高威望,并参与到朝政中来。
与此同时,他开始想尽办法,解除这3个贝勒的威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7cf6af2f46b6be36fae113ebec702d0.jpg)
四大贝勒当中第一个被皇太极干掉的,是二贝勒阿敏。
阿敏作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没有汗位继承权。但他继承了舒尔哈齐的镶蓝旗,是八旗当中人数最多的之一,实力强劲。
阿敏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的汗位之争当中就有了另起门户单干之心,请求皇太极让他单独外出就藩。
但是后金与清朝向来不封宗室为外藩,认为这是削弱己方实力的举动,皇太极当然不可能同意。
憋了一肚子气的阿敏,在后来攻打朝鲜的时候又不想班师回朝,想直接在朝鲜自立为王。
但是随阿敏出征的小贝勒们,包括阿敏的亲弟弟济尔哈朗,都忠于皇太极,不愿意跟随阿敏,阿敏只好乖乖回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91405a6aec1d4c393c202c175a6e4e8.jpg)
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皇太极为了削弱明朝的实力以及劫掠财富,亲率八旗大军倾巢而出,绕过关宁锦防线,大举入关,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
众大小贝勒都随皇太极出征,唯有阿敏留在沈阳坐镇后方。
皇太极撤军之际,在关内留下了4枚钉子,即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
后金军这次的战果远超众人想象,这让没有参战的阿敏很不是滋味,提出要镇守四城,希望能趁此机会也劫掠一番。
结果阿敏来到永平没多久,明军就大举进攻,想要夺回四城。阿敏觉得敌众我寡,在后金的援军到来之前便私自杀了城中男丁,带着妇女和财宝撤回了沈阳。
这让皇太极气愤不已。他借题发挥,让众贝勒列举阿敏罪状,废黜了阿敏的贝勒之位,囚禁而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61946aa2442d6850c93639c25fe065d.jpg)
四大贝勒当中第二个被干掉的,是三贝勒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的母亲是努尔哈赤一度最爱的女人、第二任大福晋富察衮代,但后来莽古尔泰疑似因为衮代和当时的储君代善私通而犯下弑母罪行。
这么一来,莽古尔泰的贝勒和正蓝旗旗主之位保住了,但是威望彻底没了,只能支持弟弟皇太极继承汗位。
皇太极继位之后,莽古尔泰虽然总体上还算服从皇太极,但他作为共同南面而坐的四大贝勒之一,又是皇太极的兄长,也没怎么把自己当臣子看。
大凌河之战期间,莽古尔泰因为指挥不当,被皇太极问罪。他和皇太极针锋相对,甚至拔刀相向,最后被同母弟弟拉走。
事后莽古尔泰以自己喝多了为由向皇太极请罪,皇太极削去他和硕贝勒的爵位,把他降为多罗贝勒,并罚了不少牛录和钱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f5158dcfeaa66a9fc8ef66cdf01086e.jpg)
被罚之后的莽古尔泰还算安分,尽心尽力跟随皇太极出征作战。
天聪六年11月的一天,莽古尔泰突然不能说话,几天之后就去世了,时年46岁。从记录看他是因病逝世,但也有人怀疑他是被皇太极毒杀的。
莽古尔泰虽已去世,但他的同母弟弟德格类和同母妹妹莽古济尚在,他们背靠正蓝旗,在八旗当中的影响力依然强大。
天聪九年,德格类也突然去世,临死前的症状据说和莽古尔泰极像。这为阴谋论提供了不少空间。
德格类去世仅两个月,莽古济就被控告谋反,而且告发者声称莽古尔泰和德格类也牵扯其中。
莽古济因此被皇太极杀死,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及其子孙,全都被开除宗籍。
自此莽古尔泰这一脉彻底没人了,他的正蓝旗也落到了皇太极手里。皇太极任命自己的长子豪格为正蓝旗旗主。
皇太极杀了莽古济、收了正蓝旗之后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d3edc7b0b3f0819b9d60646c33210e.jpg)
此时的代善已经是硕果仅存的大贝勒了。皇太极称帝后制定了新的宗室爵位体系,最高的爵位变成了亲王而不再是贝勒,代善被封为“和硕兄礼亲王”。
正常的亲王称号是和硕某亲王,代善封号里加的这个“兄”字突出了他的特殊地位。
但此时的代善已经50多岁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他早在争夺汗位的时候就不想出头了,后来目睹了皇太极废杀阿敏和莽古尔泰,他更是知趣地开始淡出。
且代善两个影响力巨大的儿子,也先后因病去世。
所以在皇太极在位后期,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代善对朝廷的影响。他就像一个吉祥物,享受着尊位,只有在必要的时候被搬出来震场子。
自此皇太极从四大贝勒共同南面而坐,蜕变成了唯我独尊的皇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cd169db2c0ef04086feb3d34e6d22d9.jpg)
皇太极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集权。
在他在位的最后那几年里,清朝的八旗,他自己独掌两黄旗,他的长子豪格掌正蓝旗,没有继承权的舒尔哈齐之子济尔哈朗掌镶蓝旗,早已退隐的代善掌两红旗,他一手扶持起来的多尔衮同母三兄弟掌两白旗。
可以说,他在对付大贝勒们的时候,一个劲地扶持多尔衮这些小贝勒。等到大贝勒们都被除掉了,强势崛起的多尔衮三兄弟,就成了他打压的目标了。
可就在他想方设法给找多尔衮三兄弟茬的时候,他突然暴亡,没有指定继承人。
本来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多尔衮三兄弟就算出尽风头,但顶天了也就八旗里占两旗而已,掀不起什么大波浪。
可是皇太极去世的时间实在是太尴尬,形势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25427cc91bede268bcd873e4633e4cd.jpg)
清朝早期相当“嫡庶神教”,只有福晋和侧福晋生的儿子能够得到领军上战场的机会,并拥有继承权。
而皇太极早期和福晋们生的儿子,除了一个长子豪格之外,全部夭折。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有继承权的儿子就只有35岁的豪格、15岁的硕塞、6岁的福临、2岁的博穆博果尔4人而已。
其中唯一上过战场的是长子豪格,但他的生母也被皇太极废黜了,他的身份相当尴尬,只不过皇太极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别的儿子了,只好精心培养他,却也从来没有明确过他的储君之位。
而且豪格虽然是正蓝旗旗主,但是他的正蓝旗是从莽古尔泰手里夺来的,整合时间不够,未必全部忠于他。
于是,同样战功赫赫,并背靠两白旗的多尔衮,就一下子有了和豪格对抗、夺取皇位的本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91e09304cf2e581ecf3b30d48a3334f.jpg)
豪格和多尔衮两人在商量下一任皇帝的会议上互相不愿意让对方登上皇位,场面一度剑拔弩张。
关键时刻,多尔衮拉来了看似置身事外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由于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注定没有继承权,多尔衮告诉他:扶皇太极6岁的儿子上皇位,自己可以和他共享摄政权,而且济尔哈朗的排位在多尔衮之前。
济尔哈朗当即表示支持,豪格痛失皇位,而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随后,多尔衮看准时机,率领八旗入关打赢了山海关之战,并迁都北京。多尔衮也由此成为皇叔父摄政王,后来又称皇父摄政王,成为清朝真正的统治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5405d4af940fa4ae3e91049026575e.jpg)
不管多尔衮是想要篡位还是只想当权臣,正蓝旗旗主豪格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始终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感觉天下打得差不多之后,就开始腾出手来收拾这两个人。
顺治四年,多尔衮突然找茬说,济尔哈朗的王府过于奢侈,并且越制了,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王之位,扶自己的同母弟弟多铎上位当辅政叔王。
顺治五年,豪格打败张献忠大胜归来,多尔衮不仅不奖赏他,还找茬说豪格任用罪人的弟弟、豪格的部下冒功,把刚刚打了胜仗的豪格打进了监狱。
两个月后,豪格死于狱中。很多人相信,他是被多尔衮杀死的。
顺治五年9月,济尔哈朗被多尔衮打发到湖广作战。后来他哪怕得胜还朝,在多尔衮面前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
年底,虽然不再参与朝政但一直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因病去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a9040dc8b424cde06a6a02865aa1e27.jpg)
此时的多尔衮在朝堂之上,可以说是彻底一手遮天了。
老一辈战功赫赫的旗主们,不是已经死了,就是被他打压得看起来再无翻身之日。
征战沙场的年轻将领,大多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他本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父摄政王,但实际上就连小皇帝都得听他的,他才是清朝实际上的、没有名分的皇帝。
他的同母弟弟多铎是辅政叔王,同母哥哥阿济格是仅存的立有战功的亲王之一。
其他八旗,就连原本最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都有不少人纷纷投靠多尔衮。
此时的多尔衮,就算要篡位,恐怕也没有人能够阻拦。
可就在多尔衮如日中天之际,突然遭受重大打击:他的同母弟弟多铎,他最大的支持者,因天花而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3bea693e66560a7a79920c8e117e97.jpg)
多尔衮年少丧父丧母,和弟弟多铎相依为命。多铎去世之后,多尔衮备受打击,以至于久病卧床。
他无力处理朝政,他的同母哥哥阿济格又是个只会打仗的莽夫。所以多尔衮只能在年轻宗室里提拔起辅政三王帮他处理一些小事。
顺治七年,病重的多尔衮按照满人的传统出去狩猎,在途中毫无预兆地坠马而死。
原本已经被多尔衮打压得看起来再无出头之日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当机立断站在了顺治皇帝这边,以造反为由监禁了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
顺治皇帝先是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稳住多尔衮旧部,仅过几个月在济尔哈朗的支持下翻脸清算多尔衮。
自此,多尔衮此前为了掌权做的一切努力,清扫的一切障碍,都为顺治皇帝做了嫁衣裳。
宗室里再也没有人能够妨碍顺治皇帝的亲政之路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1cedceea50f8d7969caba0ee6dd7fef.jpg)
顺治皇帝是幸运的。多尔衮为了夺权做的一切努力,反而帮他清除了不少来自宗室的障碍。
多尔衮去世之后,为清朝打江山立下最多战功、在八旗当中声望最高的那一批宗室,除了一个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之外,已经全都不在人世了。
而济尔哈朗年事已高,又是舒尔哈齐的儿子而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也对权力没什么眷恋,反而全心全力帮助顺治皇帝亲政,好为子孙后代谋个好前程。
清朝尚未完全一统天下,战争还在继续。但是最难打的仗都被老一辈宗室打完了,眼下的场面,年轻的宗室也能搞定。
然而还没等顺治皇帝琢磨怎么在这一批年轻宗室手上继续集权的时候,天花再次来袭。
短短几年时间内,这批能打仗的年轻宗室,也死得差不多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0196a015a80d838b25f7f8fe33868bb.jpg)
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还顺势接手了多尔衮亲掌的正白旗。
加上清朝皇帝原有的两黄旗,这下子皇帝手上一共有了八旗当中的三旗人马,且是八旗当中最能征善战的三旗,实力占绝对性压倒优势。
顺治去世之后,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为帝。
但此时宗室里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威胁到小皇帝的皇位了。康熙皇帝的头号强敌,反而成了顺治皇帝给他留下的顾命大臣鳌拜。
不过康熙对八旗还是有点顾虑的。
此时的八旗,早已不像努尔哈赤创建之初那样,旗主对自己属下的旗人有绝对的自主权。
经过几代皇帝及多尔衮的集权,以及战功赫赫的旗主们先后去世,八旗旗主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权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9c02bf74ca27e808efe72fbc29f5704.jpg)
不过八旗毕竟是清朝的重要兵力,旗主们哪怕已经没有太多实际的权力,空有个名头,也足够让皇帝心里不痛快了。
于是康熙在除掉鳌拜之后,继续加强集权。
他进一步规定,八旗的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等负责管理的大臣,都必须由皇帝任命,且只忠于皇帝。
他又抓紧把自己的亲兄弟和儿子们都分到各旗当中去,让他们也参与管理八旗事务。
皇子分封当然要有牛录,而牛录从何而来呢?除了新增的之外,八旗原有的老旗主和老首领们,自然也得出一出血了。
所以到了康熙年间,八旗旗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到后来,连旗主的称呼和概念,都基本上不复存在了。
宗室能够威胁皇权,最大的倚仗就是兵权。而康熙和雍正之后,宗室再也碰不到兵权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7d8c2f6875b4284af4063662dee1c25.jpg)
清朝从努尔哈赤起家开始,到康熙和雍正完全集权,就一直是既依赖宗室打天下,又提防宗室夺权。
康熙和雍正年间,还会让一些宗室出去打仗,从乾隆时期开始,宗室就基本上没有挂帅的机会了。
但是清朝的江山都是宗室们打下来的,没有人比清朝皇帝知道可控的宗室是多么好用了。
另一方面,清朝皇帝们可能也考虑到,宗室接受的是当时天下最好的教育,如果让他们像其他朝代一样就此赋闲,未免太过浪费。
所以清朝的皇帝一方面想尽办法夺去宗室的兵权,且不允许他们无故离开京城,必须生活在皇帝的监控之下。
另一方面,又规定有爵位的宗室必须当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cbf8cae93feadbfa1c5b7adb5d4f4cc.jpg)
很多人想象中的亲王郡王们,可能大多是富贵闲人,平时养养花溜溜鸟。
但是清朝不一样,清朝规定,有爵位的宗室必须当差,否则轻则没有俸禄,重则剥夺爵位。
能干的,和皇帝亲近的,可以去做朝廷重臣,或者在宗人府工作。
本事不大的,可以去当侍卫,担任点小角色。
实在一无所长,也得去守陵。
总之,一定得干活。
反正宗室们不能染指兵权,又无事不得离京,在皇帝眼皮底下发展不出什么势力来,威胁不了皇权,正好物尽其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的宗室政策,还算是挺成功的。
你觉得是不是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42eba7034a1138a6aed3f45ea084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