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嫁给北京右派,平反后她和孩子一起进城,成为大学教授夫人

浩哥评武器 2024-12-31 14:23:05

"桂英,你知道吗?大队要分来个右派知识分子。"队长老张神神秘秘地对我说。

"右派?那不是坏分子吗?"我心里一惊,赶紧捂住了嘴。那是1965年的深秋,我王桂英刚守寡三年,和五岁的儿子小宝相依为命。

乡亲们都说我命苦,二十三岁就当了寡妇。嫁出去才两年,男人就得了急病,一个月就没了。婆家嫌我克夫,把我和孩子赶了出来。

"这右派啊,是北京来的大学教授,叫李志远。"生产队长接着说,"上面让咱照顾他,可不兴歧视。"我听了直摇头,心想这样的人物,怎么会被发配到我们这穷乡僻壤?

那天,李志远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蓝布中山装来到村里。他个子不高,戴着副旧眼镜,说话带着浓重的京腔。队里安排他住在村西头的破庙里,打地铺。

"同志们好啊!"他主动跟大伙打招呼。村里人都躲着他,生怕沾上右派的边。可他一点也不在意,该干啥干啥,割麦子、打场子,样样不含糊。

"桂英姐,你看那个右派还挺能干的。"王婶子看着李志远麻利地挑着粪筐,小声对我说。我偷偷瞄了一眼,心想这人到底犯了什么事,怎么一点坏分子的样子都没有?

李志远来村里没几天,就开始给社员们上扫盲课。晚上,破庙里亮起煤油灯,十几个大老爷们儿围着他认字。我也偷偷躲在后面听,想着总有一天能看懂信箱里那几封丈夫留下的信。

"妈,我想去听李叔叔讲故事!"一天,小宝扯着我的衣角说。我本想拒绝,可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心就软了。从那以后,小宝经常往破庙跑。

"你娃娃聪明着呢!"李志远摸着小宝的头说,"要是在北京,准能考上好学校。"听他说起北京的事,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大。那些高楼大厦、汽车电灯,在我们这些泥腿子眼里,简直跟神话似的。

有一回,我去破庙送饭,听见李志远在教小宝背《静夜思》。那情景让我想起死去的丈夫,他也总说要让孩子好好读书。我在门外站了许久,直到眼泪把衣襟打湿。

"李老师,你...你是因为什么被打成右派的?"有一天,我鼓起勇气问他。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说了一些实话,说咱们现在的政策有不完善的地方,结果就被打成右派了。"

"可你说的是实话啊!"我脱口而出。他笑着摇摇头:"有些实话,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说的。"

1966年初春,队里开始议论我和李志远的事。有人说我攀高枝,有人说我胆子大,也有人说我是自寻死路。可我心里明白,这个温和的知识分子,虽然戴着右派的帽子,却有着比天还大的学问。

"桂英,你真想好了?"老张队长把我叫到一边,"他可是右派啊!"我咬着嘴唇说:"队长,我就是个种地的,也没什么前途可言。他对小宝这么好,我......"

结婚那天,李志远穿着那件褪了色的中山装,我穿着补了几次的蓝布衫。没有鞭炮,没有喜宴,就是在大队部盖了个章。可我觉得,这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

可好景不长,文革开始了。批斗会一个接一个,李志远成了重点批斗对象。我和小宝躲在人群后面,看着他被戴上高帽子,胸前挂着大牌子。回家后,我心疼地给他擦脸上的唾沫,他却笑着说:"没事,这都是暂时的。"

那段日子,我们靠着种的几分地过活。李志远白天挨批斗,晚上还要教小宝读书。有时候,我偷偷听见他给小宝讲北京的故事,讲大学里的事,声音里总是带着希望。

"爸,我长大了要当教授!"小宝经常这么说。李志远就笑,说:"好啊,不过首先要做个正直的人。"

1975年,我生下了女儿小英。村里人都说我傻,这种时候还敢给右派分子生孩子。可我知道,再苦再难,这个家也得传承下去。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1976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平静。李志远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临终前想见他最后一面。可当时右派分子是不准随便离开所在地的。

"志远,你偷偷回去看看吧,我在这儿等你。"我心疼地说。他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我不能给你们添麻烦。"那天晚上,我听见他在院子里默默抽泣。

"爸,你为什么不回去看奶奶?"小宝问。李志远抱着儿子说:"有些事,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从那以后,他更加刻苦地教导孩子们,仿佛要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教育上。

1978年春天,一纸公文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李志远平反了,恢复了教授职称,还让他回北京任教。村里人这才知道,他原来是北京最有名的大学之一的教授。

"桂英,跟我回北京吧!"他激动地说。我看着院子里的老槐树,看着土墙上爬的丝瓜,一时说不出话来。这里有我们十三年的记忆,有欢笑,有泪水,还有两个孩子的成长足迹。

临走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我们。老张队长红着眼圈说:"李教授,这些年,是我们委屈你了。"李志远握着他的手说:"不委屈,我在这里学会了很多,也得到了最珍贵的家庭。"

到了北京,一切都让我眼花缭乱。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车水马龙。我们住进了大学家属院,李志远重新站上讲台。看着他神采奕奕地给学生讲课,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学者的风骨"。

"妈,这就是爸爸工作的地方啊!"小宝仰着头看着教学楼,眼里闪着光。我知道,这孩子从小就有个教授梦,如今可算是圆了。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李志远白天教书,晚上写论文。我虽然不识几个字,但每天把家收拾得妥妥帖帖。小英跟着姐姐们学琴,小宝在学校里成绩名列前茅。

有天晚上,我正在择菜,听见李志远在书房给学生补课。那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了在村里的日子。那时候,他也是这样不厌其烦地教社员们认字。

"老伴,这辈子你受苦了。"一次,他突然对我说。我笑着摇头:"跟着你,我识了字,看了世界,咱们的孩子也有出息了,这哪叫受苦?"

1985年,小宝考上了研究生。李志远抱着儿子老泪纵横:"好!好啊!"我在旁边抹着眼泪,心想这些年的苦总算没白吃。

"妈,多亏了爸爸。"小宝说,"要不是他,我可能现在还在村里种地。"我看着丈夫花白的头发,想起了那个戴着右派帽子依然坚持教书的身影。

如今,我们都老了。李志远退休后专心写书,我在家带外孙。小宝已经是大学副教授,小英也在中学教书。有时候,我们会想起在村里的日子,那些艰难的岁月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桂英,你后悔吗?"他常这么问我。我总是笑着说:"后悔什么?要不是当年你被发配到我们村,我们能成这样?"

人生就像一本书,有苦涩的章节,也有甜蜜的篇章。重要的不是书写的内容,而是和谁一起读完这本书。我很庆幸,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我们相遇、相知、相守,共同书写了属于我们的故事。

1 阅读:14

浩哥评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