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外良机 - 陈厂长的合作提议
一九八八年春天,王志远的百货店已经经营了几个月。虽然规模不大,但因为诚信经营,在当地逐渐有了口碑。这天下午,一个意外的访客改变了他的命运。
"请问是王志远同志吗?"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柜台前,穿着一件半旧的中山装。
"我是。"王志远放下手中的账本。
"我是化肥厂的陈厂长。"老者自我介绍道,"听说你是从部队转业的?"
王志远点点头,请陈厂长到后屋喝茶。老马识趣地接手了前面的生意。
"最近厂里有个烦心事。"陈厂长喝了口茶,开门见山,"去年我们上了新设备,但工人操作不好,产量一直上不去。前两天听街道主任说起你,说你在部队是管装甲营的?"
"是的,我之前是装甲营的副团长。"提起往事,王志远语气平静。
陈厂长眼睛一亮:"那就对了!你们装甲部队的设备可比我们厂里复杂多了。我想请你到厂里帮帮忙,就当个技术顾问。"
王志远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军旅经历,在这里竟然还能派上用场。
"陈厂长,这恐怕不合适。我对化肥生产一窍不通。"
"我不需要你懂化肥。"陈厂长说,"我需要你那套军队的管理经验。你想啊,装甲车那么复杂的设备都能管好,化肥设备又有何难?"
王志远陷入沉思。确实,在部队时他不仅要管装备维护,还要负责人员培训。那套精细化管理的经验,或许真能用在这里。
"考虑考虑?"陈厂长站起身,"后天我派车来接你,去厂里看看。对了,"他从怀里掏出一张名片,"这是我的联系方式。"
送走陈厂长,老马按捺不住走过来:"大哥,这是个机会啊!"
"嗯。"王志远拿着名片,若有所思,"也许真是个机会。"
晚上回家,他把这事告诉了母亲。
"去吧。"母亲正在择菜,头也不抬地说,"你在这小店里待着,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望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王志远心中一酸。这些年,家里就靠母亲一个人操持。如今自己回来了,却只能开个小店。也许,是时候重新证明自己了。
第三天一早,化肥厂的吉普车准时出现在店门口。坐在车上,王志远的脑海里已经开始盘算:设备维护、人员培训、管理制度,这些在部队的经验,或许真能派上用场。
车子驶入化肥厂,破旧的厂房里传出轰鸣声。这是另一个战场,但对一个军人来说,哪里不是战场?
远处的烟囱冒着白烟,像是一个新的号角,召唤着他重新起航。
2
初试锋芒 - 第一个商业项目
化肥厂的会议室里,一片沉默。王志远站在投影幕布前,身后是他花了一周时间整理的设备管理方案。
"这套制度......"陈厂长推了推眼镜,"真能行?"
"保证完成任务。"王志远下意识地用上了军队的口号,引得在座的几位科长轻笑。他随即调整语气:"这套制度在部队管理装甲车时,已经实践多年,效果显著。"
会议桌上摆着他设计的三份文件:《设备操作规范》、《维护保养制度》和《人员培训方案》。这些都是他参考军队的装备管理经验制定的。
"我看可以试试。"设备科长第一个表态,"现在车间里一团糟,每天都有设备出故障,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陈厂长点点头:"那就按王同志的方案来。王同志,你来当技术顾问,直接向我汇报。"
走出会议室,老李科长追了上来:"王顾问,说实话,我还真没想到你能拿出这么详细的方案。"
王志远笑了笑:"在部队,一个小小的零件故障可能就会造成重大事故。所以我们特别重视预防性维护。"
接下来的日子,王志远开始在车间里带着工人培训。他把工人分成小组,就像当年分班排一样,每组配备一个技术骨干。
"设备就像是你们的武器,"他对工人们说,"保养好了,就能打胜仗。"
很快,成效开始显现。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产量逐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工人们的工作态度发生了变化。
一个月后的调度会上,陈厂长宣布:产量比上个季度提高了30%。
"这要归功于王同志的管理制度。"陈厂长说,"看来部队那套还真管用。"
会后,陈厂长把王志远叫到办公室:"小王啊,我有个想法。咱们厂准备扩建,新上一条生产线。你觉得你能不能......"
"您是想让我负责新线的筹建?"王志远问。
"没错。"陈厂长笑了,"你小子果然反应快。这次上马的是进口设备,投资上千万。上级很重视,可我们厂里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王志远沉默片刻:"给我三天时间,我写个计划书。"
回到家,他打开了许久没用的笔记本。本子里还记着当年接收新型装甲车时的部署方案。那些经验,或许能用在这里。
深夜,台灯下,王志远仔细书写着计划书。在部队,他学会了细致入微;在商场,这种素质同样重要。
母亲端来一碗热汤:"儿啊,别太累了。"
"没事,妈。"王志远接过汤,"我在部队的时候,经常熬夜写报告。"
窗外,化肥厂的灯火依然通明。这是一个新的战场,但他知道,军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里同样需要。
3
破茧成蝶 - 事业的第一次成功
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化肥厂的新生产线正式投产。车间里,崭新的进口设备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王志远站在控制室里,通过玻璃窗注视着这一切。
"开始试运行!"他对着对讲机下达指令。
这是他负责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从设备安装、调试到人员培训,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此刻看着生产线徐徐启动,他的心情却异常平静。
陈厂长站在一旁,看着各项参数稳步上升:"小王,说实话,三个月前我还真没想到你能做到这个地步。"
王志远微微一笑:"在部队的时候,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困难像弹药,再多都得啃下来。"
新生产线的投产仪式上,市领导亲自到场。当陈厂长介绍这条生产线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投产,还节省了近百万预算时,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位曾经的军官。
仪式结束后,陈厂长把王志远叫到办公室:"小王,厂里研究决定,任命你为生产副厂长,主管技术和设备。"
王志远愣住了。从一个小店主到化肥厂的副厂长,这转变来得如此突然。
"陈厂长,这......"
"没什么好犹豫的。"陈厂长打断他,"你有能力,有担当,最重要的是,你有军人的那股子劲儿。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走出办公室,夕阳正好。车间里传来机器的轰鸣声,那是新生产线运转的声音。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了军营,听见远处传来的装甲车引擎声。
回家的路上,他想起了那个雨天离开军营的场景。当时以为是人生的至暗时刻,没想到却成了新生活的起点。
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默默地蒸了一锅馒头:"儿啊,你爸要是在天有灵,一定会为你骄傲的。"
晚上,老马来访,两人在院子里喝酒。老马已经把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更要扩大规模。
"大哥,"老马举杯,"咱们当兵的,到哪都不能服输。"
王志远望着夜空,想起了那句军营里常说的话:"军人的责任,不只在战场。"
这一晚,他久久无法入睡。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那些在军营里培养的品质:责任、担当、执着、严谨,在这里同样闪耀着光芒。
从一个挫败的军官到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这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生命的重生。就像破茧成蝶,褪去的不只是旧的外壳,更是获得了新的翅膀。
远处,化肥厂的灯火通明,像是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他继续前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