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史话:北方大混战,国民革命军北伐,吴佩孚痛失两湖

佳霖谈历史 2023-05-12 19:41:02

1924年10月,孙中山受冯玉祥之邀,北上组阁,没想到病死在了北京。

中山先生逝世后,按理说,国民党的接班人应该是代理大元帅胡汉民。

但汪精卫不服气。

汪认为自己的资历与胡差不多。

况且,先总理北上的时候,是他跟着;先总理生病,是他在身边陪伴;就连先总理的遗嘱也是由他起草。胡汉民何德何能?根本没资格跟自己比。

由于汪、胡相互不服对方,一时没人能站出来主持大局,国民党立马就乱了套。

内部不团结的同时,外部又有强敌虎视眈眈。

1925年3月19日,云南王唐继尧在昆明发表通电,宣布就任广东大元帅府大元帅一职。

这闹得是哪一出呢?

起因是护法运动时期,“国民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虽然唐继尧不愿屈居孙中山之下,并未担任过元帅,且一直拒绝与革命势力合作。

但他认为既然非常国会选举自己做革命政府的元帅,现在大元帅去世了,他这个二把手就应该递补大元帅缺位,行大元帅职权,遥领广东国民政府。

革命危急的时候看不着人,现在却又跳出来摘桃子。

如此厚颜无耻之举,国民党自然不买账。

很快,胡汉民在广州发表通电,谴责唐继尧,说他早就背了先总理遗命,现在根本不配以“中山先生衣钵传人”自居。

见国民党不搭理自己,唐继尧怒了,准备以武力吞并广东。

不过,云南与广东并不接壤。滇军要想讨伐广东,就得经过广西,而那是桂系的地盘。

所以唐继尧在出兵之前,便先派人到广西通气:我家唐大帅即日将去广东上任,到时候会和西南各省军政长官商讨北伐大计,麻烦你们借个道。如若不然,我们将踏平广西!

当时,广西的旧桂系已经覆灭。

取而代之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

新桂系向来支持革命,看不惯唐继尧之流。

因而,当唐继尧的特使来到广西后,李、白、黄三人断然拒绝借道要求,并气愤的表示:姓唐的如果敢来送死,保准让他有来无回。

唐继尧得知新桂系不借道,勃然大怒,遂派出三路大军,七万人马,气势汹汹杀向百色。

按唐继尧的设想,李宗仁、白崇禧也就两万来人,自己握有三倍兵力优势,吐口唾沫也能淹死新桂系。怎么可能输?

然而,唐继尧点背,他碰上了如日中天的白崇禧。

7月,桂军在白崇禧的指挥下,采取“放进来打,各个击破”的战术,以少胜多,大败滇军。

经此一役,由名将蔡锷一手训练、装备精良的滇军,元气大伤,不复往日荣光。

而新桂系则一战成名,吸引了广东国民政府的注意。

既然气氛已经烘托到位了。两广统一问题,便提上了日程。

1926年1月,白崇禧前往广州,传达了李宗仁的意思:“吾省将军队依照广东编制,政治能接受中央策略,财政交中央支配,则一切问题当能与中央合辙,由中央统同筹划,互相调剂。”

3月上旬,经过双方讨论和妥协,广西在政治上接受国民政府领导;财政受国民政府监督;党务方面“自理”;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李宗仁任军长,黄绍竑任党代表,白崇禧任参谋长,全军3万余人。(含地方部队)

国民政府公布“两广统一方案”五天后,广州发生“中山舰事件”。

受事件影响,汪精卫被迫辞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一职,出走法国。

而与汪精卫平起平坐的胡汉民,早在半年前就因为廖仲恺遇刺案,也被派去苏联考察了。

随着两位大佬纷纷靠边站。原本只是一介武夫的蒋介石,在苏联支持下,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领导者。

为什么苏联要支持蒋介石呢?

主要两点原因:

一是当时的国民党将领中,蒋介石的思想算是比较先进的。至少他不如国民党右派那般反对联共、联苏。

二是苏联早先寄予厚望的两个北方盟友,郭松龄和冯玉祥,这时候一个完犊子了,另一个的日子也不好过。

苏联的原计划是南北对进,让国民党打南方的直系军阀;冯、郭对付北方的奉系。

但现在南北同步计谋已经没有可能成功了。苏联只好退而求其次,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北伐。

而北伐的首选军事负责人,必然就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时还是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

1926年6月4日,国民党中央临时全体会议决议出师北伐。

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出征。

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虽然北伐军7月9日才正式出动,然而北伐的先头战斗,却早在5月份就打响了。

3月初,为了报背刺之仇,吴佩孚带着十万大军北上,与张作霖一起夹击冯玉祥去了。

吴佩孚走后,湖南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当时的湖南,军阀林立。

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兼任湘南善后督办,第三师师长叶开鑫兼任湘西善后督办,这两位各霸一方,形成“国内之国”,湖南省长赵恒惕无权过问。

为了改变这一尾大不掉的形势,赵恒惕仗着吴佩孚支持,准备大举裁军。

但不想,就在赵恒惕裁军期间,吴佩孚带着大军走了。

没了吴佩孚撑腰,赵恒惕随即被唐生智出兵驱逐,逃至湖北随州。

不久后,唐生智出任代理省长。

唐一上任,就下令解除叶开鑫职务,还取消了湘军第三师番号。

听闻湖南有变,吴佩孚一面拉拢叶开鑫,任命其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一面从湖北抽调兵力,护送赵恒惕回长沙主持大局。

面对吴佩孚派来的大军,唐生智瞬间被打得找不着北。被迫放弃长沙,退守衡阳。

挨了一通揍,唐生智心想,谁还没个后台啊?便与白崇禧取得了联系:别眼睁睁地看我受欺负,赶紧的,过来帮学长报仇。

白与唐是保定军校校友,很早就认识了,见唐生智主动求援,白崇禧随即帮忙带话。

5月,国民政府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先打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策略。

既然要先打吴佩孚,北伐军就必须从湖南走。

于是,蒋介石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派出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第八旅为北伐先遣队,入湘援唐。

先遣部队虽然兵力不多,实际也就是两个团,四千余人。

但这四千人战斗力爆棚,瞬间就把叶开鑫打得叫苦不迭。

6月2日,看到北伐军武德充沛,必能改天换月。唐生智在衡阳宣誓加入北伐军,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

唐部完成改编后,北伐军共八个军,约十万人。

其中第一军下辖18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军长何应钦。

第二军下辖11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军长谭延闿。

第三军下辖8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军长朱培德。

第四军下辖13个步兵团,2个炮兵营。军长李济琛。

第五军下辖8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军长李福林。

第六军下辖9个步兵团,2个炮兵营。军长程潜。

第七军下辖18个步兵团,2个炮兵营。军长李宗仁。

第八军下辖2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军长唐生智。

从各军编制可以看出,别看唐生智入伙晚,但他的实力并不弱。

所以,北伐战争打响后,他不仅是第八军军长,还兼任中路前敌总指挥。

估计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缘故,荣升前敌总指挥的唐生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仿佛就像开挂了一样,出尽风头。

6月上旬,北伐先遣队首先在衡阳西北金兰寺地区击退叶开鑫一部的进攻。

随后又在湖南安仁北面的渌田、龙家湾地区击退吴佩孚军四个团的进攻。

稳住了防线,先遣队旋即转守为攻。

7月初,叶挺独立团、第七军第八旅和第八军在安仁、衡阳地区集结后, 分三路向长沙挺进。

此后几天,娄底、湘乡、宁乡、浏阳、醴陵、湘潭陆续被攻克。

7月11日,也就是广东北伐军主力正式开拔的第三天,先遣队进占长沙,迫使叶开鑫率残部退守汨罗江北岸。

就在北伐军高歌猛进的时候,吴佩孚还在北方与冯玉祥的国民军死磕。

面对湖南传来的告急电,他不为所动,表示:南口一日不下,则本总司令一日不南返。

对此,曹锟很不能理解,便派人劝说吴佩孚放弃南口军事,早日回武汉部署湘鄂防务。

但吴佩孚不买老大哥的账,坚持不南下。

吴佩孚认为,国民军已经扛不住了。只要自己再加一把力,定能取得大胜。

前排左起:张作霖、张宗昌、吴佩孚

事实上,吴佩孚的判断没错。国民军真的坚持不住了。

8月,在吴、张、阎三路大军,40万人猛攻下,国民军放弃张家口,退往绥远。

然而,吴佩孚忘了一点。

国民军控制的地盘,战略纵深很大,讨冯联军一时半会撵不上。

而同时期的北伐军,已经完成了休整,正在筹划第二阶段战役。

见自己玩脱了,吴佩孚只好留下了一部分兵力与奉军、晋军继续追击国民军。

然后抽身南下,回武汉部署防务。

吴佩孚南下期间,给孙传芳拍去电报,催促孙传芳动员闽、赣两省军队进攻广东,另派一支精兵由赣入湘,以拊长沙之背。

在吴佩孚看来,孙传芳是他小弟,他对孙传芳有知遇之恩。要是没他的提拔,孙传芳哪有今天的成就?

现在他让孙传芳来帮忙,这小子不敢不来。

然而,孙传芳却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吴佩孚虽然重用过自己,但如今之成就,是自己打下来的,自己与吴仅有互相利用关系,无所谓知遇之恩。

现在曹锟倒了,吴佩孚又一蹶不振,此后直系便唯“孙”独尊了。

所以,孙传芳收到电报后,便选择了按兵不动,对两湖战场一副坐观成败的态度。

这时候的吴佩孚,手上还有十余万人,孙传芳约二十万人。

如果两家联手,趁北伐军立足未稳,是有可能逆转战局的。

但孙传芳选择坐观成败,这对北伐军而言,只能用形势一片大好形容。

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部移驻长沙,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进军:

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组成中路军,直取武汉;

第二军、第三军组成右翼军,在醴陵、攸县集结,对江西警戒;

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组成右翼军,为总预备队。

三天后,战斗打响。中路军突破汩罗江防线,然后一路北上,攻克岳阳。

吴军溃不成军,纷纷退入湖北。

8月22日,叶开鑫残部万余人和吴佩孚急调来一个混成旅在粤汉铁路上的汀四桥要隘布置防线,企图凭险固守。

8月26日,北伐军第四军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向汀四桥发起攻击。

激战期间,双方互有胜负,汀泗桥几度易手。

吴佩孚担心汀泗桥守不住,亲临前线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同一天,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也抵达前线,也下达决死一战的命令。

张发奎

8月27日拂晓,张发奎亲率第四军三十五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北伐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恰在此时,叶挺独立团迂回至吴军侧后,突然发起猛攻,吴军腹背受敌,被俘两千多人,余部狼狈退守贺胜桥。

8月30日,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攻打贺胜桥。

战前,吴佩孚从后方调来两个师增援,并再次下达死命令: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军官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以极刑。

吴佩孚打仗,没什么技巧,一向靠蛮劲取胜。

正所谓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别人蛮横,他不要命。也正是因为敢玩命,所以他才被称为名将。

然而,他这次却遇到了钢铁般的对手。

他吴佩孚敢玩命,第四军和第七军也敢玩命,而且比他还更横。

在这场搏命之战中,北伐军表现出的惊人英勇气概让吴军胆寒。

战斗期间,吴军督战队一连砍杀九名团、营长,但无济于事。

见阵线崩溃,吴佩孚只得长叹一声,率残部退至江夏部署防线。

9月1日,北伐军向江夏发起进攻。

江夏距离武昌也就50里,不能再失。于是吴佩孚再次率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

吴军上下,早就恨透了督战队。见总是一死,溃兵们拔枪就射,打死吴佩孚身边的副官一人,打伤卫士二人。

吴佩孚看到人心涣散,自己的三板斧不管用了,只得带着溃兵退入武昌城。

退守武昌之初,吴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哭丧着对吴佩孚说:大帅,一切都不成了,您赶紧走吧,免得将来被俘受辱。

吴岸然说道:“我绝不放弃武昌,我吴子玉宁肯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床上好。”

刘玉春见吴佩孚坚守不退,主动表示:“大帅不能死,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刘玉春愿代大帅死守武昌,为大帅战死,死也瞑目。”

也不知道吴佩孚是不是故意的。

一通豪言后,他就带着卫队坐火车跑了,留下刘玉春在武昌等死。

9月3日,第四军向武昌发起进攻,遭到吴军顽强抵抗,伤亡甚重。

两天后,蒋介石指挥第一军第二师再次对武昌发动进攻,依旧无果。

见吴军防线稳固,蒋介石只好对武昌采取封锁围困策略。

第四军和第一军攻打武昌受挫的时候,唐生智指挥第八军渡过长江,拿下汉阳、汉口。

拿下汉阳、汉口后,唐生智飘了。

老蒋,你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武昌城都拿不下。我看你那个总司令位置应该让我来坐。

见唐生智公开和自己叫板,蒋介石悔得肠子都青了。

自己当初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那厮指挥?这两支铁军需要指挥吗?

这下好了,风头都让唐生智抢了。

蒋介石吃了亏,一时半会又拿不出成绩压唐生智一头,只好另谋他去。决定找孙传芳出气。

于是,他便留下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自己带着第一军和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蒋介石刚到江西没几天,武昌就被拿下了。

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

当日,叶挺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北伐军占领武昌,二万多守军投降,刘玉春被俘。

刘玉春这个人,虽然反动。但作为军人,他是合格的。

所以事后,蒋介石以刘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无罪释放。

两湖之战,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而原本只是小角色的唐生智则一飞冲天,成了北伐的最大受益者,其声望竟然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眼看唐生智有了制衡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当然不甘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蒋介石决定亲自带队,打孙传芳。

那么结果如何呢?且听下文分解。

6 阅读:544